摘 要:通過疏證《易緯》鄭玄注“彖”的相關內容,可以厘清彖、爻、彖傳以及卦辭、爻辭和彖辭等相關易學概念之間的關系,從而進一步梳理易學史上主要學者對于“彖”的解釋。鄭玄釋“彖”有二義,可以概括為“經以七八為彖,九六為爻”之“彖”,和“孔子獲麟而作彖”之“彖”。前者指傳說的文王所系之卦辭,漢唐學者也稱之為“彖辭”,和“爻”、“爻辭”相對而言。后者是傳說為孔子整理的解釋《周易》卦辭的文字,被稱為《彖傳》,漢唐學者也簡稱之為彖。
關鍵詞:中國哲學 易學 《易緯》《彖傳》 疏證
中圖分類號:B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4-0-03
引言
孔子曾經整理過《易傳》,用于同弟子講習《周易》。《易緯》則是在西漢獨尊儒術后,在讖緯逐漸流行的過程中,被儒者假托孔子之名,把《易經》、《易傳》等相關先秦易學資料融合漢代流行的“卦氣說”附會而成。《易緯》最大的特點是神話的歷史人物,例如神話孔子和及其相關事跡。將易學范疇數字化,將相關數字神秘化,并用于陰陽災異,附會天人感應,干預現實政治生活。《易緯》所謂“孔子獲麟而作彖”,承接了《史記·孔子世家》、《漢書·藝文志》相關記載。通常“彖”被認為是《彖傳》省稱,而《易緯》“經以七八為彖,九六為爻”則顯得格外晦澀。理解鄭玄注《易緯》中“彖”字含義,首先要弄明白古代流行的“數字占”及“筮數”、“筮數組合”等相關概念。
一、“數字占”、“筮數組合”與“彖”的關系
1950年,河南安陽殷墟四盤磨出土一塊卜骨,刻有“七八七六七六,曰……”、“八六六五八七”、“七五七六六六曰魁”三組符號。1956年,陜西長安張家坡發現的西周卜骨上面也有五組這類的符號。李學勤先生猜測這些符號與《周易》的九六之數有關[1]。1978年12月,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一屆會議在吉林大學召開,張政烺在會上做了《古代筮法和文王演易》的報告,把這些所謂“奇字”按照奇陽偶陰的原則轉化成卦符,并用“易卦”名之。多數學者認為這些“筮數”是先民占筮記錄。
其實,解放前許多少數民族中依然流行著各種各樣的“數字占”。據汪寧生《八卦起源》一文所述,我國西南部西盟佤族有被稱為“司帥報克”的占測術:用小木棒在地上隨便劃出許多短線,并計算出總數,然后觀察該數是奇是偶。奇數則不吉利,偶數則吉利。又,四川涼山彝族流行一種叫“雷夫孜”的占測方術:畢摩取細竹或草桿一束,握于左手。先用右手隨便分出去一部分,再去數左手余數。如此操作三次,得到三個數字。三個數字的奇偶排列和相應的占辭有八種情況:
偶偶偶—不分勝負(中平)。奇奇奇—非勝即敗,勝則大勝,敗則大敗(中平)。偶奇奇—戰斗大不順利(下)。奇偶偶—戰必敗,損失大(下下)。偶奇偶—戰斗無大不利(中平)。偶偶奇—戰斗有勝的希望(上)。奇奇偶—戰斗與否,無甚影響(平)。奇偶奇—戰必勝,擄獲必多(平)。
將上面的“奇偶組合”換成陰陽符號,可依次轉化為八純卦坤、乾、艮、兌、坎、震、巽、離。汪文認為這與伏羲八卦類似。
《左傳·僖公十五年》載韓簡評論晉獻公筮嫁伯姬于秦的筮占: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數。先君之敗德,及可數乎?史蘇是占,勿從何益?[2]
用數來占測吉兇被稱為筮,而筮數與易卦密切相關。《周易·說卦傳》載:“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揮于剛柔而生爻”。筮就是以蓍草或竹策進行的演算,從而得到一個數字組合,再按照“陽奇陰偶”畫陰陽符號,得到卦和卦象。《系辭上·第九章》詳細描述了利用所謂“大衍筮法”揲蓍成卦的過程: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后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利用“大衍筮法”揲蓍成卦時,可以得到由六個數字的筮數組合。這個數字組合由“六、七、八、九”四個數字中的若干個組成。其中,七為少陽,九為老陽;八為少陰,六為老陰。再根據陰極而陽、陽極而陰觀念,把筮數組合中的“九”變成“八”;把筮數組合中的“六”變成“七”。筮數組合中的“七、八”則不須變化。
