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翠香 耿秀芹
摘 要:新時期,我國高校教職工規模大,素質高, 利益訴求重心已經上移,身份更加多元,法律意識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同時,高校工會在法制建設和法制思維方面難盡如人意,工會隊伍建設滯后于高校的發展。在大力推進依法治國的前提下研究本問題,有助于促進完善立法,構建先進的工會工作理論,壯大工會力量,提升高校工會履職能力。文章引入山東XX學院實證調查資料以佐證本文觀點,最后提出未來展望:依法進行自主權建設和組織建設。
關鍵詞:高校工會 法治思維 法治方式
中圖分類號:D4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4-0-02
高校工會是高校教職工自愿結合的群眾組織,是黨聯系群眾的紐帶和橋梁,是現代大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據《工會法》高校工會具有“維護、參與、建設、教育”四項職能。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發展到平民化,教職工隊伍構成也由過去的單一事業編制發展為多元結構,教職工整體素質、法律意識、民主意識、維權意識、參與管理意識也越來越強。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形勢下,高校工會如何運用法制思維,從工作內容、工作方式、組織建設、服務意識等方面創新工作方法和思維方式,不斷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很值得研究。
一、新時期,法制建設和法制思維對高校工會工作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堅定擁護者和執行者,高校工會組織在黨的領導下密切聯系群眾,維護職工權益,宣傳法律法規,幫助困難職工,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被稱為教職工的“娘家人”。新時期,高校工會的工作方法、工作內容、工作對象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原先的工作經驗及思維方式已很難適應日益復雜的局面,現實倒逼高校工會由經驗走向科學,由行政思維走向法治思維,因此,研究加強法制和法治建設,創新理論,創新工作方式,有著積極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1.理論意義
1.1新時期的高校工會必須理論創新
1.1.1教職工的訴求重心已經上移:二十年前,他們關注的重點是生存、福利等初級利益;今天的教職工更注重法律環境、機會均等、發展平臺、個人價值(含尊嚴、隱私、資源)等,也就是說要基于工作實現自我價值、取得成功等高級愿望。而博士、海歸等高端人才的關注點更加注重治學環境也即“軟實力”,見下表:
1.1.2高校規模及教師素質已今非昔比:近二十年來,我國高校從學歷構成到辦學機制體制都發生了巨變,教師隊伍構成更是今非昔比。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14)顯示自1994-2014二十年間,專任教師總數增幅為287.12%;其中博士學歷的增幅3503%,碩士學歷的增幅615.3%;本科學歷以下增幅-32.4%。
1.1.3高校教職工身份更加多元。高校跨越式發展的前提之一是人才機制的改革,即突破身份限制,讓人才流動起來。當前,高校教職工身份有事業編制、人事代理制、外聘專家、兼職教師、企業實訓指導老師等。
基于以上變化,加之工會組織不具備行政手段,因此,高校工會有必要在依法治國框架下,認真研究現代高校治理的特點,拓展工會理論的深度和廣度,以理論創新推動工會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工作創新。工會的未來也取決于今天的探索,戰略性、前瞻性的理論創新是提出新思路,拿出新舉措的先導。
1.2新時期的高校工會必須注重法制建設
法律是理論的最高總結和體現。我國工會法最近修訂時間是2002年,距今已十余年;《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于2007年制定,至今已有10年。國內大環境發生了變化,立法工作也應與時俱進,當務之急是規范工會身份和提升工會組織建設。
1.2.1工會的依附性弱化了其工作質量
目前,我國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法規有《勞動合同法》、《工會法》、《人事爭議處理規定》等,法律規定了工會在參與制定勞動報酬、簽訂及解除勞動合同、發放職工福利、職工維權等方面的權利和義務。但是,由于高校工會不具備完全意義上的獨立性,在源頭參與、民主監督等方面,高校工會的工作很難落在實處。解決之道在于新形勢下的法制建設,包括構建完整的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明確界定工會的組織形式和履職途徑,明確工會的義務及責任。
