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納新 鐘頭朱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有人文教育的屬性,與人文教育在目標上有共同的地方。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缺乏人文氛圍的現象比較普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注入人文氣息,對于改變它的形象和面貌,吸引學生,促進教育教學效果提升至為關鍵。
關鍵詞 人文教育 宏大敘事 情緒體驗 概念化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1.029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UO Naxin, ZHONG Touzhu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Changde, Hunan 415000)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has the attribute of humane education, and the goal of humane education has something in common. At present, there is a lack of humanistic atmospher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crucial to change the image and appearan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classroom to attract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words humanities education; grand narr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conceptualization
1 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關系
1.1 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在教育目標上有共同的地方
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平臺,它通過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積累并形成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素質、價值觀念、精神情懷、道德素養,最終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人文教育指以人、人類文化、文明為題材,展示人的美妙,文化的魅力、文明的偉大的教育活動。它強調使教育對象成為能夠體察和關懷他人苦難和不幸、熱愛文化、敬仰文明的具有靈魂的人。人文教育的主要活動內容包括美的熏陶和善的感化,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則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形式,人文教育并不排斥培育學生政治意識和錘煉學生政治素質的政治教育。
馬克思主義的本質乃是人文關懷,因為她視人的自由和解放為最高價值,其精神核心是基于人的尊嚴和價值的人文關懷。
1.2 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是特別的人文教育
馬克思主義理論包括世界觀和方法論,即馬克思主義理論既是科學的理論,也是體現了人類精神的崇高價值追求,所以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科學教育,也是人文教育。
最普遍的人文教育是文學、藝術等類型的教育,它們是比較純粹的美學教育、善的教育,往往以審美活動和揚善活動為主要的教育形式,引導學生觀察美、體驗美、創造美,激發學生對善的追求、對美的感悟、對浪漫的向往。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與這些類型的人文教育不同之處在于,它是突出政治意識的人文教育,它不是不加區分籠統地講人文關懷,而是對由于人類社會自身不平等造成的被奴役、被壓迫和苦難充滿了同情。
2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缺失人文氣息的幾種典型表現
當前,高校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缺乏人文氣息,喪失了對學生的吸引力,影響了教育教學的效果。概括起來,常見的表現有下面幾種。
(1)偏好宏大敘事,忽略以具體個人或家庭為觀察對象的敘述視角,以微觀個體為對象的敘述不足。作為一種系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馬克思主義帶著強烈的終極關懷。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必然以人類、國家、民族、社會為基本的研究對象,以人類的命運前途、國家民族的歷史及發展作為主要敘事線索。課程本身需要運用宏觀視角和進行宏大敘事,可以說,宏大敘事和宏觀視角是本類課程的底色。這種宏觀視角有利于學生把握本質,也利于學生開拓視野,培養寬廣胸襟,激發強烈的責任擔當意識。但是,宏大敘事往往遮蔽了微觀層面具體個人、家庭的處境遭遇,難以讓學生體會到宏大事件與具體個人命運的關聯性,從而難以獲得一種切膚的、深刻的情緒體驗,導致學生對歷史及現實理解的概念化、抽象化。
(2)片面強調理論思維,充斥理論邏輯運用的訓練,情感氛圍不濃。馬克思主義作為完整的科學理論,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理論性。高校思政理論課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完整的理論系統,教學過程需要進行深刻的理性思辨以及抽象建構,充斥著大量的理論分析,帶著強烈的理論色彩。顯然,只有進行深刻的理性思考和抽象概括,才能揭示表象背后的社會規律和事物本質。但是,理論的思考并不能完全代替內心的感動和情緒的體驗,感性的經驗同樣也是培育一個具有堅定政治立場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必要的元素。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專注于理論的演繹推導,把教學完全變成了理論邏輯的演練和抽象話語的訓練,表情單一、語氣平淡,課堂氣氛冷靜而沉悶,正常的情緒起伏、靈魂觸動完全被剝離出去,感受不到濃烈的情感氛圍,嚴重損害了思想政治課的感染力、親和力。
(3)過度的模型化、知識化誤導了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有一整套自己專門的話語體系和敘述方式,這個話語和敘述體系構成一個龐大的知識系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必須以掌握這套話語為基礎,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任務首先是概念及知識的傳授,以使學生掌握相關的概念、模型及整個知識系統。但是,這些概念、知識畢竟只是幫助學生理解、領會馬克思主義理論、精神及價值的工具。如果將這些概念和知識的講授和訓練當成了教學的中心,而忽略了必須的理性思辨和精神情感體驗,本末倒置,就會使課堂失去靈魂、失去了溫度。教學成為了技術的訓練而不是人的教育塑造。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中有一種普遍的傾向,將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作為判斷學生學習認真與否的重要指標。
