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蘭
摘 要: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經濟不斷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也在不斷惡化,受環境和溫度的影響,大多數地區的玉米產量嚴重受損,因此,只有采取相應的措施、提高玉米栽培技術,才能有效確保玉米產量達到預期目標。本文主要結合神木市實際的玉米栽培情況,提出了栽培技術方案和防治措施。
關鍵詞:產量;技術措施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432089
神木市,隸屬于陜西省榆林市,位于陜西北部、秦晉蒙3省接壤地帶;位于黃河中游,長城沿線,陜西省北端,縣城位于縣境中心略偏東南的窟野河東岸,神木市界于海拔738.7~1448.7m的沙漠丘陵地帶,受極地大陸冷氣團控制時間長,受海洋熱帶氣團影響時間短,加之深居內陸,地勢較高,下墊面保溫、保水性不好,所以大陸性氣候顯著。其主要特點是寒暑劇烈、氣候干燥、災害頻繁、四季分明。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促,溫差大;冬季少雨雪,夏季雨水集中,年際變率大;多西北風,風沙頻繁,無霜期短,日照豐富,光能強,積溫有效性大。受這些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的影響,神木市的各個村莊玉米的產量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使當地人民的經濟效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經濟條件也得不到應有的提高。以下主要針對神木市的地理環境給出了相應的栽培技術方案。
1 目標產量
平均產量750~1000kg/667m2以上,選擇的品種是榆單9號、大豐30、登海九號、哲單七號等,主要是針對當地的地理環境和對土壤進行的分析;還要對當地的病蟲害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防治,一般外界氣溫達到20℃左右,并且有陰雨天的情況下,玉米最容易出現大小斑病,這些病蟲害主要危害到玉米的葉片,阻礙玉米的正常生長。一旦發現這些情況,要及時進行藥物防治。如果遇到大暴雨或者連續幾天的雨水天氣,如果存在青枯病的發生會導致果穗下垂、苞葉枯死,要及時防治,還要向有關人員請教,進行相應的排水工作。只有及時解決問題才能保證玉米產量的提高,達到目標產量,因此,品種的選擇和遇到問題及時解決很關鍵。
2 技術措施
2.1 精細整地,施足底肥
耕前清除前茬作物根茬和殘膜。施5000kg/667m2的農家有機肥;將玉米專用肥20kg、碳銨50kg、硫酸鉀5kg混合均勻后,在耕地時撒施于地表,深翻入土,耙耱平整;再按20kg/667m2二銨,鋅、硼肥各1kg混合后條施入壟面的正中間。
2.2 適時播種
一般采用先覆膜后播種的方式。覆膜前每667m2壟面用“乙草胺”或“玉農思”100g兌水100kg均勻噴灑在壟面。按1m或1.3m帶型種植。每壟雙行人工覆膜時應將膜拖展,緊貼地面鋪平,四周用土壓嚴蓋實,每隔5~7m壓一道腰土,以防風鼓膜。當土壤5~10cm處溫度穩定至10℃時即可播種,北部以4月下旬為宜,5月5日前播完。株距按不同品種確定,一般每667m2留密度保持在3000~4500株。在單穴密度不足時,可視情況間隔留單雙株。人工打孔播種或機播后用濕土將膜孔蓋嚴壓實。
2.3 田間管理
及時查田護膜:播種后要經常到田間檢查,發現膜有損壞要及時用土封嚴;及時放苗:出苗期要注意及時放苗。放苗時苗孔越小越好,每孔放出2~3株健壯苗,然后用土將苗孔封嚴。放苗時間應在上午或下午,避開風天和中午高溫時間;及時定苗:幼苗3~4葉時進行間苗,每孔留1~2株健壯苗;5~6葉時按密度定苗,去除弱苗、小苗、病苗,每孔留一株健壯苗。發現缺株時,可在相鄰孔中留雙株來補缺;除苗去蘗:定苗后,中耕壟溝,松土保墑,清除雜草,幼苗產生分蘗時及時去除分枝;及時追肥:在施足底肥的情況下,在玉米9葉時每667m2施尿素10kg,14葉展時每667m2施尿素5kg。灌漿期(吐絲10d后)隨水每667m2追施碳銨30kg;適時灌水:根據墑情及時澆好關鍵水(出苗水,抽雄水),保證灌漿期土壤不缺水;防治病蟲害:病蟲害要“預防為主、及早防治”。玉米主要害蟲有地老虎、玉米螟、粘蟲、紅蜘蛛等。粘蟲用聚酯類農藥、紅蜘蛛用愛諾螨清2000~3000倍液噴灑。病害主要有大小斑病、絲黑穗病等,主要通過選擇抗病品種及種子包衣來防治;成熟期管理:如果出現后期生長旺盛、莖葉不衰現象,可采取摘心、剪頂等方法促進成熟,提倡適時晚收。
3 結語
玉米作為我國的傳統農作物,而且是主要的糧食作物,雖然目前已經退出了主食行列,但是我國對玉米的需求量并沒有因此而減少,反而在不斷地增加,玉米的種植面積也在不斷地擴大,玉米種植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任用。
參考文獻
[1]孟慶平.玉米高產栽培技術探討[J].園藝與種苗,2013(01):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