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活的記憶,是文化認同的重要標志,是傳承民族文化根脈的寶貴資源財富。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資源豐富,獨具特色,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近年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面臨不少問題需要解決。
關鍵詞:河池 非物質文化遺產 存在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4-0-02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精神活的記憶,是文化認同的重要標志,是傳承民族文化根脈的寶貴資源財富。河池市地處云貴高原南緣,位于廣西西北部,是西南出海通道的咽喉要塞,2002年6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撤地設市?,F轄金城江、宜州、羅城、環江、南丹、天峨、東蘭、巴馬、鳳山、都安、大化等11個縣(區),總面積3.3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總人口409萬人(2010年普查)。境內有壯、漢、瑤、仫佬、毛難、苗、侗、水等8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4%,是廣西少數民族聚居最多的地區之一,是民族文化資源富集區。
河池市初步建立了的國家、自治區、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和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名錄保護體系。截止2017年12月,河池市有劉三姐歌謠等9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壯族螞拐節等45個項目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已建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13項,縣級項目592項。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9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72人。2013年,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升格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為全國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施區之一,是廣西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河池市連續舉辦十八屆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一直以來與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桂林山水旅游節列為廣西三大藝術節,成為廣西三大藝術節之一。
一、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發展現狀
1.國有文藝院團改制擴充非遺保護傳承力量
在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中,河池市將8個國有文藝院團通過“劃轉”方式整體改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使其成為市本級和縣級專門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工作的單位,劃轉后各單位大致均分為“展演部”、“挖掘部”兩個部門,從制度上增強和保障了對非遺工作人力、物力的支持,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傳承、整理、宣傳展示、普及推廣以及學術研究等方面工作力度得以加大,非遺工作更為深入和規范。
2.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助力非遺傳承保護體系建設
河池市充分利用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實驗區升格為國家級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機遇,鼓勵和督促各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習所、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傳習示范戶、傳承集體、傳承人申報工作,并安排和要求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項目進行深度挖掘、展示,對于申報各場所、人員展示工作進行點對點幫扶,既有力地推進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申報工作,也推動各地“非遺中心”非遺工作的貫徹落實。截止2017年12月,河池市已建立銅鼓文化生態保護村6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習所6個、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5個、傳習示范戶6個、傳承集體10個。
3.借力文化節慶和文化旅游打造多種非遺傳承保護載體
河池市充分利用河池文化旅游業快速發展的機遇,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展示和代表性項傳承人的保護、利用,為文化遺產的保護創造良好的社會人文環境。
一是舉辦好一年一度的河池銅鼓山歌藝術節,每一屆銅鼓山歌藝術節都設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集中展示當年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成果。同時,河池市各縣(區)由政府主導,圍繞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品牌,舉辦“一縣一節”民族文化(傳統節日)節慶活動和民族旅游文化活動,已成規模的宜州劉三姐文化旅游節,羅城仫佬族依飯節,環江毛南族分龍節,南丹白褲瑤民俗文化節,巴馬長壽文化旅游節,都安密洛陀文化旅游節等都辦得有聲有色,成為保護、傳承、展示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舞臺。
二是借助旅游之力,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宣傳力度,2012年9月19日,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正式揭牌對外開放,該展示中心位于河池市金城江公園西門內,是全國首家集中介紹河池市入選國家和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專業展覽館,展館通過圖片、實物陳展與多媒體演示相結合,向社會公眾全面展示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了全社會“非遺”認知度和保護傳承的參與度,擴大了“非遺”傳承人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是做好河池民族文化記錄和宣傳。自2011年以來,先后出版了《品讀河池》、《影動河池》、《風情河池》、《翰墨河池》、《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大事記(2004——2013)》等圖書,宣傳展示非物質文化保護傳承成果。河池電視臺《紀錄河池》欄目,從2012年起,推出河池世居少數民族系列紀錄片和河池市非物質遺產系列紀錄片,先后拍攝制作16部近20集,集中宣傳展示河池7個世居少數民族風情和9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4.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力度增強
為加大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力度,增強民族文化認同,將民族文化教育植根于鄉土和校園,將非遺保護傳承從娃娃抓起,河池市在2000多所中小學校廣泛開展以普及鄉土文化知識、傳承鄉土藝術和技藝為主要內容的鄉土文化進校園活動,先后有30萬人次參加,并建立了一批傳承示范學校。比較典型的是金城江區第五小學,是河池市唯一一所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該校通過特色校本教材,將河池市民族文化傳承移植進校園,使許多少數民族頻危文化重現生機。傳習所和傳習基地建設方面,南丹縣建立了南丹里湖白褲瑤生態博物館以及一批銅鼓藝術(習俗)保護村和傳習學校,南丹縣在里湖中學、里湖小學建立了白褲瑤打陀螺傳承班,在芒場鎮拉者小學和吾隘小學建立壯族傳統文化培訓班,在縣職業高中修建板鞋修煉基地。傳統民族體育競技項目方面,2010年1月河池市與河池學院合作,建立“河池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研究與開發訓練基地”,利用綜合性大學多學科綜合研究的優勢,為河池市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發提供了有利的平臺。在都安瑤族自治縣、巴馬瑤族自治縣建立了2個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基地,圍繞河池市民族體育優勢項目三人板鞋、打陀螺、射弩、僚球、背簍球等培養民族體育后備人才,為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提供平臺。