1.2.2工會組織自身也需要加強法制建設
高校工會組織普遍存在人員結構不合理、創新能力弱的特征,高校工會人員要掌握相關法制知識和工會理論,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無論是工會組織的獨立性,還是自身組織建設,都需要依法進行。
2.實踐意義
2.1有助于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從宏觀方面看,是踐行中華全國總工會的要求,也是適應新情況、創造工作方法的現實要求。從微觀方面看,是體現工會真正、廣泛的民意代表性的有效途徑,是服務于高校治理、人才建設、職工權益的具體行動。作為社會優秀的公民組織,高校工會應從“福利工會”、“文藝工會”、“調解工會”模式發展到普法工會、“減壓閥”工會模式,進而服務于高校民主法制化建設。
2.2人才隊伍建設
高校工會的法制化進程也是工會自身人才建設的契機,有助于更好地做好人才服務、解決突出問題。工會源頭參與制定人才政策、表達職工訴求、議定薪酬等,既能有效化解單位內部矛盾,做黨群之間的潤滑劑;更能建設、穩定高校人才隊伍。
2.3有助于依法維護教職工的權益
依法維護教職工權益是工會法賦予工會組織的基本職責之一。當用工形式、職工來源、工作平臺等已發生巨變的情況下,高校工會應對緊跟時代變化,用法制思維、現代思維、創新思維、互聯網+思維,才能展現自身價值,更好地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二、加強工會工作法治化建設,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開展工作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當前,高校工會工作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對單位重大事項的影響力不大;群眾認可度有待提高;凝聚力、覆蓋面與中央要求有差距;思維方式、工作方法有待創新。加強法制化建設既必要更緊迫。
1.必要性
現實工作中,高校工會“四化”現象仍時有發生。客觀上,是工會法制建設不完善、機制體制不靈活;主觀上沒有認清當前新形勢,認知能力、學習能力沒有更新,對新情況新問題沒有足夠的敏感性。高校工會應強化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從干部做起,重心下沉,共同致力于優化體制完善機制,依法構建有利于促進工會法治工作的長效機制。
2.緊迫性
2.1服務對象及服務內容空前多元化
高校工會的服務對象是教職工。高等教育迅猛發展的體現之一是人才政策、經濟利益、教學管理模式的空前多元化,并且已深入到日常教學管理,構成了工會當下日常工作的新內容,時不我待。
本著問題導向、改革創新理念,作為教職工“娘家人”,高校工會應全程跟進,在維護職工權益方面需要直面這些新情況新問題,有針對地研究全新工作內容,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在法律法規原則下開展工作。
2.2隊伍滯后于高校的發展
工會隊伍及工作方式明顯滯后于現代大學的發展變化要求。隨著高校經濟關系、勞動關系、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工會隊伍建設要緊跟其后甚至要超前一步,只有這樣,才能主動從全新的高度去承擔政治責任。
2.3互聯網+思維急需加強
在大數據、云計算蓬勃發展的當下,新興媒體技術可視為高校工會工作的新平臺、新方式,充分利用互聯網可極大地拓寬工會工作范圍,使工會工作事半功倍。
三、法治化建設及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開展工作的原則
1.黨的領導原則
高校工會要和黨委保持有效溝通,堅持黨領導一切,積極爭取黨委支持,并且就工作思路、機制體制等與黨委保持經常性聯系,建立交流意見、匯報工作等制度。
2.實施法治原則
2.1學法在先
2.1.1領導要學法
工會領導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要熟悉掌握與自身工作職責和范圍緊密相關的法律知識,提高依法開展工作的能力,提升其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做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楷模;建立定期考核機制,對工會干部履職能力、法律意識、依法開展工作情況進行考評。
2.1.2組織會員要學法
為配合構建法治、學習型社會,工會組織會員要積極參與法律法規培訓,并對學校教職工進行普法教育,把相關法律與工會活動、教職工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納入培訓內容。
