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漯河食品職業學院
本文采用由Betz和Hackett于1981年根據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提出的擇業效能感概念,即擇業效能感是個體對實現與擇業相關任務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覺,是自我效能感在擇業中的體現[1]。
專業承諾,即大學生認同所學專業,愿意付出相應努力的積極的態度和行為[2]。共4個維度,即情感、繼續、理想及規范承諾[3]。
擇業焦慮又稱“就業焦慮”,是個體因擇業而產生緊張不安、擔憂和恐懼的情緒體驗并伴隨著的生理和行為改變。
在嚴峻的就業的新形勢下,研究大學生的擇業效能感、專業承諾和擇業焦慮的關系,可以改善大學生擇業焦慮情緒,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幫助他們順利找到合適的工作。研究三者關系具有現實意義。
本研究在認真分析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假設:(1)人口學變量在擇業效能感、專業承諾與擇業焦慮存在差異;(2)擇業效能感和擇業焦慮存在負相關、和專業承諾存在正相關;(3)專業承諾和專業焦慮存在正相關。
高校校園招聘現場的畢業生。
大學生擇業效能感問卷,彭永新和龍立榮編制。大學生專業承諾問卷,吳蘭花、蓮蓉編制。大學生擇業焦慮問卷,張玉柱、陳中永編制。
隨機找尋畢業生發放問卷調查,當場收回。共發放問卷320份,收回有效問卷287份,有效回收率為89.7%。
采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數據輸入和分析處理。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皮爾遜相關分析等統計方法。

表3 學科在擇業效能感、專業承諾和擇業焦慮的差異

表4 生源地在擇業效能感、專業承諾和擇業焦慮的差異

表1 性別在擇業效能感、專業承諾和擇業焦慮的差異
*.在0.05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在擇業效能感上,男女畢業生存在顯著性差異,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見表1)

表2 干部經歷在擇業效能感、專業承諾和就業焦慮的差異
在擇業效能感上,擔任過干部的畢業生的總分高于沒有擔任過干部的畢業生。(見表2)
在擇業效能感上,工科生高于文、理科。在專業承諾上,各學科顯著差異,理科的擇業焦慮得分最高,其次是文科、理科。(見表3)
生源地在擇業效能感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縣城的最低,城市的最高,農村位于中間。在專業承諾上,各項得分中,農村最低。在就業競爭壓力上差異不顯著。(見表4)
擇業效能感和擇業焦慮間存在顯著性的負相關(P=-0.217);專業承諾和擇業焦慮不存在明顯相關性(P=0.043);擇業效能感和專業承諾之間存在明顯正相關(P=0.398)。
在校園招聘背景下,畢業生的擇業效能感處于中上水平,說明畢業生在就業形勢嚴峻情況下依然能保持樂觀的心態,自信通過自身能力可以找到一個相對滿意的工作。因此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提高大學生擇業效能感[4]。
我國大學生專業承諾整體水平不高,一是由于高考填報志愿缺乏自主性,聽從父母安排造成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二是目前我國現有教育體制及教育設施滿足不了學生對專業的進一步探究,導致專業學習熱情不高[5];三是大學生往往將所學專業與工資福利聯系起來,結果對一些就業前景不好的專業相當排斥。我國大學生基本認同所學專業,愿意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就業難這一社會現實使大學生走出開價虛高的誤區,但也反映出大學生對個人發展機會的渴望,對職業前途的復雜心態以及面臨的就業窘況。所以要優化專業結構,提高大學生專業承諾水平。
在校園招聘背景下,因就業形勢嚴峻,畢業生普遍存在中高水平的擇業焦慮,對就業前景的擔憂得分最高。不樂觀的市場下,公司能夠提供的工作崗位少,且多為基礎性崗位,這與畢業生的預期有一定差距,致使他們對就業前景擔憂。應該針對畢業生的擇業特殊時期在高校中開展就業心理咨詢。
大學生的擇業過程中,具有較高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感的畢業生,往往體驗到更少的擇業焦慮;而低自我效能感畢業生體驗更多的擇業焦慮;這與以往的研究結論一致[6]。
我們看到專業承諾的繼續承諾維度與擇業焦慮存在顯著正相關。由于就業形勢嚴峻,崗位提供量較少,畢業生若仍堅持自己的專業方向,會感受到更大的壓力和焦慮。在以往文獻中沒有相關研究。
在擇業過程中,具備高自我效能感的畢業生對自己有較高的自我評價,相信自己在專業領域能獲得一番作為,所以高擇業效能的畢業生專業承諾分數較高。
創新之處:一,研究對象更具備針對性;二,研究創新是現實意義較強;三,為大學生就業或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提供理論參考。
不足之處:一,樣本容量小;二,問卷內容各因素沒有更細化討論分析;三,僅對畢業生擇業的三個主觀因素進行探究,沒有涉及其它客觀因素;四,統計方法上,可嘗試使用結構方程模型建立各變量之間的路徑模型。
參考文獻:
[1]鄭日昌.擇業效能感結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J].心理學報,2002,25(1).
[2]楊云蘇,羅潤生.高師生專業承諾及其與學習適應性、學習自我效能感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9,17(6).
[3]吳蘭花,連榕.當代大學生專業承諾與學習風格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5,28(4).
[4]趙維燕.醫學生的專業承諾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11).
[5]于鳳杰.早中期青少年未來規劃的發展及其與父母教養行為的關系:行為自主的中介效應[J].心理學報,2013,45(6).
[6]王書寧.大學生職業期望、專業承諾和擇業效能感的關系研究[D].濟寧:曲阜師范學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