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忠艷
摘 要:2017年鶴崗市承擔了農業部下達的糧油增產關鍵技術試點項目“水稻寬窄行機械擺插示范區”建設工作任務。按照項目實施的要求,鶴崗市充分發揮全市水稻產業發展優勢,整合各方資源,采取切實可行措施,使水稻寬窄行機械擺插示范區建設項目達到了預期目標。項目核心區產量較普通機插田每667m2增產10%,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關鍵詞:水稻;措施
中圖分類號:TV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432022
1 取得的成效
1.1 增產效果顯著
2017年9月中旬黑龍江省農委與省農業技術推廣站組成專家測產組,嚴格按照測產程序和標準對鶴崗市水稻寬窄行機械擺插示范項目進行實地測產,水稻寬窄行機械擺插示范區地塊平均產596.7kg/667m2,較普通機插田增產82.5kg/667m2,水稻寬窄行機械擺插示范區核心面積為67.5hm2,總增產8.35萬kg,總增收25.8萬元,節約成本20元/667m2,總節本2萬元,總增收節支27.8萬元。
1.2 標準化程度高
項目實施過程中,從品種選擇、扣棚做床、播種、苗期管理、插秧及本田田間管理等水稻各個生育時期,嚴格按照技術方案執行,綜合應用了優選品種、工廠化育秧、秋翻旋耕旱整地、寬窄行機械擺插、測土配方優化平衡施肥、節水灌溉、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集成配套技術,水稻標準化生產水平顯著提升。項目核心區水稻分蘗率提高8%左右,病蟲害發生率5%以下,結實率提高3%,糙米率提高5%,實現活桿成熟,提高了水稻產量和品質。
1.3 社會生態效益顯著
水稻寬窄行機械擺插示范園區建設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綜合配套技術的集成應用,發揮了農業各要素資源的最大效用。同時,通過采取寬窄行栽培,改變了植株田間分布,提高了光合效能,增強了群體的抗逆性,促進了水稻生產的節本增效,實現了保護生態和土壤環境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社會、生態效益顯著,發揮了較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2 主要做法
2.1 組織領導到位
承擔水稻寬窄行機械擺插示范園區建設項目后,鶴崗市農業委員會成立由市農委主任為組長,農委副主任為副組長,市農委生產科、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市種子管理處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的示范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示范區建設的領導、協調和督查工作。同時,成立以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為組長,相關農技人員為成員的技術組,主要負責制定技術方案,培訓農戶,指導水稻育苗、機插、管理等各項工作。
2.2 科技培訓到位
鶴崗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充分發揮技術優勢,圍繞項目技術內容,編制科學可行的技術實施方案,集中技術力量深入到項目區,開展多種形式技術培訓。通過對示范區農戶開展產前、產中技術培訓,使項目區農民掌握了生產技術要領的同時加強對關鍵技術、重要環節技術的講解與交流,提高技術到位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技術應用的增產潛力。樹立項目區標牌,組織農戶到示范區進行觀摩學習,累計圍繞項目實施內容開展技術培訓4次,培訓人員180人次,發放生產技術資料300份。
2.3 技術指導到位
按照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整地播種、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測產驗收的“五統一”要求,抓好技術措施的落實。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進行全程跟蹤技術指導服務,嚴把技術關口,確保各項技術措施落實到位。去年入冬以來,鶴崗市頻繁降雪低溫天氣,進入4月份以來,氣溫波動較大,回暖較快,后春降雨頻繁,針對春耕生產實際,市中心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到項目區育苗基地,現場指導農民采取清雪扣棚、挖排水溝、高臺作床、新基質育苗、三膜覆蓋等技術措施,加強育苗管理,培育優質壯苗。在本田管理中,嚴把插秧技術標準,落實整地、施肥、節水、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措施,及時解決生產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水稻生產標準化率達到95%以上,確保項目實施達到了預期的技術指標。
3 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在今年的項目實施當中,由于寬窄行插秧機械設計經驗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項目的推廣應用,要加強寬窄行插秧機械的改進。同時,在項目宣傳推廣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有3點建議。
3.1 強化技術集成推廣
認真總結項目實施工作,進一步加強水稻生產技術集成優化,形成符合鶴崗市水稻生產實際的技術模式,發揮該項技術最大優勢和增產潛力,為推動全市綠色水稻生產基地建設奠定基礎。
3.2 提高示范區建設水平
明年將繼續開展水稻寬窄行機插示范區建設,在今年的基礎上,提高示范區建設標準,擴大技術示范覆蓋面,充分發揮示范區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全面提升全市水稻生產水平。
3.3 建立示范區建設長效機制
該項目是對具有前瞻性、先進性重大農業生產新技術推廣應用的有效載體和平臺,建議農業部建立長效機制,不斷加大新技術應用的推廣普及,發揮示范區在糧食生產中示范引領作用。示范區建設要實現連續性和常態化,推動區域內水稻優勢產業不斷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