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虹
[摘要]寫作能力訓練是小學生作文能力形成的基礎,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小學作文教學應該跳出長久以來形成的無形的怪圈,回歸寫作的初始意義,實現“我手寫我眼”“我手寫我心”。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激發表達欲望,喚醒寫作意識;融入自然之中,捕捉寫作素材;課內外相聯系,拓展教材外延;培養觀察能力,豐富寫作內容;大量閱讀文章,積累寫作語言。
[關鍵詞]小學作文;“自然”;“寫我眼”;“寫我心”
長久以來,作文教學似乎陷入了一個怪圈:一味傳授寫作技巧,訓練謀篇遣詞造句的方法,在技巧上做足文章,結果導致很多學生“嫻熟”地編假話,“流暢”地寫套話,習慣于搬用別人現成的文字,作文缺乏真生活、真性靈、真感受,淪為暮氣沉沉的灰色作文。如何使學生的作文走向生活,實現生活化,達到“我手寫我眼”“我手寫我心”,已成為作文教學的當務之急。
從小學二年級開始,我就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嘗試運用“自然”寫作訓練法,“自然”作文教學取得較好效果。
一、激發表達欲望,喚醒寫作意識
在作文教學中,要強調自然化、生活化作文,即“我手寫我眼”“我手寫我心”,教師要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使作文成為其自發需要和自覺追求。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來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其一,不失時機或創造時機法。如針對學校班級里或社會新聞里的熱點事件,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受了委屈,寫一寫心里話;學生得了獎,取得了好成績,寫一寫努力的過程、激動的心情;組織觀看精彩的文藝演出、電影或開展某項活動后,寫一寫心得感想等。其二,日記與隨筆法。要鼓勵學生隨時隨地記錄,養成表達記事的習慣。上學放學路上、家庭瑣事、心情波動,都可以成為“涂鴉”的內容。當學生的表達欲望被喚醒之后,學生的隨筆或日記可以有話則長無話可短,重在一個“隨”字,自由而無壓力。其三,點評欣賞法。持續的關注、分享是最好的鞏固強化方法,如小組展示、班級展示、校內展示、班級博客和微信平臺展示等。總之,多給學生創造機會,在目標激勵和成就感的刺激下,學生的寫作欲望和自信就會與日俱增。
二、融入自然之中,捕捉寫作素材
葉圣陶在《文章例話》的“序”中說:“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潑潑地流個不停。”觀察是學生寫作的源泉,對于小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親身去接觸生活中的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致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才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才會真實而生動。教學中,要經常帶領學生去感受大自然,從中獲取豐富的感性認識。
新學期伊始,正值開春,我和學生一起欣賞教材中的美文《找春天》。孩子對自然的感悟或許更敏于成年人,因為在他們眼里,一切都是鮮活、美麗、純凈而新奇的,所以會很輕松地走進文本、感悟文本。我利用這一契機,讓學生搜集描寫春天的詞匯、精彩語句、美文以及歌頌春天的歌曲等。對于大多數農村的孩子來說,感受自然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藍天白云,紅花綠草,一望無垠的原野,碧波蕩漾的河塘……孩子會為一朵早春的桃花而歡欣雀躍,會為雨后盈盈一溪的流水而喜笑顏開。你會發現融入大自然的孩子,個個都成了語言大師。
記得有一次,我和學生正在上語文課,天空中突然飄起了如絲般的細雨,校園很快就處在一片霧蒙之中。于是我干脆把學生全部帶到校園中,讓他們真切地感受春雨的溫柔和細膩,他們不僅體會到“朦朦朧朧”“隱隱約約”等詞語的內蘊,還當場說出了詩意般的語句:“春雨就像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細小珍珠滾落到我的手里。”“春雨像一串串鞭炮,在校園里快活地跳躍。”“春雨就像是那五顏六色的顏料,把白色的冬天涂上了艷麗的色彩。看吧,草綠了……”孩子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你一言我一語,越說越精彩。我越來越欣喜,心里默默為他們的表現喝彩。
