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勇麗



摘要:健身氣功·易筋經作為我國傳統武術技法的精華之一,對于我們的身心發展有重要的影響,長期習練易筋經對我們的身體及心理素質發展有很多好處,特別是在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習練者的平衡能力,提高習練者的心理素質方面有突出的影響。易筋經在我國的發展歷史較為悠久,最早在宋代就有書本記載,經過時間的沉淀,易筋經的內涵不斷豐富和發展,近年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更是有了長足的發展。文章主要通過數據研究探討普通習練者對易筋經的一段時間習練后,能否增強自身的平衡能力。平衡能力是進行各項體育運動的基礎,提高平衡能力有利于人們開展各項體育運動,從而增強全民族的身體素質。文章首先通過文獻分析法分析相關資料,初步了解習練易筋經對練習者自身平衡能力的影響,其次通過實驗法進行實驗,實驗過程歷經2個月,運用抽樣選擇的方法選取被實驗對象,共進行三組實驗,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被試者進行系統教學,記錄實驗數據,分析實驗數據,最終得出相應結論,了解易筋經的習練對平衡能力的影響。
關鍵詞:易筋經 養生健身 平衡能力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1839(2018) 4-0122-04
身體平衡性是維持身體姿勢,控制身體重心的一種協調能力,它包括靜態的穩定性和動態的協調性,是機體與生俱來就有的,也可以通過后天的訓練來培養和提高。身體平衡能力與很多運動項目及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對于體育運動而言,平衡能力是人體完成各類動作的基礎保證之一。經過長時間系統的訓練,中樞系統對肌肉的控制力更為完善,加上肌肉自身的張力,肌肉力量以及體質量的增長,特別是下肢肌力增強可以提高平衡的穩定性。 “良好的平衡能力有利于我們更好的學習和掌握各項運動技能,并且能夠提高日常生活中人們的工作效率,能有效預防在運動中出現的損傷,”[1]維持身體健美姿態和延長運動壽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健身氣功是以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相結合為主要運動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中華悠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練健身氣功在增強人的心理素質,改善人的各項生理功能,提高人的生存質量和提高人的道德修養等方面都具有獨特的、不可忽視的作用。”[2]
易筋經相傳是由中國佛教禪宗初祖達摩所創,然而現代考古資料證明, 《易筋經》其實是明末天臺紫凝道人所創,原本為道家導引之術,與佛教沒有事實的干系。 “易筋”之名得名于道家文獻,并非佛家所創造的語匯。 “如有學者指出,在宋代張君房所撰的道教類書《云笈七簽.延陵君修真大略》中已經有“易髓” “易筋”的說法,更早的還可以在魏晉時期出現的道家求仙小說《漢武帝內傳》中找到淵源。 《漢武帝內傳》已有“一年易氣,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脈,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發,九年易形”的記載,表述的是道家練氣求長生的一種理想。”[3]無論是哪種說法,易筋經始終充滿著一層迷幻的神秘色彩,但那終究不是我們所能看到和習練到的。
本研究所指的健身氣功·易筋經是指由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中心組織編創的健身氣功系列新功法之一,它是在繼承傳統易筋經十二勢精要的基礎上,融人了科學與容易普及的元素而成的創新型現代健身氣功套路。它的顯著特點是動作舒展大方、協調美觀,運動起來內外協調、柔和勻稱,注重人體脊柱的旋轉屈伸,伸筋拔骨,重視人體四肢、五臟的整體配合運動,整個練功過程在松靜自然,形神合一中完成。
