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順成
近日,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對一起校園欺凌案進行了宣判,五名犯罪時未滿十八歲的被告人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或有期徒刑十一個月。這一事件被新聞媒體公布之后,“校園欺凌”又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身為教育行業的一名普通教師,身處農村中學,每天目睹與耳聞身邊的中學生之間相互發生的大小事件,不禁對此產生了一些想法。百度百科對“校園欺凌”是這樣定義的:“校園欺凌是指同學間欺負弱小、言語羞辱及敲詐勒索甚至毆打的行為等”。其實從校園欺凌事件發生之時,不管是施暴者還是受欺凌者他們都已經開始受到了“懲罰”,只不過我們往往只關注被欺凌者所受到的攻擊及羞辱,對施暴者所要承受的法律及道德層面的譴責則關注的較少。校園欺凌現象出現的原因頗為復雜,我們所思考的是如何從家長及學校層面去減少及杜絕此類現象的發生。為此,我們給家長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建議一:家長要明確告知孩子哪些是“欺凌”行為。
一般來說,稱呼同學帶有侮辱性字眼的綽號;經常嘲諷對方“無用”、“傻子”、“笨蛋”等;撕毀或故意污損同學圖書、衣物、個人學習用品等行為;故意傳播同學的惡意或消極謠言和閑話;嘲笑或譏諷同學的長相、穿著、收入水平、家人等等這些行為都可以納入到“校園欺凌”的范圍內。至于直接對同學拳打腳踢、推搡拉扯或伙同他人進行言語威脅的行為就是更為嚴重的欺凌行為了。還有像使用管制刀具強取財物等行為則已經是涉嫌違法了。至于將欺凌行為錄制視頻在網上傳播的行為則更為嚴重。上述這些“校園欺凌”行為,家長一定要經常向自己的孩子進行說明。很多同學在欺凌事件已經發生了之后,還頗為委屈的向老師、家長、同伴述說:“我們是在一起玩呢”、“我和他在開玩笑呢”等等。農村中學的有些孩子對此尤其明顯,他們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其實就是欺凌行為。作為家長,一定要在平時的言傳身教過程中,向孩子闡明清楚“開玩笑”、“玩”的界限與程度,告知孩子欺凌行為的主要特征,不能將欺凌和開玩笑或者玩鬧混為一談,以此來引導孩子對欺凌行為有明確的識別與認知,在平時的校園活動中逐步矯正自己的言行,遠離欺凌行為。
建議二:家長要以身作則讓孩子遠離暴力。
農村孩子的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不少,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有極個別家長可以隨意使用暴力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只要聽聞孩子作業沒有完成或者考試沒考好,輕者扇幾個巴掌,重者會拳打腳踢甚至棍棒伺候。這樣的家庭環境中走出來的孩子百分之百有暴力傾向。還有的家長長期靠自己的粗暴甚至威逼命令孩子去做事,孩子受其所教,逐漸也變得越來越像自己的父母。父母棍棒之下教導出來的孩子平時性格孤僻,欺凌他人也便成了家常便飯。
建議三:家長要對孩子的同伴交往對象進行了解和監督。
古人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平時的交往對象無形中會讓孩子的行為沾染上某些氣息。作為家長要對自己的孩子平時的來往同伴有較為詳盡的了解,盡可能讓孩子與性情平和、行為乖順、習慣良好的孩子來往,遠離那些性格孤僻、行為出格、習慣不好的孩子。家長對自己孩子同伴的交往對象了如指掌,也有利于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家長對孩子的同伴交往情況進行常態化的監督,也有助于孩子減少被欺凌行為的發生。
建議四:家長盡可能讓孩子少接觸帶有暴力情節的影視劇、游戲或玩具。
農村孩子寒暑假、周末接觸和了解世界的渠道不多,但其中所充斥的暴力色彩極有可能讓孩子對校園欺凌產生誘發,孩子的暴力行為很多情況下都是模仿而來的。在學校讓孩子盡量遠離性格孤僻行為暴戾的孩子,在家里父母能夠以身作則不“以暴制暴”,同時讓孩子少接觸帶有暴力情節的電視劇、電影、游戲、圖書、玩具等,能夠減少孩子感知暴力的源頭,斬斷孩子接觸暴力情節的機會。如果實在無法避免,家長可以陪同孩子一起觀看,在有暴力情節出現的時候,家長要及時向孩子指出其中哪些行為是絕不可取的。
建議五:培養孩子健康向上的生活習慣。
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需要老師、家長在心理上、行為上、思想上進行有益的疏導和積極的引導。作為家長,培養孩子健康有益的運動習慣能夠讓孩子的多余精力得到發揮,培養孩子嚴格自律的日常行為習慣能夠讓孩子的生活富有規律,引導孩子樹立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去面對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難題。這樣的引導對孩子的心理成長和行為習慣養成都有莫大的幫助。生活習慣良好的孩子一般都能夠恰當地處理好所面臨的各種難題,避免受欺壓,更不可能去欺凌他人。
校園欺凌事件一旦發生,不管是欺凌者還是受欺凌者,說到底,他們都是受害者。處于正在成長期的學生,各種欺凌事件對他們的一生成長和發展都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因此,家長一定要重視做好家庭教育,讓孩子認識校園欺凌現象,遠離校園欺凌,避免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建良好的環境。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王家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