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平
蘇州華碧微科檢測技術有限公司 江蘇省蘇州市 215000
車輛火災是指機動車本身以外的火源引起的、在時間或空間上失去控制的燃燒(即有熱、有光、有火焰的劇烈的氧化反應)所造成的災害。按照起火原因,汽車火災可以分為自燃、引燃、碰撞起火、雷擊和爆炸五種類型。本文對一例車輛起火原因進行分析探討,通過科學客觀的檢測手段,從車輛各系統入手,結合事故的現象,運用微量物質技術手段分析出車輛起火的原因。
本文樣品a為:排氣管隔熱罩1件,具體樣品照片參見圖1(a)。
圖1 樣品代表性圖片
2.1.1 整車外觀檢查
根據委托人的現場指認,涉案車輛為懸掛號牌“蘇XX”車輛,該車輛整車過火受損,整車過火痕跡前重后輕,上重下輕;車頭過火痕跡前重后輕,上重下輕,右側重左側輕;前保險杠、水箱及冷凝器過火燒毀(見附圖2~4);前防撞梁過火受損,過火痕跡中間重左右兩側輕(見附圖5);發動機下部未見過火,變速箱殼體左側表面煙熏痕跡明顯(見附圖6、7),檢測結果見圖2~圖8。
2.1.2 涉案車輛起火點判定
涉案車輛發動機艙過火痕跡前重后輕,上重下輕,右側重左側輕(見附圖8);發電機過火受損,過火痕跡上重下輕;空調泵未見過火,其管路過火燒熔;發動機排氣歧管隔熱罩右側表面存在附著物流淌痕跡,由發動機排氣歧管隔熱罩右側附近向四周發展,起火點可判定位于發動機排氣歧管隔熱罩右側附近(見附圖9~11)。
2.1.3 電路調查
涉案車輛駕駛室及發動機艙內啟動系統線束、點火系統線束、信號系統線束、其它輔助系統線束絕緣皮有部分脫落、線序凌亂呈自由散落狀,起火點附近存在電氣設備為發電機,其線束絕緣層過火燒毀,未發現熔珠熔痕的物證特征;依據GB/T 16840.2-1997《電氣火災原因技術鑒定方法 第2部分:剩磁法》對起火點附近進行剩磁檢測,未發現可作為確定短路的剩磁數據(見附圖12~15)。
圖2 涉案車輛
圖3 涉案車輛右側
圖4 涉案車輛尾部及左側
圖8 涉案車輛發動機艙
圖12 駕駛室線束
圖5 涉案車輛前部
圖9 涉案車輛發電機、空調泵
圖13 發動機艙線束
圖6 涉案車輛發動機下部
圖10 涉案車輛發動機排氣歧管隔熱罩
圖14 起火點附近線束
圖7 涉案車輛變速箱左側
圖11 涉案車輛起火點
圖15 剩磁檢測
2.1.4 油路檢查
現場無法滿足整車油路調查條件,僅對涉案車輛外露部分油路進行檢視,發現該車發動機艙、底盤處油管連接完整,未見脫落跡象(見附圖16)。
圖16 涉案車輛油路
2.1.5 氣路檢查
現場無法滿足整車氣路調查條件,僅對車輛外露部分進行檢視,排氣管連接完好,未見過火痕跡;空氣濾清器和進氣管等均過火受損(見附圖17)。
圖17 排氣管及進氣系統位置
2.1.6 底盤檢查
現場對涉案車輛底盤可見部分進行檢查,其下部煙熏痕跡明顯(見附圖18)。
2.1.7 委托人提供照片分析
現場對涉案車輛底盤可見部分進行檢查,其下部煙熏痕跡明顯(見附圖19)。
2.1.8 實驗室檢測
依據GB/T 17395-2012《微束分析 能譜法定量分析》對樣品201807250023-001上表面附著物進行檢測,通過實驗室檢測結果可知,該樣品表面附著物檢見F元素(見附圖20)。
圖18 涉案車輛底盤
圖19 涉案現場
圖20 隔熱罩表面附著物含F元素
通過“2.1.1整車外觀檢查”的分析可知,涉案車輛整車過火受損,整車過火痕跡前重后輕,上重下輕;車頭過火痕跡前重后輕,上重下輕,右側重左側輕;前保險杠、水箱及冷凝器過火燒毀;前防撞梁過火受損,過火痕跡中間重左右兩側輕;發動機下部未見過火,右側煙熏痕跡明顯;結合“2.1.7 委托人提供圖片分析” 及“2.1.6底盤檢查”,涉案車輛起火位置位于發動機右前部與前保險杠之間位置,該車輛前部完好,未見碰撞痕跡;該車輛底盤可見部分進行檢查,其下部煙熏痕跡明顯;可排除涉案車輛發生碰撞引發起火的可能;由檢案摘要可知涉案車輛在行駛中發生車輛起火;可排除涉案車輛由于外來火源引發車輛起火的可能。
由“2.3、電路調查”及“2.4、油路檢查”的分析可知,涉案車輛駕駛室及發動機艙內啟動系統線束、點火系統線束、信號系統線束、其它輔助系統線束絕緣皮有部分脫落、線序凌亂呈自由散落狀,起火點附近存在電氣設備為發電機,其線束絕緣層過火燒毀,未發現熔珠熔痕的物證特征;依據GB/T 16840.2-1997《電氣火災原因技術鑒定方法第2部分:剩磁法》對起火點附近進行剩磁檢測,未發現可作為確定短路的剩磁數據;該車輛外露部分油路進行檢視,發現該車發動機艙、底盤處油管連接完整,未見脫落跡象;可排除該車電路、油路故障引發車輛起火的可能。
由“2.5、氣路檢查”結果可知,涉案車輛外露部分進行檢視,排氣管連接完好,未見過火痕跡;空氣濾清器和進氣管等均過火受損,可知與過火蔓延痕跡方向一致;可排除該車輛氣路故障引發車輛起火的可能。
由“2.2、投保車輛起火點判定”的分析可知,涉案車輛發動機艙過火痕跡前重后輕,上重下輕,右側重左側輕;發電機過火受損,過火痕跡上重下輕;發動機排氣歧管隔熱罩右側表面存在附著物流淌痕跡,由發動機排氣歧管隔熱罩右側附近向四周發展,起火點可判定位于發動機排氣歧管隔熱罩右側附近;與現場時涉案車輛起火位置位于發動機右前部與前保險杠之間位置相一致;空調泵未見過火,其管路過火燒熔;發動機排氣歧管隔熱罩右側表面存在附著物流淌痕跡;結合“2.8、實驗室檢測” 依據GB/T 17395-2012《微束分析 能譜法定量分析》對樣品201807250023-001上表面附著物進行檢測,通過實驗室檢測結果可知,該樣品表面附著物檢見F元素;由上述可知,不排除該發動機排氣歧管隔熱罩右側位置附近由空調系統發生泄漏引發車輛起火。
綜上所述,涉案車輛起火點位于發動機排氣歧管隔熱罩右側位置;可排除涉案車輛油路故障、氣路故障、電路故障、外來火源及發生碰撞引發車輛起火的可能;不排除起火點附近位置由空調系統發生泄漏引發車輛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