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云
【內容摘要】母語是我們親近中華文化的根,只有高度認識母語的價值,深刻反思目前母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走出母語教學的誤區,抓住閱讀朗誦這些母語學習的根本方法,才能提高學生的母語水平。
【關鍵詞】母語 教學 文化 閱讀
一、認識母語,親近文化生命的根
母語承載著一個民族絢爛深厚的文化與智慧,是我們每個人文化的根。母語素養的深淺,直接決定著一個人的認知構建能力、思維的深度與優秀價值觀的形成。古今中外,那些走在時代前沿的思想家、有識之士,多是飽讀國學、母語素養深厚的人,像近現代的魏源、龔自珍、魯迅、胡適等等。他們這些人學識淵博,思想深邃,有著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這是母語長期滋養的結果。因為母語是我們文化生命的支柱,我們用母語思考,用母語表達。母語是我們的精神食糧。在母語的滋養中,我們與歷史對話,走近經典,走進老祖母口述下的一個個民間故事,從那里,我們知道了嫦娥奔月,女媧補天,這就是最好的母語學習。久遠的歷史,優美的故事在我們的心里埋下了幸福的種子,伴隨著我們長大。可時下,母語教育在本土土壤里卻倍受冷落,全社會,包括學校教育對待母語的態度,竟然不如對遠涉重洋而來的英語態度熱情。大街小巷,到處都是英語培訓班。英語的確比我們的母語重要嗎?要知道語言除了它的工具特點之外,更多的是民族文化的承載,母語不僅僅是識字工具,母語學習更不只是識字、作文。對母語教育的誤解嚴重影響了初中語文教學。清醒地看,我們目前的母語學習對成人而言,閱讀進入了“讀數時代”,寫作進入了“短信時代”,做學問的園地長滿了荒蕪的雜草。
二、走出母語教學的誤區
從傳統眼光看,我們一直認為學校教學就是母語教育的主體甚至是全部。因此,語文教學中增加課時,加大練習,教師拼命地教,學生拼命地學。可一個學期下來,一本薄薄的教材學完,學生從中得到了什么?你可能說:考試成績不是很好嗎?如果你思考過教育的終極目的,那么你就會問:分數背后,學生的能力有幾何?是滿篇似乎永遠也改不掉的錯字,還是對課文內容連讀都讀不下來的不熟練?學生經過幾年的語文學習,能寫通順的文章了嗎?讀了多少書?心智成長令人滿意嗎?想象力有沒有喪失掉?思考力發展得可好?當我們沿著這一系列問題追尋下去的時候,我們感到了深深地憂慮。是啊,我們引領孩子走錯了嗎?于是,我們反思我們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種種情景漸隱漸現。多年來,我們的課堂教學一直以講授法為主,課堂上教師就文本進行精深的分析、歸納、概括,而學生則是被動地接受、記錄,教師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思考、理解,在課堂上傳達的是一己的思想,學生并不能達到教師那種程度的理解,甚至沒有理解,沒有思考,而是增加了知識點,根本沒有形成一己的感受與思考。這種輕感受、重分析的教學模式與母語教育模式恰好相反,要知道母語的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它應該是一個重感受、輕分析的模式。現代教育在引進西方教育模式時,也把我們傳統的母語學習方式給丟掉了,母語學習模式等同于數理化的學習模式。可以說,正是教師的過分分析導致了學生對文章理解的支離破碎,正是這種分析阻礙了學生自我思考、主動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讓閱讀占領語文學習的主陣地
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核心環節,把閱讀帶進教室,學生的母語水平就會在誦讀、閱讀、交流、表達中提升著。當學生齊讀“西塞山前白鷺飛”時,隨著音韻搖晃的身體就是最和諧的舞蹈。當孩子們分享著閱讀心得、讀書筆記的時候,讀的全身投入,聽得聚精會神,這就是思想的碰撞與能力的提升。比卷面分數更過硬更真實的語文水平乃至學習能力是學生對于閱讀、思考、表達的熱愛,是學生在閱讀、思考、表達方面所達到的水準。比可以量化可以排序的分數更寶貴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歸依、安全、興奮的感覺。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談話。”這句名言充分說明了閱讀對一個人精神成長的滋養價值。閱讀需要識字,但閱讀卻不始于識字,讀圖畫也是一種閱讀,是閱讀的萌芽。純增長知識性的閱讀是基礎閱讀。當基礎閱讀積累充分后,以思考、想象、表達能力為主的深層閱讀就進入了更高的狀態,開始并不理解的內容,憑借內心的力量,品味著字句,慢慢地,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各種能力就逐步提高了。這種閱讀是修建思維的高速公路,是在思維的公路上植樹造林,路上植下的花草樹木越多,各種標識越清楚,孩子的心智發展就越充分。母語是水,其他學科的學習是船,水漲船高,閱讀功效涉及眼前的學習,更是惠及每個人的終生幸福,因此,閱讀是最好的母語教育。當然,也必定是初中語文最好的教學模式。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西市望城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