(4)將政治簡化為傳統政治概念式話語,缺乏教育活動應有的美學韻味。一方面,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基調和敘述邏輯,對學生的政治意識教育、政治素質培養是教學的重要使命。但是,對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性,有些人卻存在著僵化的理解,一提到政治性、原則性,馬上只剩下一套套概念化、程式化的話語,教育活動的動人之處蕩然無存。政治不是必須使用一些概念化的宏大詞語,講政治不等于就要過濾掉七情六欲,不近人情,政治教育不等于高高在上,刻板嚴肅。馬克思主義政治原則、政治理念、政治邏輯可以生活化,可以是親切的、樸素的。過硬政治素質的形成有賴于清晰深刻的思想認知以及完整飽滿的情感,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必定是有血有肉,有著豐富內心的人。高高在上的概念化式話語無益于學生靈魂和血肉的成長。
(5)實踐教學還在探索階段,學生社會實踐的深度和廣度遠遠不夠。我國高校學生長期生活在校園中,對社會生活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并沒有太多的直接體驗,對社會的理解難免簡單化、概念化、教條化。這嚴重制約了他們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的深度和效果。社會實踐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參與社會生活,更加深入了解社會。目前我國高校思政理論課實踐教學整體的水平還比較低,一方面,各方面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時間安排、經費支持、教學資源的投入都明顯不足,要完全落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存在一定難度;另一方面,實踐教學本身還在探索發展階段,方式手段的檢驗、平臺資源的積累,都需要一個過程。制約了學生社會實踐的深度和廣度。學生社會實踐走過場,形式主義的現象還比較普遍。
(6)教學模式比較陳舊,重教師單向灌輸,缺學生體驗感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本身的性質決定了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牢牢把握主動權,包括對概念的定義及解釋、精神理論的詮釋、針對具體案例的剖析及引申,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少不了教師的說教,但是說教的生動性卻不是所有的教師可以輕易達到的,實際上,說教得過多,過于抽象、過于教條,往往使整個教學淪為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灌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雖然推行了很多年,但課堂教學以教師為核心對學生進行單向灌輸的格局并沒有發生變化,學生對待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被動消極姿態也沒有根本改變。
3 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人文氣息的舉措
(1)創新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模式,加強實踐教學的落實。改變對著教材照本宣科的老式教學套路,大量增加學生討論、學生演示的環節,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推廣案例教學、專題教學等教學模式,因為這些新的教學模式能夠將一些抽象的理論概念呈現為豐富具體的情境和事實,更加生動親切,也便于學生接受和理解。
讓學生接觸豐富具體的社會生活,書本上抽象的范疇才有具體的意義,因此,貫徹落實實踐教學對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質量非常重要。
(2)著眼學生踐行,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評價方式。觀察和評價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效果,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還需要科學設計一系列觀測指標。單單一份考試的成績很難反映學生思想精神、道德修養、政治品質的提升。更為關鍵的是,不要功利化以及絕對化的方式看待思想政治理論課效果,畢竟,只有在實踐行為中才可以展現學生精神及政治素質的真實情況。理性和科學地對待教育教學的效果,更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更有利于課堂教學從應試教育的模式中走出來,提供更多的滋養學生靈魂的元素,回歸它育人的本質。
(3)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加強美學修養、積累人文底蘊,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以更親切的方式傳播出來。大學生有比中小學生更高的審美品位和文化需求,加上考試成績重要性下降,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如果不能呈現出一定的美學風格和人文氣息,確實難以打動學生,吸引學生參與其中。教師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的主導,課堂教與學主題的引導、內容的掌控、氣氛的營造都取決于教師,教師自身的知識結構、氣質修養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堂的深度、廣度以及氣氛。因此,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必須具備相當的美學修養、人文底蘊,才能將抽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更加親切形象,以更符合大學生審美追求的方式傳播給他們。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文理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項目“強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人文意蘊的對策研究(SZZD0901)”及湖南文理學院教改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人文精神教育研究”(JGYB0807)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戴艷軍,楊正德.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的經驗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3):49-52.
[2] 劉芳.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三個轉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2):65-68.
[3] 吳潛濤,王維國.增強親和力、針對性,在改進中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2):18-22.
[4] 吳海江.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的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2014(1):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