二、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河池市有著非常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區域特色鮮明,民族風情濃郁。但仍存在不少問題。
1.傳統文化生態面臨現代化與城鎮化的沖擊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人口城鄉流動速度加快,支撐傳統文化生態的傳統家庭、社區、社群逐漸分化、解體,原有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方式發生變化,傳統儀禮、風俗逐漸發生改變,傳統文化認同與傳承功能逐漸弱化。大量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流動,農村社區常住人口尤其是年輕人逐漸減少,使得傳承人群縮減。同時,傳承人大多年事已高,正常的傳習活動難以保證。現代生活中的工業化生產方式和現代傳媒手段引導所帶來的消費觀念、審美觀念改變使得民眾逐漸忽視了傳統手工藝品、傳統藝術、民俗活動的價值,使得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踐群體和享用群體逐漸萎縮。
2.自然生態的改變,影響非遺文化生存環境。
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密不可分,各民族世代棲居在河池山水之間,為山水賦以美麗的神話傳說,山歌唱吟自然風物,信仰山水之間的神靈,歌舞娛神娛人,自然中的山石草木經過傳統的手工技藝成為生活之必需。但如今,因經濟發展的需要,河池市少數民族地區原有自然地貌、周邊環境被改變,部分地區空氣、水源、植被、土壤等自然資源遭到破壞,使得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對生態環境依賴較強的雕刻、釀制、印染、編織等傳統技藝所需的原料、自然環境的改變,會使其存續狀況進一步惡化。
3.整體性、活態性保護觀念不強
傳承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個人、團體、社區、社群是其密不可分的主體,與之相關的物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之不可分割。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無法剝離這些要素而獨立存在,只有同時保護文化生態系統的相關要素,才能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和活態性保護。但在實踐中,文化生態并未作為一個整體加以保護。保護的重點只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忽視了未被各級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傳承人。而對名錄項目本身,過分注重項目申報和以獲取經濟利益為目的的商業化開發,而對于項目持續的傳承和傳播工作重視不夠。而與項目息息相關的社群、物質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也是造成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存續的重要原因。
4.非遺保護人才缺乏
在目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存在著保護人才缺乏的困境。各縣(市、區)雖然已經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但是大多都是由文工團轉制而來,工作人員大多不熟悉業務,影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工作的開展。非遺保護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一些地方出現非遺保護人才斷層情況。
三、河池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的對策
1.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保護體系
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數量與其傳承人數量之間差異較大的現狀,加快建立健全國家、自治區、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和傳承人體系,加強申報選拔力度,充實名錄項目庫,完善名錄體系。原則上,凡是符合時代主流價值觀念的、有保護和傳承價值的代表性項目,均按一定標準配置傳承人,力爭做到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都有3名以上的傳承人,至少有1個以上的傳習示范戶、保護村、傳習所和傳承基地,逐步增加傳承人數量,豐富傳承人層次,并逐步向縣級項目鋪開。
2.加大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習經費支持力度
按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關于“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將保護、保存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建立河池市、縣傳承人保護制度和管理辦法,爭取市本級財政每年給予市級傳承人傳承補助經費1500元,縣級人民政府給予縣級傳承人傳承補助經費1000元,并納入當年財政預算,為市、縣級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提供基本的經費保障和必要的傳承場所。同時,對傳承工作有突出貢獻的代表性傳承人給予表彰、獎勵,對學藝者采取助學、獎學等方式,形成常態化,以體現政府和社會對傳承人的尊重,增強傳承人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3.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訓力度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建立有序傳承機制,對傳承人要給予“最大限度的支持,最小限度的干預”,充分調動傳承人積極性。邀請學術研究機構、大專院校、社會團體相關專家,共同開展非遺保護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每年應由政府主導,定級對全市各級從業人員和非遺傳承人進行專業培訓或脫產定向深造,進一步提高其業務素質和能力。
4.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的管理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已相繼出臺實施,但各級貫徹落實情況缺乏相關問責機制,要督促各級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一是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將每年的文物保護單位完整性、非遺項目申報數量、非遺傳承人培訓次數及人數、傳習資金、傳承人資助資金及配套落實情況列入當年績效考評。二是對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立即著手采取搶救性保存措施,對需要傳承的,加快認定代表性傳承人。三是建設完善傳承人培養、工作職責、經費使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對代表性項目保護實質性進行動態管理,特別是加大對傳承人工作態度和工作效果的監管,凡不履行傳承保護職責、或者履行法定職責不到位的,一律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及相關管理規定進行問責。
總之,在現代化發展的今天,正確認識、保護和發展河池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河池市社會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謝興華.論地方政府在保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主導作用[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關昕.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和保護策略[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3]曹新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研究[J].法商研究,2009(2).
[4]劉頒.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精神的塑造[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9期
作者簡介:梁世甲(1985.9-),男,壯族,籍貫:廣西東蘭,蘭州大學民族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工作單位:河池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體育局文物管理站 文博館員。主要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