《易緯·乾鑿度》:“陽動而進,陰動而退,故陽以七、陰以八為彖。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則彖變之數若之一也。”鄭注:“九六爻之變動者,《系》曰:爻効天下之動也。然則《連山》、《歸藏》占彖,本其質性也。《周易》占變者,効其流動也。彖者,斷也。”然而文獻并無《歸藏》所用筮法的記載,《系辭》所謂“大衍筮法”也沒有明言僅為《周易》所用。依據鄭注所謂《連山》、《歸藏》以七、八為占,《周易》以九、六為占,可以推測,《連山》、《歸藏》所用筮法為以下四種假設:
1.揲蓍成卦時用“大衍筮法”,將斷吉兇的文辭系在僅有一個筮數或七、或八的筮數組合之后,和《周易》相類似,然不用九、六變爻說。以乾卦為例羅列如下:
乾()
筮數組合:七七七七七七 乾:(吉兇斷語)
筮數組合:九九九九九七 上七:(吉兇斷語)
筮數組合:九九九九七九 七五:(吉兇斷語)
筮數組合:九九九七九九 七四:(吉兇斷語)
筮數組合:九九七九九九 七三:(吉兇斷語)
筮數組合:九七九九九九 七二:(吉兇斷語)
筮數組合:七九九九九九 初七:(吉兇斷語)
2.揲蓍成卦“大衍筮法”,但是,僅區分筮數的奇、偶性質。(仍以乾卦為例)將筮數組合: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九九九九九七、九九九九七九、九九九七九九、九九七九九九、九七九九九九、七九九九九九等,都視為 (奇奇奇奇奇奇)組合乾卦,只有一個卦辭,或稱為彖辭。將筮數組合:八八八八八八、八八八八八八、六六六六六八、六六六六八六、六六六八六六、六六八六六六、六八六六六六、八六六六六六等,都視為 (偶偶偶偶偶偶)組合坤卦,只有一個卦辭,或稱為彖辭。
3.用其他未知筮法,僅有筮數或七或八。將七轉換為—,八轉換為﹣﹣,只有一個卦辭,或稱為彖辭。
4.用其他未知筮法,筮數由數字一到九等組成。將奇數轉換為—,偶數轉換為﹣﹣,只有一個卦辭,或稱為彖辭。
首先,第1種不可能出現。王家臺秦簡《歸藏》顯示,《歸藏》每卦先示卦畫,皆以“一”表示陽爻,以“∧”表示陰爻。[3]其后就是吉兇斷語,即類似于《周易》的卦辭,而沒有類似于《周易》的爻辭。斷語的格式為“昔者,某人卜某事于某筮者,枚占曰吉或兇,或另有謠辭”。例如,《太平御覽》卷九百一十二引《歸藏》云:“昔者桀筮伐唐而枚占熒惑曰:‘不吉。彼為貍,我為鼠,勿用作事,恐傷其父。”[4]第4情況也不可能出現。因為,鄭玄明言《連山》、《歸藏》以七、八為占,筮數組合中必有筮數七或八。由于文獻不足,第3假設尚無法做出判斷,而第2假設的存在可能性最大。如此,“經以七八為彖,九六為爻”中的“六七八九”就是揲蓍成卦時得到的筮數組合中的數字。
二、《易緯》鄭玄釋“彖”疏證
《易緯·乾鑿度》卷上:陽動而進,陰動而退,故陽以七、陰以八為彖。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消也。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彖者,爻之不變動者。五,象天數奇也。十,象地之數偶也。合天地之數,乃謂之道。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消也。亦合于十五,則彖變之數,若之一也。九六,爻之變動者,《系》日:“爻,效天下之動也。”然則《連山》《歸藏》占彖,本其質性也。《易》占變者,效其流動也。彖者,斷也。
其中“陽動而進,陰動而退,故陽以七、陰以八為彖。”下有鄭注為: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消也。
疏證:《易緯》認為,世界萬物的運動不外乎陽進陰退,或謂陽息陰消,即少陽變老陽,少陰變老陰,用數字分別表示為“變七之九”和“變八之六”。但是,這只是由少陽、少陰到老陽、老陰的“量變”,并不是陽極而陰、陰極而陽的“質變”。彖指七、八,爻指九、六。故彖之數合而為十五,爻之數亦合而為十五,所謂“彖變之數若之一也”。
其中“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下續鄭注:彖者,爻之不變動者。
