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兵
【內容摘要】隨著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深入推進,農村留守學生面臨的教育問題也日益呈現,由于家庭教育與親情的嚴重缺失,造成了留守學生心理得不到健康發展的主要原因,已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基于此,本文對農村教育如何利用積極明確的教育目標提升初中留守學生心理健康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以期為農村教學提供參考,更好地幫助農村留守學生得以健康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教育 初中留守學生 心理健康 分析
在多元化背景的影響下,我國全面進入了現代化的信息時代,由此也導致了農村的大部分主要勞動力開始大量向城市轉移,但是由于城市的消費水平和農民工的收入不成正比,再加上必須是城市戶口才能解決孩子在城市上學的問題,由現實因素帶來的諸多問題讓大多數的農民工只能選擇將孩子安置在農村老家,交由家中老人照看或任其自力更生。于是乎,長期處在缺乏父愛母愛和疏于管教下,導致處于青春期的留守學生帶來不利的影響,給其心理上產生一定的不適,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嚴重的甚至影響身心的健康發展,不僅不利于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日后的發展,也影響著其學習態度,并由此帶來嚴峻的社會問題。
一、家長要加強重視,強化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擺在所有教育的首要位置,來自父母的愛將成為孩子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家長需加強教育方面的知識學習,站在孩子的立場懂其所需,即便不能時刻陪在身邊也能讓孩子感受到濃烈的愛意。對于本因擔著孩子成長教育重任的父母而言,由于生計原因必須背井離鄉長年在外打工掙錢,無法時刻參與留守學生的成長過程。而青春期的學生大多處于叛逆階段,此時若不加以重視中學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很容易使其走上不良的道路。因此,為了讓孩子能夠形成健康健全的心理品質,家庭教育尤為重要。作為父母應當轉變觀念,即便在外再忙再累也不能忽略孩子的教育問題,應當積極配合學校做好青春期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閑暇時給孩子多打幾個電話,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告訴孩子離開家庭是由于生活的無奈,爭取取得孩子的諒解,多點實質性的關心,以使初中留守學生的精神上得到充實的滿足感,有利于塑造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質①。
二、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增強德育教育
教師是最好的引路人,在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上,教師發揮著重要的作用②。學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間,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最為密切,更容易讓留守學生產生依賴和信任的情感。首先教師要積極發揮引導作用,制定科學合理的家訪計劃,另外任課教師也要幫助班主任做好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特別是處于青春期的初中學生心智較為敏感,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性格特征做好幫扶工作,在日常中做到點滴關懷,以細致的關愛緩解初中留守學生心理上的不適;其次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幫助學生改正自身缺點,提升道德涵養,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最后為了使初中留守學生得到足夠的關愛,教師要積極做好留守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在生活上給予留守學生更多的幫助,如主動和學生談心,不斷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尊重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經常地給予表揚鼓勵,定期開展團體活動,藉由班集體活動營造家庭溫馨的感覺,使得學生在接受幫助的同時也學會給予,培養學生養成團結互助、相互關愛的良好品質,既能夠彌補留守學生與家庭缺少的情感交流,還可以緩解留守學生對親情極度渴望的心理需求。
三、學校要重視環境建設,改善教學環境
農村的教學環境往往因為場地限制和資金缺乏過于簡陋,校舍也只能容納少部分學生,使得大部分中學留守學生只能選擇在校外租房寄宿,得不到家長和學校有效的管教,長期以往導致留守學生出現散漫、自我、懶惰等不良行為。為此,學校應當積極改善這一現象,如尋求政府和外界慈善機構的幫助,擴大校舍的建設,改善學校教學環境,并安排具有豐富教育經驗的專職管理人員做好學生的生活起居工作,加強留守學生的監管力度,能夠有效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積極為廣大留守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讓外出務工的家長可以安心將孩子留在學校,為初中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同時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設心理課程,設立咨詢室,以面對面咨詢的形式幫助留守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使得學生懂得正確看待問題并學會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學校還可以建立“咨詢專線、知心信箱”,以此幫助那些因面子問題不好意思當面傾訴的學生提供溝通渠道。
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村留守學生心理教育是當前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農村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做好留守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環境是影響個人發展的重要因素,教師應當以更為包容的心態幫助留守學生成長,及時創新教育手段,與時俱進,為農村留守學生提供健康有利的教學環境。
【參考文獻】
① 鐘玉芳、何養成. 淺談農村留守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 教育:文摘版,2016(2):23-23.
② 肖偉. 簡析農村初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 教育,2016(8):303-303.
(作者單位: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水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