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蕾
摘要:從2009年春晚開始,作為一種新型節目形態的魔術類綜藝節目開始在諸多電視臺進行播放,由劉謙的百變魔術引發了綜藝節目的魔術熱潮。綜藝欄目應該制作一類中國古彩戲法的魔術節目,讓更多的觀眾了解中國魔術的歷史由來。本文也會列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魔術類綜藝節目,闡述其特征,并依據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科學、可行的建議與對策,以期為魔術類綜藝節目健康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魔術類 綜藝節目 存在問題 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J9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8-0146-02
以表演形式呈現的魔術已經在電視上存在很久了,但魔術類節目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往往作為大型娛樂類型節目的附屬品在各大電視臺上進行播放。但在2009年春晚播出后,劉謙表演的神奇魔術受到觀眾的喜愛,為魔術類綜藝節目的興起提供了契機,各類以表演魔術為主要內容的綜藝型節目不斷涌現,各種魔術節目出現在電視熒屏上,從而極大地促進了魔術類綜藝節目的發展。
一、魔術類綜藝節目及其特征
在2009年春晚結束后不久,大量的魔術類節目涌現出來,例如,江蘇電視臺上映了《我的魔術猜想》節目,CCTV-3也播出了《我愛滿堂彩》節目,安徽電視臺主打出《星光魔范生》節目以及湖南衛視也相繼創建了《金牌魔術團》節目等。此類節目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添加新要素,不僅在于演繹魔術,更為重要的是對魔術進行揭秘。筆者也參加過一些魔術類綜藝節目,這些節目雖不盡相同,但仍有著類似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節目整體形式包括益智類、選秀類以及娛樂類,魔術表演需要將多種不同形態的節目整合起來,更好地滿足觀眾的多樣需求。許多節目采取公開選拔的方式進行比賽,給熱衷于魔術表演的人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魔術表演不是依靠表演者憑空想象與創造,它往往會以觀眾真實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物品為表演道具,帶給觀眾真實感與神秘感,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好奇心,進而準確地抓住觀眾的心理。選秀類魔術節目實現了與觀眾間的良性互動,也減弱了彼此間的距離感,讓觀眾參與其中,極大地提高了節目收視率。
節目構成要素主要包括明星、大眾和互動環節。隨著我國各類綜藝節目的迅速發展,節目形態越來越多樣化,觀眾角色也發生了轉變,由晚會類節目里的傾聽接受者轉變為選秀互動類節目中的積極體驗者。魔術類綜藝節目的主角也不再僅僅由明星擔任,而是更為注重吸引觀眾參與節目互動,逐漸使觀眾意識到自身在節目中所居的重要地位,擴大此類節目的群眾基礎。例如《我愛滿堂彩》打破了原有節目形態,充分滿足了觀眾的欣賞需求。此外,魔術類綜藝節目得以發展的重要基礎是電視綜藝節目,不僅要高度整合與優化電視綜藝節目的核心要素,還要利用魔術表演和淘汰賽制兩種形式調動觀眾參與節目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管是哪種節目形態,以明星為主也好,或是以觀眾為核心也罷,均需要實現觀眾與節目間的良性互動。目前,隨著高科技時代的到來,移動終端設備(手機、電腦)的普及,觀眾可隨時隨地利用網絡與節目展開互動交流。總體上講,魔術類綜藝節目的產生不僅符合大眾的觀賞需求,也是當下綜藝類節目進行創新的必然趨勢。
二、魔術類綜藝節目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節目同質化嚴重
目前來看,數量巨大且形式多樣的綜藝類節目逐漸刷滿了電視熒屏,這就不可避免會出現同質化現象,有些節目雖不同名,但環節與內容基本類似,同質化傾向較為嚴重。這種不良趨勢已逐漸受到各大電視臺的重視,并開始尋求有效措施規避此類現象,不斷地對節目做出調整、整合與優化,但最終還是無法在本質上消除同質化傾向。觀眾在面對諸多種類似的魔術類綜藝節目時難免會產生厭棄感,嚴重違背了節目創辦的初衷,這也表明要加大對此類節目的創新力度,逐漸改變趨同化現象。部分節目的主體內容是魔術表演,但在表演過程中表現方式與表演內容過于平庸,缺乏準確科學的自我定位,盲從跟風現象較為嚴重,缺乏創新性,致使魔術表演類綜藝節目因節目構成要素類似而逐漸同質化,最終喪失了觀眾基礎。
(二)節目浮夸
