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德濤
【內容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語文教學經歷著從如何使用新教材向如何踐行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改核心理念的轉變。歸根結底,如何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就成了擺在每個教學一線的工作者面前亟需的課題。
【關鍵詞】教學貼近生活的重要性 學生走進生活 教師走進生活
從書本教學轉向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生活實踐和書本學習的過程中自主構建新知識,內化書本知識,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一、教學走進生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一切知識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生活,新課標要求我們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應該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實踐與課本知識的關聯中找到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1.回歸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誠然,對學科有著高度興趣的同學總能很自覺的投入學習狀態,且效果顯著。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培養興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現狀表明,很多同學在小學、初中階段對語文學習還有較高的自覺性,一到高中,語文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就直線下降了,很多同學會發出“學與不學一個樣”的無奈感慨,這使高中的語文教學也走進了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
教育專家朱永新教授說:“生活的意味越濃,教育的意義就越大,堅持下去就會產生奇跡。”這種說法就體現了教學回歸生活的課程理論。語文本就與生活聯系密切,若教學中教師能將書本知識與生活體驗相結合,其課堂定會產生奇妙的變化。例如,當我們教授同音字時,就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搜集一些巧用同音諧音的現象,同時也關注到濫用同音字的現象,使同學們再參與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并收獲必需的知識。
2.聯系實踐,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新課程的理念也要求我們將教學與實踐相統一。教育的目的不僅是教給學生相關的知識,更要教給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技能及生活的能力和尊嚴。所以語文教學也不能脫離實踐需要,不要讓學生成為活字典,而應在教學中多聯系生活實踐,以增強其語文實踐能力。
二、讓學生走進生活,在生活中感受語文的魅力
課改后的高中語文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給語文教學帶來了便利,文章的選擇具有典型性、趣味性、文學性,五冊必修從多個角度擴大了學生的語文視野,選秀作品又從不同角度補充了必修的知識。個人認為,此課堂不僅指傳統意義下的教師,還包括更廣義的社會生活課堂。
1.聯系生活,啟發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能聽到很多關于抱著課本機械記憶知識的笑話,比如某某不辨菽麥、某某五谷不分,某某的作文中出現了“今晚月光皎潔,星河燦爛”、“這是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雪紛紛揚揚,下得很大”之類可笑的句子。然而,笑過之后,我們卻不能不深思,為什么我們這些不一樣的學生卻犯著同類的錯誤?所以,我們更應該注重聯系實際,讓學生參與到生活中去,去發揮自己的創造天性。
案例:2010年元月的一天,我正在高一某班上課,突然窗外響起了雪粒敲打窗玻璃的聲音,緊接著小雪、大雪,學生們的情緒明顯高漲了,是因為外面的“不速之客”——雪。我靈機一動,果斷地調整課程內容,我說:“同學們,我們來看看今年的第一場雪吧。”全班雷動。看看我們的學生時多么熱愛生活啊。我緊接著問:“誰最先知道下雪的?”幾位靠窗的同學怯怯地舉手,我說:“你們怎么知道的?”他們齊聲說:“聽到的。”調皮點的學生干脆起哄說:“聽他們說的”、“我早就知道了,看天氣預報的”、“早晨好冷,肯定要下嘛”我笑著補充道:“很好啊,生活中的很多美要我們去發現,要善于觀察,而觀察的方式很多,可以是聽的、看的、感覺到的等等,學會做生活的有心人。”學生們點頭。我接著啟發同學:“你們為什么那么喜歡雪?看今年的雪你們想到了什么”學生們答案豐富起來了:想到去年的雪、以前玩雪的同學和老師、那些關于雪的名句美文等等,討論完了這些,剛好下課了,我和同學們約好先去玩雪,再回來寫作文,這次的作文出奇的好,每篇文字都語出真誠,內容生動。
案例分析:新課程理念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從全面發展的角度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學生之間從發展程度和水平來說,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流水線式的教學方式難以適應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要求。
2.聯系生活,促使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
聯系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文學中所描繪的意境,培養學生的審美品位,熏陶學生愛人愛己、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等情感,讓學生在文字與生活的碰撞中找到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譬如,我們曾在汶川地震和日本地震時,帶領同學搜集相關的新聞報道,啟發學生深度思考。于是在作文中我看到了這樣的文字:生命無罪,珍愛生命,共度難關;歷史不僅需要用理智銘記,更需要用理智續寫;地球使我們共同的家園,愛護是大家共同的責任。
從課本走向生活,由生活回歸課本。語文教學在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應該有很多新的發展,我所談的只是個人的一點淺見。學貴能致用,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其學科成績,更是為了關注其終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李繼秀 主編. 教育理論[M]. 安徽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