三、課內外相聯系,拓展教材外延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應該是作文的最好例子。課文中許多思維和語言的空白之處都值得借用,可以巧妙地延伸“補白”,以此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拓寬學生的思維。例如,教授課文《日月潭》,當學習“日月潭好像披上輕紗,周圍的景物一片朦朧,就像童話中的仙境”一句時,我不禁問道:“同學們,‘仙境什么樣子呀?”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他們紛紛用自己稚嫩的語言描繪出一幅幅仙境,我不得不驚嘆于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又如,在學習《卡羅爾和她的小貓》時,學生圍繞活潑可愛的小貓創編了許多故事,既符合情理,又出奇制勝……
課內與課外結合是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課外要聯系生活實際,多觀察、多讀、多寫;課內要結合語文教學研究學習方法,鼓勵創新。
四、培養觀察能力,豐富寫作內容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設計一些游戲、家務勞動比賽等活動,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觀察,然后將活動經過詳細寫下來。這樣不但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還能使寫作內容得到極大豐富。教師還要加強對學生想象和聯想能力的培養,拓展學生的寫作思路,啟迪學生的思維。對于學生平時看到的畫面、人、事、物,教師要引導其展開想象,激發學生勤于動筆的熱情。對事物進行觀察時還要引導學生找出其與眾不同的之處。為使學生能夠準確抓住事物的特點,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對比的方法,找出事物的變化及異同,突出事物的特征,避免描寫刻畫“千人一面”。
在課文教學中,為了教給學生觀察事物的方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引導學生從不同方位反復觀察同一事物;二是抓住觀察對象的觀察重點并由此及彼;三是進行分析比較,探尋疑點。要向學生明確,觀察的過程就是分析比較、探尋疑點的過程,通過不斷解釋疑惑才能由現象看到本質。
五、大量閱讀文章,積累寫作語言
教會學生觀察生活,捕捉素材,僅能幫助解決“寫什么”的問題。要教會學生“怎么寫”,還必須注重引導學生多積累。積累的最佳途徑就是養成閱讀的習慣,多讀好書。多讀書,多吸收營養,寫起文章來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所以,除了讀好、學好課文以外,還應重視擴大閱讀范圍,把課外與課內閱讀相結合。小學生大多缺乏閱讀的自覺性,只有不斷地鼓勵和督促,才能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在這方面有大量的細致工作需要教師去做。
在寫作教學中,我抓住契機,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儲備庫中擷取與當下寫作情景相匹配的好詞佳句,表達自己的生活體驗。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后,我讓學生寫自己的一次課外活動,結果大多數學生寫的都是自己爬山的經歷,而且結尾都用上了《爬天都峰》一課里的句子“啊,峰頂這么高,好像在云彩上面哩!”這些優美的句子和結尾平淡無奇的文字相比顯得是那么突兀不協調,真是不折不扣的“拿來主義”。于是,在作文評講課上,我問孩子們:“你們爬過山嗎?”“你爬的山有多高?”“峰頂好像在云彩上面,這樣的山你們爬過嗎?”“你們爬過什么樣的山?”順著我的提示,孩子們講述了自己爬山的經歷,我不失時機地引導他們用上積累的好詞,如“懸崖峭壁”“蒼翠欲滴”等。然后我又給孩子們讀了幾篇比較有名的寫山的作品。重新創作后,學生們再交上來的作文則是“五花八門”,但每一篇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而鮮活的東西。
生活中處處都是寫作的題材。只要教師能擦亮眼睛,引導學生捕捉生活中有價值的素材,用心去引導學生觀察和體驗,學生在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之后,就能準確、生動、鮮明地描繪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做到文從心出,在輕松自由從容中自然真實地表達自己。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岳清海.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幾點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12).
[3]秦麗敏.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觀察能力的培養[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6).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