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昊炬
2018年是改革開放的40周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脫貧攻堅目前已取得決定性進展,貧困人口減少6800多萬,易地扶貧搬遷人口約為830萬,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至3.1%。昔日的窮鄉僻壤,如今已成為山清水秀的旅行圣地;昔日的黃土路崎嶇難行,如今已是周道如砥,暢通無阻;昔日的“面朝黃土、靠天吃飯”,如今在“互聯網+”、數字化云計算的加持下開辟出新的商貿道路。在過去的40年中,基礎設施拔地而起,貧困戶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貧困人口的笑容也綻放地越來越甜。
由于自然環境、地理環境等問題,我國依然存在334個深度貧困縣。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全縣擁有近三分之一的貧困人口,是我國西部貧困地區的一個縮影。據統計,2017年,穩定脫貧3167人、退出貧困村3個,但今年仍然擁有約一萬戶貧困人口,其面臨著貧困程度深、基礎條件薄弱、公共設施缺失等問題十分突出,打好脫貧攻堅戰仍需付出艱辛的努力。
為確保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全部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各級扶貧部門堅守主要陣地,加強組織領導,切實做到有隊伍、有謀劃、有成效的精準幫扶重點貧困戶。治多縣地處長江源頭,是全國生存環境最惡劣的地區之一,“五月解凍、八月草黃”更使脫貧工作雪上加霜。基于這樣的環境條件,治多縣需要緊緊抓住西部地區脫貧攻堅的重大機遇,肩負率先實驗、實現特困重點縣脫貧光榮而艱巨的使命,努力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脫貧摘帽典型縣,為2020年全面脫貧摘帽、建成小康社會做出關鍵一環的努力。
四十年來,諸多生態自然保護措施、脫貧發展措施在治多縣落地實施。據統計,在全縣總人口42811人中,依然有10861戶人口處于貧困線以下,是最難啃的“硬骨頭”,因此,脫貧更需要精準調查了解當地的實際情況,才可對癥下藥。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習近平總書記曾表示。治多縣地域總面積8.06萬平方公里,轄五鄉一鎮20個行政村、68個牧民小組,是全國主體民族比例最高、地區海拔最高、人均占有面積最大、生態位置最為重要的縣域之一,素有長江之源、動物王國、中華水塔、嘉洛寶地之美譽。境內的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目前世界上原始生態環境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區之一,也是全國面積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動植物資源最為豐富的自然保護區之一,在青藏高原乃至中國、亞洲和全球生態環境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治多縣境內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溫差小,降水量少,干濕分明,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冰凍、雪災頻繁,是全國生存環境最惡劣的地區之一,被稱為“生命的禁區”和“地球第三極”。但同時,復雜的生態環境賦予這里豐富的自然資源。境內蘊藏大量的金、銀、銅、鋅、煤等資源,水能、風能和太陽能資源豐富。盛產冬蟲夏草、紅景天、知母、貝母等中藥材,雪豹、藏羚羊、藏野驢、雪雞、麝等珍稀野生動物遍及全境。
面對如此富饒的物質資源,治多人民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保護與建設,有序實施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堅決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不越雷池一步,順利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和可可西里申遺工作。并且,全面實施地質災害區和砂金礦區恢復治理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依法關停尕龍格瑪多金屬礦,有序實施扎蘇煤礦、尼阿西措鐵礦歷史遺留問題生態修復治理。國土礦產資源納入依法管理軌道,縣域主體功能、空間布局不斷優化,縣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長江源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面貌初步顯現。
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治多人民在牢牢遵守這條信念下,堅定不移地推進畜牧產業發展。為促進畜牧基礎產業理性回溫,全縣注冊組建生態畜牧業經濟合作社21個,發展鞏固家庭牧場和養畜大戶37個。截至2017年末,全縣牲畜存欄41.86萬頭(只、匹),牲畜總增率、出欄率和商品率分別達33.2%、35.57%和25.96%。
