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燕妮
[摘要]閩南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泉州是閩南文化的發源地和保存地,活躍著眾多原生態的民間文化特色,這為我們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和豐富的課程資料。近幾年來,將地方資源、社會資源、學校資源有效整合,開發出一系列以“閩南鄉土特色研究”為主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使優秀的閩南文化得到了較好的傳承。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以“閩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學生的自主成長”為目標,從教材研發、問題情境、學科整合等方面探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開發策略。
[關鍵詞]閩南文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特色課程
我們居住的城市泉州晉江,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民風淳樸,孕育了南音、燈謎、高甲戲、提線木偶、舞獅、拍胸舞等多彩多姿的民間藝術。我校地處晉江市市區中心,但隨著歲月變遷及本土文化的逐漸消亡,學生對本地的風土人情漸感陌生。近幾年來,我們將地方資源、社會資源和學校資源有效整合,開發出一系列以“閩南鄉土特色研究”為主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并通過學生主體性的、創造性的活動,有機地將社會課題與學生問題、校內與校外結合起來,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也使優秀的閩南文化得到較好的傳承。
一、依托鄉土教材培植綜合實踐校本課程
閩南燈謎、年畫、石雕、扎紙等藝術,閩南民間童謠、傳說故事,閩南民間游戲,閩南民間傳統節日、服飾,閩南民間音樂、戲曲欣賞、打擊樂,閩南民間風味小吃,閩臺淵源……植根于本土實際,拓寬學生學習的視野。組織校綜合實踐活動教研組對閩南文化及課程的開發進行了專題研究,組內成員分工合作,整理創編出一套閩南文化鄉土教材,包括《閩南童謠》《走進音樂的活化石——南音》《晉江名勝、名人志》等讀本,均納入校本課程。
例如,創編《霞光燈謎教程》,供三至六年級的燈謎校本課程班進行學習。學生探尋燈謎的起源和發展,學習謎體的多種方法,并聘請晉江市燈謎協會的專家走進校園來傳經送寶。學生自主成立《霞光燈謎》社團,在全校范圍內廣泛宣傳燈謎活動,利用校廣播站和校電視臺進行宣傳,營造熱烈的猜謎氛圍。利用學校電子屏幕開展“每周燈謎有獎競猜活動”,學校電視臺設置“學習天地燈謎視頻教學”欄目,結合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舉辦燈謎展猜活動。全校師生在燈謎這部短小精悍而又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中猜謎、制謎、析謎……形成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
二、利用問題情境,開展綜合實踐特色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來自學生現實的生活需要,這是綜合實踐活動主題開發至關重要的一條原則。如何從源遠流長、特色濃郁的閩南文化中引發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將問題轉化為主題,引導學生開啟一個嶄新的、富有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課題呢?
1.聚焦熱點,創設情境,開展綜合實踐特色課程
閩南文化是五彩斑斕、博大精深的,而學生往往面對現實生活都缺乏關注與思考,這樣就使得許多有意義的社會、生活現象成為過眼煙云。因此,教師不妨用新聞剪輯、報紙摘要或圖片展示等形式,把社會上一些焦點現象、熱點問題呈現出來,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
例如,我市近幾年打造的城市新名片——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是整個晉江的發源地,也是晉江市民的集體記憶。它毗鄰世紀大道,背靠青梅山,與萬達廣場相連,這里有成片的閩南傳統古厝、番仔樓、獨具南洋風格的連排商鋪,擁有蔡氏宗祠、莊氏家廟、石鼓廟及布政衙、蔡媽賢宅、朝北大厝、莊志旭宅、涴然別墅等近百處歷史風貌建筑……這些建筑的歷史橫亙明、清、民國至現代,長達數百年,其中一部分原本就坐落在五店市,還有數十處則是從晉江各地整體搬遷過來的。當我把這些圖片呈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思維的火花一下子產生碰撞,這些強烈的畫面一下子引起學生的關注——
獨具閩南特色的“皇宮起”紅磚建筑有什么歷史故事?
中西合璧的洋樓是哪些人建筑的?
明清、民國至現代的建筑各有什么特色?它們是從哪兒遷移過來的?……
學生興趣越來越濃,許多問題應運而生。因此,組織開展了《漫步五店市》綜合實踐活動。學生自主安排路線,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晉江五店市的由來,認真聆聽工作人員的講解,總結收獲,撰寫調查報告。閩南傳統古厝的屋檐、門窗、庭院,華麗精雕的飛檐翹角,繁復的石雕、木雕及磚雕,造型巧思紅磚拼字、竹葉字、香爐字……都讓學生感受到了閩南人家的生活智慧,更加深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城市歷史文脈記憶。
2.組織考察,創設情境,開展綜合實踐特色課程
在實踐活動開展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調查、采訪對象和數據等創設問題情境,學生提出的問題會更豐富,更有針對性。
例如,在開展《泉南石頭文化探究》綜合實踐活動時,先讓學生了解什么是采訪,我設問:“如果進行采訪,我們事先要做哪些準備?”學生討論出:選準采訪對象、想好問題、有禮貌等。我們進行現場演練和評價,總結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以便實地采訪時揚長避短。根據行程安排,做好采訪分工,填寫采訪記錄單和考察記錄單。在學生的記錄單上,我欣喜地發現他們的問題意識不容小瞧:
石窟被大面積開采,采完廢棄的石窟怎樣處理?
