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丹


摘要:俗話說,華夏文明看山西,山西省臨汾市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被世人經久傳頌的堯帝,就將帝都建在此地。而筆者所研究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晉南威風鑼鼓”就在這片沃土孕育而出,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發展到現在已有四千多年歷史。2006年6月,經國務院比準,晉南威風鑼鼓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筆者將會從晉南威風鑼鼓起源、物質構成、發展現狀等方面進行調查與研究,重點研究威風鑼鼓在傳承和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為晉南威風鑼鼓今后的發展尋求新的方案。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晉南威風鑼鼓 傳承 發展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8-0165-02
時代在不斷地進步,科技在飛速發展,人們在精神方面需求也在不斷提高,更有很多外部多元文化的不斷加入,許多新興藝術形式的涌現,使得威風鑼鼓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沖擊,逐漸落沒。筆者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威風鑼鼓在其傳承與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缺乏創新問題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75%的人認為,他們不是不喜歡晉南威風鑼鼓本身,而是因為它太單調乏味。確實,時代在不斷地進步,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各種娛樂活動形式的不斷涌現,人們的娛樂方式和精神文化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再加上曾經盛行的廟會活動和節日慶典活動的消失,晉南威風鑼鼓在生存環境方面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在社會環境和人們審美、休閑方式發生巨大的變化情況下,威風鑼鼓由于自身的形式單一老套,曲牌內容不夠新穎,表現手段缺乏與現代科技融合,己經不能適應現代人民的審美要求。任何一種藝術種類,都是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發展,因為它的生存與發展也將永遠圍繞著社會發展水平這個平臺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說,社會發展為威風鑼鼓的發展提供了養分,為其提供了文化上的土壤,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生產關系及相關的上層建筑,人們對精神生活方面的審美、志趣、內容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對于鼓樂也不例外。
二、表演者老齡化、后備專業人才流失問題
表中結果表示:晉南威風鑼鼓的練習者在年齡上存在特別大的差異。20歲以下練習者只占7.95%,而50歲以上練習者占49.42%,練習表演者老齡化現象非常嚴重。
筆者認為,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是因為20歲以下青少年人群在學校學習占據其大部分時間,沒有太多的課余時間練習,而且受城市化發展影響,很多年輕人外出打工,無法參與威風鑼鼓的表演。而55歲以上已經是退休人群,閑暇時間比較多,練習威風鑼鼓在達到強身健體基礎上,參加一些商演,也能增加一些家庭收入。另一方面,受西方藝術影響,人們都比較喜歡西洋樂器,對傳統文化沒有深入的了解,覺得這些東西比較“土”,沒有學習價值,所以也不會讓孩子花費時間學習。
三、經費問題
在調查研究中發現,當前晉南威風鑼鼓的經費主要來源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政府部門撥款,但是真正用到威風鑼鼓表演的資金并不多,專款專用并沒有得到落實和資金本身就富足都有原因。第二種是參加商業演出表演所得的一定數額的薪酬,但是威風鑼鼓表演的費用非常低,使得表演者得不到基礎的經濟保障。
晉南威風鑼是一種群眾性的民間藝術性活動,參加表演的主要是農民群眾,他們大多沒有穩定的工作和固定的經濟收入,威風鑼鼓表演的費用也非常低,這樣的情況很難保證表演者的經濟保障,也沒有什么社會地位,打擊了人們參加表演的積極性。所以導致好多鑼鼓隊都沒有固定的演出人員,更不用說表演的專業性。市場經濟競爭日益激烈,商家為了謀求利益最大化,使用低劣的材質制作樂器和演出服裝,使得威風鑼鼓失去了原有的音響效果的表演效果,對晉南威風鑼鼓的發展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四、傳承與發展的形式單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是實現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晉南威風鑼鼓傳承方式還停留在原有的自然保護模式下,在社會發展全球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這樣的背景面前,日益凸顯出其傳承保護效果的不足。
五、關于晉南威風鑼鼓的傳承與發展措施
(一)適應時代的自身改革
調查中筆者發現,近些年,臨汾市威風鑼鼓隊在不斷的增加,但是新的鑼鼓隊都還是采用的原始的服飾、曲牌等,缺乏創新。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晉南威風鑼鼓應該跟隨時代的步伐,進行不斷的改進、推陳出新才能滿足人們精神文化方面不斷提高的需求。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努力創作反映人們現代生活情況和精神情況的新曲牌。然后在演奏技巧方面也需要不斷創新,在保持原有的威風鑼鼓原生態情況下,加入一些新穎的動作。
(二)晉南威風鑼鼓進校園
在威風鑼鼓發展過程中,后繼無人是其發展遇到的最大的問題,想要培養優秀專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學校教育相結合成為發展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然趨勢。
學校是傳播和傳承文化藝術最好的載體。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課程相結合,就可以將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滲透在教育教學中,使學生全面教育得到完善,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也可以培養一些優秀且專業的傳承傳統文化的后備人選。
實施方法: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都可以開展傳統文化藝術課程。
在小學階段,學校可以開設興趣班,使學生能夠有機會了解到優秀的民間傳統文化以及當地文化,多舉辦一些相關的文化藝術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引起學生的興趣。
在中學時期,學生的認知逐漸加強,這個時候可以在音樂課程當中可以加入更多的介紹以及鑒賞,然后安排學生學習威風鑼鼓,親自參與排練和演出,能夠切身感受到威風鑼鼓的威與美。
在大學階段,學生心智基本成熟,對社會以及文化有了更強的理解以及求知欲。大學可以成立社團,使得威風鑼鼓得到很好地宣傳,學校也可以建立此專業,聘請民間藝人進校園,使學生能夠更直接的體會到威風鑼鼓的文化內涵。一方面能夠為威風鑼鼓培養優質的后備人選;另一方面,聘請民間藝人進校園可以給他們一定的薪酬,讓他們留校任職,解決非遺傳承人就業問題。
(三)提高傳承人及藝人的社會地位和待遇
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的載體,對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傳承人和傳承藝人的保護,就相當于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本體的保護。那么如何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呢?筆者認為,首先第一方面應該提高傳承人的社會地位,進步一步提高人們的積極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再度重視起來;另一方面,提高傳承人的待遇,在生活方面得到保障,他們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中,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義務。
(四)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
晉南威風鑼鼓的成功申遺,體現了我國對傳統民間文化藝術的支持與重視,但是由于社會發展和外員文化的沖擊,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其傳承與發展的道路上舉步維艱。面臨這樣的環境,筆者認為政府應該在經濟和政策上給與相對應的支持,建立一種有效合理的經費投入方式,改變威風鑼鼓在發展中由于經費不足流失專業人才、樂器服裝材質低劣等的現狀,從而推動威風鑼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永兵.晉南“鑼鼓雜戲”的物質構成和形態特征[J].黃河之聲,2008,(07):110-113.
[2]李欣.晉南威風鑼鼓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17年.
[3]溫潔.山西晉南民間鑼鼓藝術之研究[J].音樂時空,2013,(08):55-56.
[4]閑云.晉南的威風鑼鼓[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05,(01):64.
[5]茹志斌.山西臨汾威風鑼鼓的歷史演進與現代傳承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