疏證:顯然,鄭玄的這句注文不夠嚴謹,用現代漢語講就是“彖,是爻中不變動的。”隱含有“爻之不變動者”是“彖”,而“爻之變動者”是“爻”。這當然不是鄭玄的本義。鄭玄的本義認為筮數組合中的“七”、“八”稱“彖”,不存在陰陽對變。
其中“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則彖變之數若之一也。”鄭注為:九六,爻之變動者。系曰:爻効天下之動也。然則連山、歸藏占彖,本其質性也。周易占變者,効其流動也。彖者,斷也。
疏證:鄭玄的本義是筮數組合中的“九”、“六”是老陽老陰之數,要陰陽對變,即筮數組合中的“九”要變“八”,“六”要變“七”。從而,從一卦變之另一卦。例如,《左傳·僖公十五年》:
初,晉獻公筮嫁伯姬于秦,遇《歸妹》之《睽》。史蘇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無衁也;女承筐,亦無貺也。西鄰責言,不可償也。《歸妹》之《睽》,猶無相也。[5]
晉獻公筮得筮數應該是“七七八七八六”,轉化為卦畫為歸妹卦,據九六爻變的慣例,可變為“七七八七八七”,轉化為卦畫為睽卦。所謂《歸妹》之《睽》,就是《歸妹》卦的上六爻由陰爻變陽,得《睽》,且以《歸妹》卦的上六爻辭為占。該爻的爻辭是“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
《說文解字》釋彖:“彖,豕走也。從彑,從豕省。通貫切。”又《說文解字》釋?:“?,修豪獸。一曰河內名豕也。從彑,下象毛足。凡?之屬皆從?。讀若弟。羊至切。”[6]許多學者認為《說文解字》釋彖為“豕走也”乃“豕也”之誤。現代甲骨學者認為“彖”甲骨文已經存在,象形豪豬,豕屬。王本興《甲骨文字典》認為,彖象豕類獸形,與《說文》? 字古文略同。《說文》“?,修毫獸,一曰河內名豕也。”與魏三體石經古文蔡字,《說文·殺部》古文殺字形略同。?、蔡、殺古音近故可通用。[7]古人稱野豬為豕,長吻利齒,傳說可以咬斷鐵器。占卜、占筮、占夢等占字,乃視兆斷吉兇之義,古人稱占辭為彖或彖辭,大概取其比喻義,這也應該是漢唐學者訓“彖”為“斷”主要緣由。
《易緯·乾鑿度》卷下:陽析九,陰析六,陰陽之析,各百九十二,以四時乘之,八而周,三十二而大周,三百八十四爻,萬一千五百二十析也。故卦當歲,爻當月,析當日。大衍之數必五十,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故曰:日十者,五音也;辰十二者,六律也;星二十八者,七宿也。凡五十所以大閡物而出之者也。故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戒,各有所系焉。故陽唱而陰和,男行而女隨,天道左旋,地道右遷,二卦十二爻,而期一歲。從陽析九,至期一歲,此爻析之所由,及卦爻析與歲月及日相當之意,而其文亦錯亂。……亦可知之,夫八十四戒者,十二消息爻彖之變,消息于雜卦為尊。每月者,譬一卦而位屬焉,各有所系,是謂八十四戒。必連數之者,見四百五十變而周矣。
疏證:鄭玄所謂“爻彖之變”,當與“陽孽,謂復至夬之世。陰怡,謂姤至剝之世。七八,陰陽之彖。妖烖之數起于七八,九六受而行之。樞機玊衡,有時其進退之節,經以七八為彖,九六為爻,明其通者著之。”有關,即指“妖烖之數起于七八,九六受而行之。”
《易緯·乾鑿度》卷下:一軌享國之法:陽得位以九七,九七者,四九、四七者也。陰得位以六八,六八者,四六、四八也。陽失位,三十六。陰失位,二十四。四九為三十六,四一七為二十八,合得六十四。四六為二十四,四八為三十二,合得五十六,此文王推爻為一世,凡七百二十歲。歲軌是其居位年數也,得位者,兼彖變而已,有德者重也,故軌七百二十歲。
疏證:先秦先民多以為帝王得天下、失天下都有天命在左右,有各種各樣的祥瑞災異征兆。《易緯》作者進一步認為帝王得失天下都與筮占的數相關。在大衍筮法中,三十六是老陽九的策數,而老陽九要變為少陰八,故而“陽失位三十六”。 在大衍筮法中,二十四是老陰六的策數,而老陰六要變為少陽七,故而“陰失位二十四”。 鄭玄所謂“得位者兼彖變而已”中的“彖變”當指七八、九六彖爻之數。
