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柱
摘 要:水利工程在社會穩定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相關單位必須強化水利工程建設,保證項目施工的安全性,并提高具體施工質量,而水利工程設計對施工過程中產生有效的控制作用。在具體施工過程中,工作人員應采取有效措施保證設計工作的合理性。本文簡要概述了水利工程設計對施工過程的影響,并探討了有效控制措施,以期能為水利工程順利施工提供有效的借鑒經驗。
關鍵詞:水利工程;設計施工;有效控制
中圖分類號:TV2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432073
在水利工程開展過程中,設計工作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合理高效的設計工作能夠為具體施工創造便利條件,排除具體施工中存在的安全隱患,提高施工質量,促進我國水利工程建設的順利開展。
1 水利工程設計對施工過程的影響
在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設計工作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為如下方面:設計方案為具體施工提供依據,設計方案對具體施工流程和工程工資進行了系統說明,并規定了施工參考標準,對施工全過程進行了有效規劃,其合理性直接關系到整個施工效果;施工設計切實提高了風險分析能力,在設計階段,工作人員對項目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具體包括成本控制風險、設計風險和經濟效益風險,在設計階段必須認真核算工程造價,對預算進行系統編制,降低成本控制風險。同時還要對設計方案進行對比,在符合項目要求的基礎上,選擇經濟效益較高的方案。水利工程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在設計階段設計人員必須對水文、地質等情況進行有效探查和分析,綜合權衡,進而選擇最優設計方案。
2 水利工程設計對施工過程有效控制措施
2.1 工程概況
本次工程項目所在地地形主要為丘陵,海拔處于375~626m,存在耕地166.7hm2,其中水田140hm2,旱田26.7hm2。當地全年氣候溫和,夏季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同時本次施工工程區內存在2座超過1000m3的塘堰,并配置2座泵站,但是原有水利工程多建于20a前,雖后續進行過硬件改造,但是存在渠道淤阻和滲漏等情況,渠系水利用系數低于0.4。
2.2 明確設計目標和依據
在本次工程施工過程中,設計人員召開了項目研討會議,會議中明確了工程項目建設目標,具體為:對原有水利系統進行完善和改造,經由本次施工后需增加有效灌溉面積,具體應增加40hm2,同時重點增加節水灌溉面積,切實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建成后保證渠系水利用系數達到0.55。同時在具體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必須遵照如下標準:SL265-2001《水閘設計規范》、GB50288-99《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和SL-182004《渠道防滲工程技術規范》等。
2.3 選擇合理防滲技術
本次項目施工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對防滲技術進行了綜合分析,結合項目實際情況,選擇了U型防滲技術,在混凝土中放置預制件,每節長度0.5m,強度設定為C20,具體參數為:槽深:45~117cm,上口寬:56.1~146.9cm,壁厚6~8cm。在安裝過程中,必須保證接頭縫寬度為30mm,填充物選擇瀝青砂漿,同時合理控制接縫平順誤差,具體為±5mm。同時說明U型槽安裝情況,安裝前需鋪設一層砂礫石,實際厚度為5cm,并對槽外弧進行夯實,可選擇黏土作為材料,并在槽頂部放置混凝土頂板,強度選擇C20,頂板規格為15cm×8cm,并且每間隔5cm留取伸縮縫,寬度以12~13cm為宜,并對伸縮縫進行填充,具體選擇氯乙烯閉孔泡沫,對于迎水面進行特殊處理,可利用瀝青進行封閉,以達到良好的止水作用。此外必須有效處理接頭處槽外部分,用黏土進行夯實,可實現依據溫度變化進行適當伸縮。
2.4 合理設計水閘
對于水閘進出口段,選取1.2~2.5m,設置漿砌石扭面,底板使用混凝土構件,強度仍設定為C20,厚度為40cm。同時對閘室內部進行合理設計,在其2.5~3.5m處,配置鋼筋混凝土底板,強度為C20,厚度同進出口段。在閘墩兩側設計時,放置重力式擋土墻,應用漿砌石。此外在節制閘設計時,其規格設定為800mm×800mm,不設置啟閉,閘門使用復合材料。并且對于U100 以下的水閘,不設置排架,閘后側1.2~2.5m處采取漸變段形式,底板厚度以25cm為宜。在閘基持力層設計過程中,標記其用料為粉質黏土,并在其上面覆蓋素填土,厚度控制為0.5m左右,承載力不得低于170kPa,并作有效的防滲處理,推薦使用橡膠止水辦法。
3 結語
水利工程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相關單位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工程項目順利開展,并提高其質量和安全性,其中設計環節尤為重要。在具體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必須結合項目實際情況,遵照具體目標和標準,完善整個設計環節,保證設計方案最優化,切實提高項目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史曉暉,盧釗.水利工程設計對施工過程的有效控制[J].河南科技,2014(23):182-183.
[2]郭玉霞.探究水利工程設計對施工過程的有效控制[J].農業與技術,2016(1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