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江
【內容摘要】舉例說明公式c=n/v 在高中生物滲透作用中的具體應用,例如,滲透作用題目中關于半透膜兩側溶液的滲透壓的大小確定。
【關鍵詞】c=n/v 滲透作用
新課標明確要求要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提高到與知識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其中思維能力就是生物教學中應著重培養的能力之一。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學生在解題問題上,最主要的是在解題思路及應變能力方面表現較差。滲透作用是高中生物的重點和難點所在,但其中往往可以運用一些其他學科的公式來解決。本文總結如下:
高中化學階段提到過物質的量濃度c=n/v(n是溶質的物質的量,v是溶液體積),而高中生物中關于滲透作用的知識就涉及到物質的量濃度。下面先解釋下滲透作用的概念:兩種不同濃度的溶液隔以半透膜(允許溶劑分子通過,一般不允許溶質分子通過的膜),水分子或其它溶劑分子從低濃度的溶液通過半透膜進入高濃度溶液中的現象。其中滲透作用的溶液濃度是指物質的量濃度。因此,接下來通過舉幾個實例來闡述c=n/v在滲透作用中的應用。
一、利用c=n/v突破滲透作用在U型管中兩側不同濃度的溶液中水的流動方向問題
在此探討中注意質量濃度和物質的量濃度的轉換。如運用數學思想對生物學的一些過程加以總結,再用總結出的規律或公式進行提升,給出解決問題的指導思想,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生物過程的理解和對生物習題的提供指導思想。
例1:如果將質量分數為10%的葡萄糖溶液和質量分數為10%的蔗糖溶液分別放入U形管的左右兩側,中間用半透膜隔開(葡萄糖和蔗糖分子均不能通過),如右圖所示。
開始時液面齊平,一段時間后
解析:在體積和質量分數相同的條件下,根據公式c=n/v(n=m/M)的推算,蔗糖的摩爾質量大于葡萄糖(M蔗> M葡),m蔗=m葡,所以n蔗 由此,得到如下結論:第一,水分子滲透的方向應該由水分子的物質的量濃度c的大小來決定。第二,相同體積的,等質量百分比濃度的不同物質,他們的物質的量百分比濃度不一定相等。舉個例子,等體積等質量分數的20%的葡萄糖溶液和20%的淀粉溶液,顯然其物質的量濃度不同,這與不同溶質的摩爾質量M有關。 同上面題目,只是將條件改為半透膜允許水和葡萄糖通過,而不允許蔗糖通過,左右兩側液面開始和一段時間后液面的情況是:( )。 解析:先應該右側的水分子物質的量濃度c大于左側,故水一開始就進入左側,與此同時,葡萄糖也從左側滲透擴散進入右側,因此,最后右側不但有蔗糖溶液還有葡萄糖溶液,而左側只有葡萄糖溶液,顯然左側的水比右側的物質的量濃度大,故最后水要從左側進入到右側。因此正確答案為先左側高于右側,后右側高于左側。 通過對上個例題的適當改變,可以看出半透膜如果對某種溶質也可以讓其通過,題目的解題思路仍然可以運用公式c=n/v,并且理科生對解題方法中公式的運用明顯更加容易接受。 二、公式c=n/v關于滲透速率的運用 數學公式在不同的習題中有不同的運用,指導學習根據習題的題境,適時而準確的運用更有利于學生提升解題能力和思考能力。 滲透作用中膜兩側濃度差,濃度差越大,水的擴散越快,反之越慢。而在此類題目中也有很好的應用,舉例如下: 撕取紫色洋蔥外表皮,分為兩份,假定兩份外表皮細胞的大小、數目和生理狀態一致。一份在完全培養液中浸泡一段時間,浸泡后的外表皮稱為甲組;另一份在蒸餾水中浸泡相同的時間,浸泡后的外表皮稱為乙組。然后,兩組外表皮都用濃度為0.4g/mL的蔗糖溶液處理,一段時間后表皮細胞中的水分不再減少。此時甲、乙兩組細胞水分滲出量地大小,以及水分運出細胞的方式是( ) 解析:經過最初的處理后,甲組表皮細胞因細胞液濃度小于外界溶液濃度,故而失水(v減小,n不變,c逐漸變大),從而細胞液濃度升高;乙組表皮細胞的細胞液濃度大于外界蒸餾水濃度,故而吸水(v增大,n不變,c逐漸變小),從而細胞液濃度降低。甲組表皮細胞的細胞液與0.4g/mL蔗糖溶液之間的濃度差小于乙組表皮細胞的細胞液與0.4g/mL蔗糖溶液之間的濃度差,乙組表皮細胞在0.4g/mL蔗糖溶液通過滲透作用失去水分的速度比甲組表皮細胞快。滲透失水是自由擴散,屬于被動運輸。答案為甲組細胞的水分滲出量比乙組細胞的低,被動運輸。 總之,滲透裝置有關題目的解答,要求學生們理解半透膜的作用以及滲透作用的原理。同時要求學生能夠融會貫通物理和化學等學科知識。只有具備扎實的知識功底,才能進一步拓展自己的思維和能力。 我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對如何提高學生解題中的思維能力作了上述一些探索,體會到要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關鍵是要教給他們解題過程中的一般思維方法可以將比較分散的知識經過歸納形成系統性的知識用于解題,可以從繁復的知識中抓住關鍵性的知識點運用于解題。 【參考文獻】 [1] 王朝銀、劉家福 等. 2007步步高高考總復習[J]. 生物,延吉:延邊出版社,2007:171. [2] 梁國順 等. 2015狀元之路高考總復習[J]. 生物,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5:192. (作者單位:安徽省明光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