石窟這么深,工人采石時怎么下到窟底?有什么安全措施呢?
開采的石材有哪些加工方式?主要銷售到哪些地方?……
可見,學生的社會觀察力很敏銳。他們參觀了永和鎮邵厝村的采石礦,站在深不見底的大石窟邊上。石材加工廠里先進的切石設備以及對泥水的二次利用令人大開眼界,學生了解了各種石材料的種類及銷售情況,為家鄉石材暢銷海內外而感到自豪!在“民俗文化園”里,學生觸摸著一件件“古早味”的石頭物件:石馬槽、藥槽、石磨、石碾、石門匾、石秤、旗桿石、元寶石……感受到了石頭與家鄉密不可分的文化氣息,同時,也為先輩們的勤勞和智慧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3.關注校園,創設問題情境,開展綜合實踐特色課程
校園是學生提出問題的沃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校園活動,發現其中的問題。比如,在學校校園往西側大門有一條通道,通道邊上是長長的圍墻,這些現有的資源也可以利用起來。
我組織學生當了一回粉刷匠,把墻面刷白,開展了《美繪家鄉——讓每一堵圍墻都萌起來》主題實踐活動,把四五十米長的圍墻分區域都交給學生規劃和設計,并親自繪畫。想設計怎樣的主題?為什么這樣設計?怎樣管理才最科學?……有的學生把泉州東西塔、清真寺、安平橋、崇武古城及晉江大橋等家鄉名勝古跡,以剪紙的風格,白底紅圖繪于圍墻上,大方而醒目。有的班級則以閩南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中的人物為主題,色彩鮮艷,民俗畫風格濃厚。學生每天上學和放學時都能欣賞到美好的畫面,體驗并認同閩南民間文化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在活動中,促進學生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和探索實踐能力的提高,激發創新意識。
三、淡化學科界限,整合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內容
各學科中所發現的問題和所獲得的知識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延伸、綜合、重組提升;綜合實踐活動中發現的問題、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在各學科教學中拓展加深;在某些情況下,綜合實踐活動可以與學科打通進行。努力尋求有效的整合之路,為閩南優秀文化的學習活動搭建更大的舞臺。
1.在閩南文化探究活動中運用學科知識
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滲透到各學科中,使各學科中獲得的知識與技能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得到延伸。比如,在開展《泉南石頭文化探究》這一綜合實踐活動時,既要結合《品德與社會》學科來了解家鄉石頭文化的發展,又要依賴信息技術來收集閩南開采的石頭的種類、作用等有關資料,還要綜合語文學科的知識寫出采訪活動的調查報告,用數學學科的圖表進行比較,用科學領域的知識來詮釋“擊石煅釬,灑汗焠鋼,揮錘打鏨”等工藝的落后,更用美術的手段根據石頭的外形特點巧妙構思圖案,制作石頭畫……
2.突破課堂界限,加強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
北師大版的語文、“品生”“品社”、藝術等學科都安排了以家鄉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因此,我打破單一學科的界限,與綜合實踐活動進行有效整合,讓閩南文化滲透在各學科之中。
比如,學到三年級語文上冊的《特產》單元,開展《舌尖上的晉江》綜合實踐活動;學到《有趣的地名》時,開展《晉江一日游攻略》綜合實踐活動;在品德與社會課上,開展《走近閩南民俗園》探究活動;在藝術課上,開展《泉州講古閩南韻》綜合實踐活動;在美術課上,教師和學生興趣盎然地制作《提線木偶》……學生學習的每一個空間、每一份時間都烙上經典文化的痕跡,閩南傳統文化的教學與各學科相互呼應,相互拓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悟著閩南文化的內涵、產生愛鄉和愛國的情感。
充分挖掘閩南文化資源,開展傳承閩南文化的綜合實踐活動,是一個大有可為的課題。雖然我們傳承閩南傳統文化的行動只是涓涓細流,但我相信,只要方向對了,就會匯成滔滔江河,流淌出中華文化的情感與思想,流淌出中華民族的光榮與夢想。
參考文獻:
[1]林華東.閩南文化的精神和基本內涵[N].光明日報.2009-11-17.
[2]福建省晉江市人民政府.深挖文化底蘊 注重保護傳承[J].領導文萃,2008,(09).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