現在的電視節目最為注重的是獲取較高的收視率,并非考慮如何帶給觀眾美感體驗與享受。不同形態的節目一股腦兒地充斥在電視熒屏上,主要原因在于獲取更大的經濟利益,卻逐漸淡化了社會效益,各種魔術類綜藝節目也難以獨善其身。有關人士表示,創辦魔術類綜藝節目的前期投入成本極高,因其需要具備優質的硬件配套設施,需要花重金請具有影響力的知名嘉賓參與節目,這都極大地增加了魔術類綜藝節目創辦的成本。節目組面對巨額花銷,就不得不通過播放節目獲取利潤。而獲取高額利潤的最佳途徑就是提高節目的收視率,為了吸引更多觀眾收看此類節目,就要在魔術表演的基礎上增添更多具有笑點的內容,利用逗笑幽默的方式、詼諧的口吻以及一些低級趣味的內容進行魔術表演,這嚴重影響魔術本身具有的品味,也因魔術類節目的浮夸表演喪失了魔術的神秘性與吸引力。
(三)西方化嚴重
魔術類綜藝節目越來越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主要表現為節目組經常邀請一些外國魔術表演者來中國進行表演,或者國內表演者在演出時會穿戴一些國外的服飾與裝飾品。魔術類綜藝節目的魔術師經常會穿西裝、燕尾服等形式的服裝登臺表演,并且舞臺背景設置與表演情節安排均缺乏中國元素,反而更為注重移入具有西方特色的各種要素。中國是魔術表演的起源地之一,民族的多樣性與不同地域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魔術文化,而且具有悠久的魔術表演傳統,但是更多的人熱衷于西方魔術表演,逐漸丟失了魔術的民族特性與文化自信。
三、未來魔術類綜藝節目發展方向
(一)融合智力型資源
魔術類節目不能僅僅依靠明星來獲取觀眾的吸引力,為了長期穩固觀眾基礎,還要依靠魔術自身所具備的感染力與影響力。目前,因節目資源不夠豐富,各大節目盲目跟從,不斷推出相似的節目,進而呈現出同質化傾向。為了有效轉變這種現狀,在魔術類節目中需要增添相關資源的智力要素,增強節目的吸引力與感染力。智力型資源是魔術類節目最關鍵的內容要素,具有經濟特性與能動特性,最重要的是具有不可剝奪性,節目本身所散發出的魅力最能感染觀眾。
(二)融合本土文化,弘揚中國傳統魔術
中國魔術歷史源遠流長,最早起源于石器時代,在一些習俗類活動中有所體現,例如,中國早期魔術有《九連環》《仙人栽豆》等一些作品,在國際魔術領域有著重要影響力。當下,在魔術類綜藝節目充滿整個電視熒屏的時代,已經很少能夠見到中國傳統類型的魔術表演,我國年輕一代更傾向于表演西方魔術,沒有很好地傳承與發揚中國魔術文化,這也是喪失文化自信的表現。由此可見,基于本土文化,傳承與發展我國傳統魔術文化的必要性。在魔術類綜藝節目策劃中,要積極實現節目與我國傳統文化的高度融合,既要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又要在節目形態與內容情節層面體現出中國文化要素,充分弘揚與發展本土文化。通過魔術類綜藝節目傳揚我國傳統魔術精髓,不僅可以傳承傳統魔術技藝,更有利于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力。
(三)挖掘節目核心競爭力
節目核心競爭力是節目獲取生存與發展空間的核心要素,對于某個新創辦節目而言,缺乏核心競爭力就會被行業內其它類型的節目所取代,會有很大的概率被淘汰出局。那么,魔術類綜藝節目究竟要怎樣塑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呢?何種核心元素才能夠提升這種能力呢?筆者在參加《我愛滿堂彩》節目時,關注到它包含碰頭好、老段子、壓箱底以及滿堂彩四個板塊,以說學逗唱為基礎,將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融為一體,塑造了節目的核心競爭力,由此可見,核心競爭力應是某個節目自身所特有的優勢特征,是可以與其他節目相抗衡的法寶。簡單的復制與模仿只能得到觀眾短時間的支持,但無法長久維系魔術類節目的發展,這就需要創新節目,從多種節目要素著手,塑造本節目所特有的核心元素,打造出具有影響力的節目品牌,為節目獲取更大的發展空間。
四、結語
目前,魔術類綜藝節目發展已經出現困境,只有不斷地進行創新與發展,更新節目內容與豐富節目形式,以高級趣味節目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才能真正得到觀眾的認可。創新是魔術類綜藝節目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提升節目收視率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劉揮.中國雜技金菊獎全國魔術比賽[J].雜技與魔術,2004,(04):8.
[2]夏璐.加強魔術資料的搶救保護和開發利用是中國魔術藝術發展的當務之急[J].雜技與魔術,2007,(05):49-50.
[3]吳永芝.魔術類電視節目熱的冷思考[J].新聞愛好者,2009,(22):38-39.
[4]林憲.魔術類綜藝節目的問題與出路[J].東南傳播,2009,(09):116-117.
[5]楊致遠.對魔術類綜藝節目發展的思考[J].電視研究,2009,(08):67-69.
[6]盧晨.中國魔術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為中國魔術可持續發展把脈(中)[J].雜技與魔術,2010,(0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