《易緯·是類謀》:《雒書靈準聽》曰:……陽孽有七妖,陰怡有八烖,布命九六,機衡維持,經持錯序,七九通符。陽孽,謂復至夬之世。陰怡,謂姤至剝之世。七八,陰陽之彖。妖烖之數起于七八,九六受而行之。樞機玊衡,有時其進退之節,經以七八為彖,九六為爻,明其通者著之。
疏證:《連山》、《歸藏》以七、八(彖)不變為占,《周易》以九、六(爻)變為占。也許反映了殷商“天命不變”歷史觀和周人以“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天命可變歷史觀的差異。“妖烖之數起于七八,九六受而行之。”顯示《易緯》貴九六賤七八的神秘數字觀念。
《易緯·是類謀》:
“孔子演曰:天子亡征九,圣人起有八符。”鄭注:九八,亦陽爻、陰彖之數也。
疏證:九為陽爻,八為陰彖。同理可以推測,六為陰爻,七為陽彖。
小結:從以上疏證可知,《易緯》及鄭玄之注認為,彖指不存在陰陽對轉變化筮數七、八,是妖烖之數;爻指將要陰陽對轉變化的筮數九、六,是受命之數。鄭玄“爻彖”、“彖變”并言、對言,和《易傳·系辭》“爻彖”并言、對言,有著明顯的繼承關系。例如,《系辭上·第三章》“彖者,言乎象也;爻者,言乎變也。”又,《系辭下·第三章》“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又,《系辭下·第十二章》“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等。
《易緯·乾鑿度》卷下:初世者,戲也。姬通紀,河圖龍出,洛書龜予,演亦八者,七九也。初世也。《周禮》曰:凡日行水逆,地功為之不行,或勒伏羲初遺十言之教,而畫八卦。至文王,乃通其教,演著陰陽入彖之言者也。[8]
疏證:《易緯》認為伏羲畫八卦、文王重卦系辭,也與神秘的爻彖之數有關。鄭玄所謂“至文王乃通其教,演著陰陽入彖之言者也。”其中“陰陽入彖之言”,可能為“陰陽爻彖之言”,“爻彖之言”指爻辭、卦辭,“入彖”乃“爻彖”字誤。
《易緯·乾鑿度》卷下 :
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者,氣變之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清輕上為天,濁重下為地。易,太易也。太易變而為一,謂變為太初也。一變而為七,謂變為太始也。七變而為九,謂變為太素也。乃復變為一,一變誤耳,當為二。二變而為六,六變而為八,則與上七九意相協。……一變而為七,是今陽爻之象,七變而為九,是今陽爻之變。二變而為六,是今陰爻之變,六變而為八,是今陰爻之象。七在南方象火,九在西方象金,六在北方象水,八在東方象木。自“太易”至“太素”,氣也,形也。既成四象,爻備于是,清輕上而為天,重濁下而為地,于是而開闔也。天地之與乾坤,氣形之與質本,同時如表里耳,以有形生于無形,問此時之言,斯為之也。
疏證: “一變而為七,是今陽爻之象,七變而為九,是今陽爻之變。二變而為六,是今陰爻之變,六變而為八,是今陰爻之象。”其中七為陽爻之彖,八為陰爻之彖;九為陽爻之變爻,六為陰爻之変爻。正是《系辭》所謂“彖者,言乎象也;爻者,言乎變也。”中,彖爻、象變對舉具體闡述。“象”和“變”,在《易緯》中被詮釋為數字之間的關系,也被“數字化”了。
《易緯·乾鑿度》卷上:丘記諸《彖》曰:“困而不失其所亨也”,“貞,大人吉,以剛中也。”
文王在諸侯之位上困于紂,故曰困于赤紱。夫執中和、順時變,以全王徳,通至羙矣,故曰“乃徐有說”。丘記諸《彖》曰:困而不失其所亨也,貞,大人吉,以剛中也。
疏證:“丘記諸彖曰”中的彖當是《彖傳》的簡稱。“困而不失其所亨也,貞,大人吉,以剛中也。”正是《彖傳》中的文字。
《易緯·通卦驗》卷上:黑白系名,搖命子據其題,由乾成黃赤蒼,道之貞。貞由信,黃赤蒼,謂木火土之君者。信遵不系于一,其王天下也,其當錄運,即得與子孫,不當即禪位,此又東方喪朋之事。《彖》日:“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一角期偶,水精得括考備,據誰授赤戴勝。一角,謂麟也。文王得赤鳥書而演易,孔子獲麟而作《彖》《象》及《系辭》以下十篇,故謂麟應期而來。偶,赤鳥也。水精者,孔子也。得獲括考備者,易道也。赤為漢也,漢火精,高帝之表戴勝,自伏戲方宋記,此皆斗冥圖言之也。得或將。