縣政府為了發展支柱產業,一是加大畜牧業的支持力度,整合行業配套資金2484.566萬元用于購買生產母羊,切實推動全縣生態畜牧業的發展,夯實畜牧業增產的根基。二是在縣內外推廣優良牦牛種畜600余頭,得到各方的認可和好評。積極參加州級種公牛評比,獲得總比分第三名的成績。三是繼續在全縣范圍內包片免疫,定點定責,認真落實職責加強免疫,年內共調運五種疫苗1765件約882.5萬毫升,各類疫苗免疫率達到95%以上。積極開展包蟲病防治工作,扎實推進聯防、聯控包蟲病綜合防治犬只捕殺專項行動,推動包蟲病防治工作。四是積極開展有機綠色申報工作,取得有機轉換認證證書,完成水質、牦牛肉、藏羊肉的檢驗工作,通過省州考核。五是推動生態畜牧業試驗區建設。結合三江源二期工程,為試驗區同卡村合作社配套建設4戶聯建暖棚及貯草棚26套,完成投資105萬元的治多縣治渠鄉同卡村2015年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績效考評試驗區建設項目,投資75萬元的治渠鄉同卡村2016年地方債券支持現代農牧業項目建設。六是率先開展野生動物肇事補償工作。按照《青海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造成人身財產損失補償辦法》,治多縣首次舉行野生動物造成人身財產損失補償資金發放儀式,共發放補償資金341萬元,惠及牧民群眾862人。使群眾在保護生態和野生動物的同時,享受到了政策紅利,激發了積極性。七是牲畜保險理賠工作成效顯著。采用保險方式保證畜牧業正常的生產和經營,全縣牧民群眾的6.09萬只羊和22.26萬頭牛參加牲畜保險。年內累計實收牧民自籌415.3萬元,賠付5485頭牛、7761只羊,完成理賠金額2768萬元,有力保護了群眾養畜積極性。
治多縣屬于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縣確定貧困村8個,非貧困村12個。“兩線合一”后,核減低保人口2462人,鎖定貧困人口3634戶、9791人。其中,易地搬遷、退牧還草、生態移民、東遷戶等因素移居縣城的貧困戶占全縣貧困戶總數的60%,且大都屬于無畜戶,經濟收入單一,生活極度貧困。可以說,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等特點,立體直觀地反映了治多縣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面臨的壓力和挑戰,但頑強的基層干部部隊和治多人民同心協力,從基礎落實政策,從各方面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
一是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助力脫貧攻堅。索加鄉莫曲村黨支部書記香巴求培推動脫貧攻堅,提倡抓班子,在提高核心作用、綜合素質上下功夫,讓村社更具凝聚力。強學習,重實踐,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出亮點;創新意,努力提高科學化管理水平系民生;解民憂,積極為群眾辦好事實事抓活動;勤工作,村委會事業不斷取得新進展。他堅持主動到群眾身邊、走進百姓家里,帶動村民增收、幫助百姓致富,成了老百姓身邊的“貼心人”、“暖心人”。不斷提高了村干部的管理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協調辦事能力。發揮村級特色文化開辦了莫曲二隊聯戶經營合作社,推動全村的發展,使村組織真正成為牧民學習的場所、活動的樂園,維權的陣地,排憂解難的家園。
二是定點幫扶,助力脫貧攻堅。1、中央企事業單位定點幫扶。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為治多縣20名貧困學生每人贈送一臺學習機及每人1000元慰問金,并協調落實麻醉機、脈沖儀、心電監護儀等專業醫療設備5臺(折價100多萬元);北京市豐臺區與治多縣締結區縣、鄉鎮對口支援框架協議,首期安排幫扶資金300萬元用于精準扶貧工作。2、州直企事業單位定點幫扶。中石油玉樹分公司為治渠鄉治加村加油站幫扶價值30萬元的油料,為拉日村幫扶20萬元資金用于便利店,幫扶4.5萬元資金建設二維碼,慰問貧困戶資金1.2萬元,結對認親20戶(4萬元);玉樹州紅十字會為立新鄉扎西村幫扶20萬元的發展資金;加吉鎮日青村“第一書記”韓永勝(玉樹州人民政府副州長)協調落實1378萬元資金,實施日青村鄉村公路項目,公路里程53公里,每公里造價為26萬元;州交通局公路總段為扎河鄉瑪賽村幫扶鐵锨、搞頭各100把,發放面粉10袋、清油10桶、大米10袋,價值1萬多元;州農牧局為達旺村幫扶顆粒飼料10噸,資金為20萬元。
三是結對幫扶,助力脫貧攻堅。治多縣人民法院與改查村結對幫扶以來,始終如一地重視這項工作,全部黨員干部也抱著極大的熱情參與這項工作。領導重視,廣泛宣傳動員,深入調查,制定幫扶規劃,認真落實幫扶工作措施。幫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解決該村牧民的實際困難,維護和促進全縣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也促進了黨員干部的作風建設,密切了黨群關系。
四是社會幫扶,助力脫貧攻堅。1、一戶貧困戶只要有一人實現穩定就業,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就能實現一家脫貧。結合全州實際,從“真扶貧、扶真貧,切實惠及貧困群眾”的理念出發,履行企業責任,為全州扶貧事業添磚加瓦,吸收就業解決當地特困戶就業問題。中國平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玉樹分公司將從扶貧系統的建檔立卡中吸收高中以上人員作為公司的個人代理人(每村一人),招收的個人代理人將形成以“村委會+個人代理人”模式吸納就業。2、社會愛心人士陳心梅女士為治多縣累計資助的學生達到656名,每名學生一年補助1200元,共計78.72萬元。并承諾今年增加110名資助學生,補助資金達16萬元。陳心梅女士為治多縣部分特殊貧困家庭資助生活困難補助和貧困學生每年助學金,她的善舉不僅為特殊貧困家庭和貧困學生家庭解決了生活困難問題,而且為治多縣精準扶貧社會幫扶工作增添了一份力量。