“1996年8月,為了促進氣功事業朝著管理規范化、制度法制化、習練科學化發展,經中宣部、原國家體委以及當時的衛生部、教育部等七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社會氣功管理的通知》,第一次提出了什么是社會氣功、什么是健身氣功。”[4]十年后,也就是2006年,已改名為國家體育總局的國家體育部門,又正式頒布了《健身氣功管理辦法》,對健身氣功的概念在官方文件中進行了明確界定,指出”健身氣功是以增進身體健康為目的,以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相結合為主要運動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中華悠久文化的組成部分。2001年至今,中國健身氣功協會在原有基礎之上,陸續面向大眾共推出了健身氣功,易筋經、健身氣功·八段錦、健身氣功·大舞、健身氣功·六字訣、健身氣功·十二段錦、健身氣功,五禽戲、太極養生杖、馬王堆導引術等多種健身氣功功法套路供人民群眾日常習練。健身氣功·易筋經以其架式、意守部位、調息次數等變化,適應于不同人群的健身鍛煉。“長期習練對改善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機能,提高平衡能力、柔韌性和肌肉力量有良好效果,可以降低焦慮和抑郁程度。”[5]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練習易筋經競賽功法對不同年齡段習練者平衡能力的影響進行分析,調查練習易筋經競賽功法是否能夠增強人體平衡能力。以證明練習易筋經對普通習練者身體素質及運動技能的積極有利影響。
2 研究對象
在成都市某小區進行分層抽樣調查,樣本總量為60人,共分為三組,每組各20人,其中男性習練者10人,女性習練者10人,按年齡層劃分18-28歲為一組、29-40歲為一組、41-55歲為一組。挑選被調查對象的方式為在此小區內隨機挑選。經過兩個月的練習,觀察受試者平衡力的變化,為本研究獲得客觀可靠的數據信息。
3 研究方法
3.1 文獻資料法
充分利用報刊目錄、文摘、年鑒及百科全書等資料,對所研究課題進行檢索,提供事實材料和科學依據。收集與閱讀學校武術教學的資料,查閱中國知網、超星等學術期刊數據庫。
3.2 實驗法
在未練習易筋經競賽功法前對受試者進行閉目單足支撐站立、走平衡木和根尖直線站立的測試,并進行記錄,測試后,由專業技術人員對受試者統一進行易筋經競賽功法的套路練習,每周的周一、周三、周五、周六、周日進行練習,每周共練習5次,每次練習2小時。經過兩個月的易筋經競賽功法練習后,再進行一次閉目單足支撐站立、走平衡木和根尖直線站立的測試。測試期間保證受試者不參與其他體育活動。
3.2.1閉目單足支撐站立
參照《體育測量與評價》中“閉目單足立”測量方法。受試者赤足,兩手叉腰,兩腿并攏直立,腳尖向前。當聽到口令時,受試者閉眼的同時用習慣支撐腳站立,另一腿屈膝提足,使足離開地面。計時從離地腳離地開始到失去身體平衡為止。以“秒(S)”為單位記錄站立時間,不計小數。測試兩次,兩次測試之間間隔5分鐘以上,取最佳成績。測試要求:(1)當離地腳觸地、支撐腳移動或手離開腰時停表;(2)測試時有人保護;(3)在測試過程中,受試者不能睜眼; (4)測試人員站在受試者的正面進行測試。
3.2.2走平衡木測試
“受試者站在起點線后,面向3m長平衡木,雙臂側平舉,當聽到“開始”的口令后,兩腳交替向終點線前進,同時注意觀察受試者的動作,防止發生意外。當受試者任意一個腳尖超過終點線時,立即停表。”[6]測試2次,取最好成績。記錄以“秒(S)”為單位,精確到小數點后三位。測試要求: (1)測試前,受試者腳尖不得超過“起點線”; (2)中途落地者需重新測試; (3)測試人員要注意保護受試者; (4)測試人員站在受試者的側方進行測試。
3.2.3根尖直線站立測試
“雙腳呈現腳跟對腳尖的直線站立法,然后雙手交叉置于胸前,”[7]閉目60秒,以不動或者少動為優秀,觀察過程中,身體搖晃程度,雙腳步態是否失衡等問題。
4
研究結果與分析
表1顯示,練習易筋經后閉目單足支撐站立時間有了顯著提高,經過2個月易筋經競賽功法的練習后,三組年齡段男女生閉目單足站立,時間顯著長于練習前。閉目單足立的測量意義在于主要反映人體的靜態平衡能力,也可評價受試者在不依賴視覺的情況下,位覺和本體感覺的協調能力。測試結果的時間越長,則反映出受試者維持靜杰平衡能力越好。
由表2可知,練習后,通過計算(一組平均減少3.65秒,二組平均減少4.5秒,三組平均減少4.2秒),通過平衡木的速度有顯著提高。
表3的實驗結果可以看出,習練者經過為期2個月的健身氣功·易筋經競賽功法的練習,訓練前后,根尖直線站立的時間有明顯提升,(通過計算男性平均增加4.8秒,女性平均增加7秒)。腳根尖直線站立測試是在沒有視覺參與的情況下,反映人的前庭功能、本體感覺、下肢肌肉力量的重要指標。站立時間越長代表其平衡功能越好。
