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羅周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 安通
“農特產品人人愛,足不出戶網上賣。今天,召集大伙來一起交流交流,跟電商辦的老師學一學怎樣把咱們村的農產品從網上賣出去……”4月15日,在三穗縣滾馬鄉苗鳥村村委會,11家合作社負責人、35名種養大戶正在接受農技培訓。
“我喂了5年小黃牛,想不到現在也能趕時髦搞電商銷售,村里的這個‘小課堂’給咱們種植養殖戶幫了大忙。”培訓剛結束,坪關組養牛大戶羅國兵就把電商辦老師拉到了家里。
近年來,隨著苗鳥村1600萬元道路硬化項目全面完工,滿山藏著“金窩窩”的小山村,逐漸成為三穗周邊縣市遠近聞名的產業大村,大棚蔬菜、獼猴桃、竹鼠等種植養殖產業發展得風生水起。
過去,人們都是零零散散地就近把產品拉到周邊縣城售賣,收益一直不高。
“去年以來,縣里圍繞把黨組織建到全縣561個合作社產業鏈上工作目標,推出了黨建‘小課堂’模式,起到了發揮黨組織帶動引領群眾發展產業脫貧致富的良好作用。”苗鳥村主任潘年權介紹,“今天我們搞的免費電商培訓,給村里電商服務站和種養大戶傳授如何在網絡上策劃包裝、配圖掛網。到網上銷售的價格比在縣城零售均價提高2-10元不等。”

三穗縣黨建“小課堂”逐步打通了鄉村產業發展的“毛細血管”。圖為縣林業局專家給貧困群眾講授苗圃栽培技術。(三穗縣委組織部供圖)
除去拓寬了苗鳥村農特產品的銷售渠道、提高了農特產品價格外,身兼多重功能的黨建“小課堂”,還一道破解了村里產業發展思路不清、動能不足、技術不強等“老大難”問題。
苗鳥村支部書記羅國富介紹,村里建強了黨建“小課堂”政策宣講、產業培訓、技能學習3個配套載體后,按照每個月組織開展1次以上活動要求,采取群眾點單、村兩委接單、專家下單的“訂單”模式,每個月都邀請州、縣、鄉三級農技專家和村里自己培育的致富帶頭人,到村開展政策宣傳講座、技能培訓等活動。
4月23日這天,村支“兩委”又把講學培訓活動搬到了白果組返鄉創業的黑毛豬養殖大戶吳世茂的養殖基地里。滾馬鄉畜牧站站長聞世江關于生豬規模養殖的講授,10名生豬規模養殖戶、25名貧困戶聽得格外仔細。
下午3點,剛剛結束白果組生豬規模養殖培訓課,貧困戶彭禮祥滿臉興奮。“村里‘小課堂’每月都組織開展活動,每次都是教我們不會的東西,在這里不光學到了技術,關鍵還幫我打開了下步發展思路,我是期期不落,真的沒有白來。”盡管已經49歲,但彭禮祥每次都是第一個到,課上教授的東西在小本本上記得密密麻麻。
截至4月下旬,苗鳥村黨建“小課堂”已累計開展“小講臺”講學活動4次、技能培訓21場次,通過QQ群和微信群等“小網絡”載體,給村里種養大戶和貧困群眾推送信息740條,惠及村里11個合作社、3家公司和435戶貧困戶。
“春風行動”戰鼓擂,產業脫貧正當時。既解決農產品銷路不暢、村民產業技能短缺等富口袋問題,又破解了產業發展動力不足、思路不清等富腦袋難題,苗鳥村的“小課堂”正在逐步打通村里產業發展的“毛細血管”,一幅產業脫貧致富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