由于治多縣屬于地震多發地帶,自然災害所帶來的經濟損失往往不可避免。治多縣政府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無私幫助下、在全縣各族干部群眾的團結奮斗和共同努力下,積極克服各種內外壓力,圓滿完成重建任務,并且在脫貧、防返貧的道路上堅定不移的實行以下工作:
一是推進災后重建及后續工作。組織投資11.51億元,實施重建項目16大類共計80項。圍繞“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重建目標和發展方略,充分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全面履行主體責任,重建任務按期圓滿完成,一座嶄新的高原新城巍然聳立于美麗的嘎嘉洛草原。
二是推進扶貧開發。組織實施整村推進、易地搬遷、產業恢復、醫療救助等工程項目,扶貧開發取得積極成效。按照“醫保支撐、民政救助、政府兜底”的三合一模式,組織實施貧困家庭重癥病患和殘疾青少年醫療救助工程,累計救助病患1248名,為化解因病因殘致貧返貧問題探索了路徑。2017年,穩定脫貧3167人、退出貧困村3個。
三是推進民生工程。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啟動實施十五年免費教育。全面推行“先住院后結算”服務模式,就醫難、報銷難等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加快城鎮廉租房、公租房和定居房建設步伐,城鄉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大力實施配套設施建設,逐步提高敬老養老服務質量和水平,555名五保老人實現集中供養全覆蓋。
四是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依托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支持藏區發展的重大機遇,組織實施了一大批交通、市政、水利、能源等領域的民生工程和重點項目,城鄉基礎設施顯著改善。縣鄉村三級路網和次生干道日趨健全,交通運力明顯提升,通達半徑逐年擴大,群眾行路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110千伏大電網落地治多并完成聯網運行,徹底改變了治多“守著長江沒有電”的歷史。俯瞰治多城區全景,聶恰河橫貫東西,香林橋、幸福橋、珠姆橋、達杰橋、玉秀橋縱穿南北,9橫11縱的城區路網縱橫交織,城北商貿集散、城南行政服務的鎮區框架基本成型。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經過治多縣政府充分醞釀和集體研究,初步思路是,在高度契合十九大戰略布局的基礎上,立足治多縣得天獨厚的自然人文社會資源,積極打造集“環保、人文、旅游、扶貧”為一體的發展平臺,走出一條精準脫貧和生態建設的創新之路。
治多縣政府與中邑國信(北京)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簽訂“數字三江源精準扶貧戰略合作”,在當地布局服務器,使用授人以漁的方式,把互聯網思維嵌入治多縣的發展戰略中。首先,縣政府通過設立服務器并使用中邑國信的.tel大數據收集技術,把10861戶貧困人口、物質資源進行詳細的數字化分析,把各個貧困戶的特點、優勢、劣勢進行表格化、系統化。然后再根據每個貧困戶的特點建立個性分明的貧困戶.tel賬戶,并通過.tel技術背后的區塊鏈邏輯,為每一個貧困戶建立直接幫扶基金,社會愛心群體可以通過此平臺,完全透明、直接、無法篡改、可追蹤的幫扶任意一個貧困戶。同時,中邑國信在治多縣建立網商貿易服務點,為當地不會上網的貧困戶建立網店,執行美化店鋪、統計更新貨物、收發快遞等服務,把當地有價值的藥材、綠色安全的牛羊肉和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文化產品推廣至全國乃至全球。這種一條龍服務,不僅為當地貧困戶提供了新的商貿方式,更激發了貧困戶的積極性,做到可持續性的創收、增收。
治多縣政府和中邑國信在數據收集完成后,聯合青海尚士華格實業有限公司進行數字化全域旅行的項目推廣。2017年,尚士華格已與玉樹州治多縣就綠色發展貿易投資簽訂合同,根據當地的自然風景,再結合各部落民族的民俗文化特點,打造別具特色的旅游資源開發,推進基礎設施建設,致力解決治多縣不通水、不通電、不通信號的民生難題。并通過中哲開拓教育培訓有限公司,根據特色旅行路線,培訓部分貧困戶成為治多縣導游,共同推進民俗觀賞、休閑度假、運動探險、文化體驗、文化教育、生態養生等符合治多縣生態保護目標的可持續脫貧的文旅增收項目。另外,區別于其他項目或產業,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是國家今后高度關注和大力扶持的朝陽產業,治多縣以此為集群建設服務器、互聯網教育發展平臺、網商貿易平臺,可以有效避免一擁而上、“撒胡椒面”等無序投資行為,也可以在對口支援工作中打造綠色發展渠道、開啟綠色產業模式,實現“一枝獨秀”,促使治多人民的后代更好地、更科學地、更有文化地建設美麗的治多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