疏證:以上“彖”即是《彖傳》的簡稱。“東北喪朋,乃終有慶”正是《彖傳》中的文字。
三、余論
鄭注“彖”有二義,可以概括為“經以七八為彖,九六為爻”之“彖”,和“孔子獲麟而作《彖》”之“彖”。前者指文王所系卦辭,和爻辭相對,也可以成為“彖辭”。《歸藏》經文僅有卦辭,也稱彖辭;《周易》也有和《歸藏》經文相似的卦辭,習慣上也稱彖辭,因而,解釋《周易》卦辭的文字被稱為《彖傳》。但是,《周易》經文除卦辭外,還有爻辭。后者,指《易傳》的第一種,傳說孔子所整理的《彖傳》簡稱。因為習慣上稱卦辭為彖或彖辭,故而解釋卦辭的文字才被稱為《彖傳》。明白了彖和爻、彖辭和爻辭的區別,在反觀易學史上學者對彖和彖傳的注解就比較容易了。然魏晉隋唐時期,學者對“彖”的解釋可謂眾說紛紜。
王弼《周易略例》、韓康伯《系辭注》,以“彖”、“彖辭”都指向和爻辭相對的卦辭。孔穎達《周易正義》、李鼎祚《周易集解》同于王韓。惟陸德明《經典釋文》所集兩漢注文又有異。其于《系辭》“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下注:彖辭,吐貫反。馬云:《彖》辭,卦辭也。鄭云:爻辭也。周同。王肅云:《彖》舉《象》之要也。師說通謂爻卦之辭也。一云即夫子《彖》辭。[9]鑒于此,朱熹《周易本義》中明確“彖”指卦辭,稱卦辭為“彖辭”。稱夫子所序的“彖”為《彖傳》,簡稱“傳”。例如,朱熹釋乾卦辭“元亨利貞”:“元亨利貞,文王所系之辭,以斷一卦之吉兇,所謂‘彖辭者也。”在釋《乾·彖》“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之前,有“彖,吐亂反。彖,即文王所系之辭。傳者,孔子所以釋經之辭也。后凡言傳者,放此。”在釋《系辭上》“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有“彖,謂卦辭,文王所作者。爻,謂爻辭,周公所作者。”明言彖指卦辭。在釋《系辭下》“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有“夏、商之末,易道中微;文王拘于羑里而系彖辭,易道復興。”[10]因此,根據文獻中“彖”指卦辭,否認《易傳》中《彖傳》的存在,認為孔子與《彖傳》無關,或將《周易》經文籠統稱為“卦辭”,不區分卦辭、爻辭,都是不夠確切的。
參考文獻
[1]李學勤,《安陽小屯以外出土的有字甲骨》,《文物參考資料》,1956(11).
[2]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2版,365.
[3]林忠軍,《王家臺秦<歸藏>出土的易學價值》,濟南:周易研究,2001(2).
[4]李昉,《太平預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2).
[5]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2版,363-364.
[6]許慎著,[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2013,195.
[7]王本興,《甲骨文字典》,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出版,2010-12-01.
[8]劉玉建,《<周易正義>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5,369.
[9]陸德明,《經典釋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10),33.
[10]簫漢明,《<周易本義>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3(10).
作者簡介:李學衛(1971-),男,河南汝州人,陜西師范大學中國哲學專業博士研究生,西藏民族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易學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