5 結語
“平衡力是身體動態和靜態活動的能力基礎,影響老年人的體質。”[8]所以近年來老年人的平衡力作為體質與健康測試指標之一,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平衡力的強弱影響老年人對運動的喜愛和追求,也是老年人培養運動興趣的前提。增加老年人的平衡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為以后健康身體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健身氣功是以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相結合為主要運動形式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它與其他體育鍛煉相比,有更鮮明的健身特點。”[9]健身氣功易筋經整套功法的運動方向,為前后、左右、上下;“肢體運動的路線圍繞矢狀軸、額狀軸、垂直軸做簡單的直線和弧線;肢體運動幅度,是以關節微皺的自然活動角度所呈現的身體活動范圍;”[10]整套功法的動作速度,是勻速緩慢地移動身體或身體局部。健身氣功有健身功法和競賽功法兩種,健身功法動作舒緩,動作幅度對相對較小,所用場地較小,適合各年齡階段人群在戶外或室內演練。
健身氣功·易筋經競賽功法動作舒緩,與健身功法比較,單腳支撐動作多、動作幅度較大。十二個動作中,其中第一式韋馱獻杵第一勢、第六式出爪亮翅勢、第七式九鬼拔馬刀勢這三個動作均是單足支撐完成動作,第三式韋馱獻杵第三勢是雙足提踵支撐完成動作,第五式倒拽九牛尾勢是單足提踵支撐完成動作,第十式臥虎撲食勢是單足支撐,雙手十指指尖撐地完成動作,這幾式動作均對平衡能力有較高的要求,通過長時間練習,可以提高機體的平衡能力。健身氣功易筋經各勢動作是連貫的有機整體,動作注重伸筋拔骨,舒展連綿,剛柔相濟,呼吸自然,易學易練,健身效果明顯。長期堅持易筋經競賽功法的鍛煉,能夠促進有氧代謝,改善平衡能力,提高柔韌素質,提高前庭器官、視覺器官、本體感受器、大腦平衡調節、小腦共濟協調、肢體肌群力量、肌張力機能水平和關節柔韌性。
參考文獻:
[1]段忠陽,楊小芳,李 偉,唐 宏,劉 潔.健身氣功·易筋經對大學生心境影響的回歸分析[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6(02):138-139.
[2]陳陽陽,陳 湘,劉 毅,李秋平,彭 嬋.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健身氣功·易筋經對大學生體質影響的評價[J].體育科技,2015(05):140-142.
[3]劉玉超,王振裕,方 磊,嚴雋陶,房 敏,朱清廣,張 宏,尚 悅,張海濱,馮耀輝,崔 靜.易筋經對老年骨骼肌減少癥者動態平衡能力的影響[J].河北中醫藥學報,2014(04):9-11.
[4]李 偉,劉 霞,段忠陽,楊曉芳.健身氣功易筋經對大學生體適能影響的實證研究[J].科技信息,2013(23):12.
[5]楊多多,蘇美華,鄭 鋒.健身氣功易筋經對大學生平衡能力及柔韌素質影響的研究[J].體育科技,2012(02):81-85.
[6]金相奎,王珍武,張明偉,徐文靜,費宏程,杜玉蓉,于 霞,王楷謹,許國棟.健身氣功易筋經對大學生柔韌性影響的研究[J].大連大學學報,2011(03):99-102.
[7]王廣蘭,鄭 成,石愛橋,項漢平,雷 斌.新編健身氣功·易筋經對前臂內、外側等肌群肌電影響的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0(11)38-40+46.
[8]劉曉丹,金宏柱,顧一煌.健身氣功·易筋經對老年女性身體素質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0(06)3-4.
[9]賈為宗.易筋經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功能、平衡能力及情緒的影響[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8.
[10]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中心編.健身氣功·易筋經[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