2.1.3依法開展工會工作
高校工會立足于黨的教育方針,服務現代大學治理需要,深刻研究法治理論,依法開展工作:進行普法宣傳;進行法律監督;依法維護教職工權益。
2.2源頭參與
改變過去“救火”的工作方式,源頭參與,防患于未燃。該源頭包括:學校建章立制,發展規劃,教學改革,人才計劃,薪酬改革,福利政策,人員考核,定崗定編,職稱評定,經費籌措,職工權益,校園建設,年度工作,等等。工會的工作目標是維護教職工的知情權,促進學校依法、科學決策。
2.3過程監督
2.3.1建立完善預警機制。高校工會有步驟推行類似提案、意見書、建議書、倡議書制度,以書面報告形式對學校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督促學校章程、規章制度和決策的落實,及時搜集大眾智慧,或阻止侵犯職工權益行為。
2.3.2建立完善反饋機制。應建立向上、向下反饋機制。高校工會對政策法律、學校規章的履行情況保持足夠的敏感,經常性進行橫向比較,及時總結經驗,找出偏差,并通過該機制反饋給校黨委。對教職工普遍關注的問題,以及疑難困惑,依法給與解決或解答,并反饋給教職工。
3.履行法定義務原則
高校工會的法定義務體現在四項職能上。公民意識提升了其對工會組織的期待,也倒逼工會組織必須依法開展工作,否則無法體現高校工會的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堅持以職工為中心、讓職工當主角,緊緊圍繞職工的利益訴求和發展變化依法開展工作,是高校工會履行法定義務的巨大動力,也是現實推力。
四、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開展工會工作的實證研究
近年來,山東XX學院在加強工會工作法治化建設,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開展工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也體驗了個中不足。
1.基本情況
該院為國有公辦高職院校,自成立以來就建立了黨委領導下的工會組織,黨委副書記為其分管領導,工會有獨立辦公區域、專任職工。
2.敬畏法律精神,法律宣傳為先
該院的法律政策宣傳活動分兩種情況:一是例行宣傳,列入年初工作計劃;一是新政策法令宣傳,隨政策法令的頒布不定期舉行。
3.依法開展工作,履行四項職能
山東職業學院工會工作頭緒多、任務重,現僅就經費收支和部分日常工作列為本文內容。
3.1依法制定經費收支制度
在工會法等法律法規框架體系內,制定經費收支管理、職工慰問、增加經費等實施意見,源頭參與,體現了法制思維。
3.2依法參與學校建設
學院工會依據工會法賦予的職責和義務,完成了重點工作、日常工作,以2015年為例,完成的日常工作主要有六大項:立章建制、法制教育、政策學習、人文關懷、職工維權、文明建設,下設子項目共計30余項
4.實證研究分析
4.1肯定意見:
山東職業學院工會工作得到了學院黨委的大力支持和充分信任,工會組織與黨委的溝通富有成效,這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開展工會工作的原因,也是結果。
學院職工對工會工作,特別是依法維護職工權益、宣傳法律、建設校園、開展教育、立章建制等工作,非常滿意,認為工會真正做到了“娘家人”應該做的。
4.2工作建議:
黨委建議:工會仍需要加強學習,提升組織的凝聚力和履職能力。
職工建議:工會應關注教職工的教科研活動。
工會建議:希望組織機構更加完善;有更多的學習、提升機會。
五、未來展望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環境下,高校要遵循大學治理的規律,內部法治建設也較一般企業規范、嚴格。法制化是歷史大趨勢,未來的高校工會要重點建設兩個方面:依法進行自主權建設,依法完善組織建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展規劃司.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14[M])
[2]孫娜.工會組織參與創新社會治理途徑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6
[3]蔡英輝,劉文靜. 高校法律援助的進路探析———基于工會維權視角[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39(第3期):139-143.
[4]黃輝 .工會“柔性監督”與政府“剛性監督”相銜接[N].法制日報,20170905(11版).
[5]管曉維.工會參與對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作用及相關法律問題研究[D].深圳:深圳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