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楊君 周曰飛
摘 要:縉云縣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縣,境內地勢高低懸殊,形成“一山有四季,山前山后不同天”的垂直氣候特征,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年平均降水量1437mm,無霜期245d,為茭白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茭白在縉云縣種植歷史悠久,已成為我縣農業最大的產業。2017年縉云縣共有茭白種植面積4046.7hm2,預計年產量10萬t,預計年產值3.5億元。為使茭白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現就對存在問題進行梳理,相應工作措施進行歸納交流。
關鍵詞:縉云縣;茭白;農產品質量
中圖分類號:S64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432062
1 茭白生產存在的問題
1.1 質量安全問題
縉云茭白產業規模已極為可觀,且生產過程長、環節多,從業人員眾多、魚龍混雜,極易出現局部性的安全事件,若控制不當,將引發嚴重后果。茭白生長時間長,病蟲害發生較多,茭白主要有銹病、胡麻葉斑病、紋枯病、長綠飛虱和二化螟等。少數茭農在茭白種植過程出現:普遍使用中毒有機磷農藥(毒死蜱及含毒死蜱混配農藥);用藥次數多、量大;沒有顧及農藥安全間隔期。少數行為造成不良的輿論后果,茭白質量安全問題是眾多蔬菜中的焦點。
1.2 肥料盲目大量使用
茭白效益可觀,茭農以肥換產的思想逐漸出現,肥料用量越來越多,茭白生產用肥主要以氮、磷為主,按照生產標準推薦茭白一個生長周期用肥量為150kg,而少數農戶在一個生長期用肥量可達200kg。造成田間氮、磷含量嚴重過剩,富營養化程度高。
1.3 茭白葉處置困難
縉云縣茭白種植面積4066.7hm2,可產茭白葉2t/667m2左右。在茭白采收季節,茭白葉作為作為茭白生產的廢棄物,茭農處置的主要方法以直接還田為主,造成田間有機質含量過高,造成農業用水質量下降,其次隨意堆放田邊、路邊,造成茭白病蟲害逐年加重,嚴重影響了環境。
2 主要應對措施
2.1 加強茭白投入品質量監管,把好農資產品質量關
縉云縣全面開展了對農資市場的整頓,2014年開始全縣86家農資經營店簽訂《承諾書》,向社會公開承諾停止銷售22種高毒高殘留農藥及限用農藥,農業投入品從源頭上得到有效管控,環境友好型農藥得以科學規范使用。全縣的主要茭白生產基地全部列入農產品動態監測點,在產品上市期間進行重點抽檢。2017年,縉云縣對壺鎮、前路、大洋、東渡、大源等16個鄉鎮(街道)的1000多戶茭白生產專業戶進行質量抽檢,共抽取樣本1112批次,進行定性和定量檢測,1112批次茭白全部合格。
2.2 茭白田套養模式探討
2.2.1 茭白-麻鴨套養模式
茭白-麻鴨套養模式約有200hm2,主要分布在大洋鎮、壺鎮鎮、新建鎮、東渡鎮。麻鴨投放時間選擇在茭白苗高60m左右,每畝投放縉云麻鴨(雛鴨) 10只左右,麻鴨以茭白田雜草、害蟲為食,看生長情況適量定點投放少量玉米等食物。減輕茭白田二化螟和長綠飛虱等蟲害,還能防治越發嚴重的福壽螺與浮萍。
2.2.2 茭白-泥鰍套養模式
浙江省農科院在縉云縣大洋鎮、新建鎮3個茭白基地進行試驗示范,取得一定成效。套養模式規范了農藥和化肥的使用。
2.3 開辟生產茭白專用肥
利用土壤的監測與普查,種植茭白的田磷含量嚴重超高,有機質富有,出現了嚴重的富營養化。針對這一情況,縉云縣農業部門與浙江大學、省農科院合作,開辟生產出茭白專用肥。今年在大洋鎮、新建鎮、壺鎮鎮、前路鄉等120個農戶進行了示范,結果畝用肥量比常規用量減少20~25kg,茭白明顯健壯。今年年底,將落實運行企業,明年將大面積推廣使用。
2.4 引進新型技術,探尋茭葉處理新模式
縣財政對茭白葉收集、粉碎、多元化利用等環節予以扶持,安排茭白葉利用專項資金,開展茭白葉綜合利用試點示范,改變茭白葉直接還田的單一模式。推廣原有茭白葉制作工藝品等方法,同時在新建鎮昊禾茭白專業合作社進行了茭白葉發酵堆肥試驗、東方鎮麗水耕道農業有限公司進行了茭白葉粉碎發酵制作有機肥試驗,在大洋鎮浙江大央泱牧業有限公司進行了茭白葉飼養藏香豬等,還制作食用菌基質、乳酸菌發酵制作青儲飼料等處置方式,著力破解茭白葉綜合利用難題,實現保護環境與助農增收雙贏。
如今,縉云茭白曾連續6a獲得浙江省農博會金獎,2017年又評選出縉云縣十大茭白師傅,師傅們帶著技術將茭白產業發展至全國各地,在自身致富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茭白產業。古時的“菰”,如今的茭白,原生態的水生蔬菜,現代規模化、區域化、品牌化、生態化的品牌產業,在農民手中一代代傳承,并顯現它獨特的魅力,為世人所共享。
作者簡介:盧楊君(1980-),女,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人,副科長,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