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蘭
摘 要:沙棘對沙土地區的沙土治理工作意義重大,其可以通過對風速廓線改變、垂直風速幅度增加、風沙流結構的改變實現防風治沙的目的。要想實現沙棘的防風治沙首先要做好其栽培管理工作,沙棘在干旱地區或者是在半干旱地區與落葉松、樟子松等混合種植,能夠更好地實現水土保持,所以其被稱為防風治沙的生物武器。本文首先對沙棘的防風治沙作用進行了論述,然后對其栽培管理關鍵技術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沙棘;栽培管理技術;防風治沙
中圖分類號:S727.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432091
沙棘屬于灌木,對環境要求較低,在防風治沙方面是首選植被。其根系發達,屬于水平根型,并且須根較多,例如高度為1.5m的沙棘,其根系能夠達到400多條,根的總長度可以超過70m,并且有超過90%的根系分布在60cm內的土層當中,同時這些根還能夠順著表層迅速地進擴展,其含水量和保水能力都是較強的。
1 沙棘防風治沙作用探究
沙棘植被具有有效地減弱風沙運動、防止地表風蝕、有效促進沙化地區植被恢復的能力。風洞試驗證明,沙棘植被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地面風速的廓線變化造成破壞,并對零風速平面位移高度整體性抬升,進而對高層風速變化產生影響。沙棘的根系還能夠對表層的沙土進行固定,沙棘的枝葉還可以對沙流當中的懸移物進行阻滯,達到使其沉降的目的,進而實現很好地防風治沙。風沙流的結構當中,裸沙地沙粒粒徑、輸沙量都向著垂直分布進行指數遞減,由沙棘覆蓋的土地,其風沙流就會被阻擋。
沙棘的冠幅、高度在防風治沙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因素,其高度直接決定了其減小風沙的高度,也就是說沙棘的高度能夠減少風沙對地表的風蝕程度,而冠幅則會對整體風況產生影響。沙棘還能夠有效地改良土壤,具有恢復自然植被的作用,但沙棘對立地條件要求較高,所以沙棘在栽培之后應該做好管理工作,從而保證其成活率、存活率,才能起到防風治沙的作用。
2 沙棘栽培管理技術分析
2.1 繁殖技術
沙棘繁殖技術包括有插條育苗和播種育苗,后者的成功率更高,所以其更適于在沙化的土地上進行大面積的推廣。要想讓沙棘能夠保持最好的形狀,使其防風治沙的作用發揮到最大,無性繁殖的方式是最好的,并且這種方式還能保證沙棘母本的特性,所以應該加強推廣該技術,通過改進插條技術提高沙棘種植的質量。
2.2 種植配置技術
沙棘種植的密度應該盡量大,行距要在4m左右,株與株之間的距離要控制在1~1.5m之間,這樣既能夠起到防風治沙的作用,還能保證沙棘地整體產量得以提高,而且不會對植株的發育產生影響。另外沙棘屬于雌雄異株的植物,所以雌雄配比種植業是非常重要的,會對產量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花期主風向、氣候條件、地勢走向、雄株比例等都會影響到沙棘,在種植時應該保證雌雄的配比為8:1,并且雄株應該種植在雌株上風口的位置。
2.3 沙棘規范化修剪技術
沙棘是喜光植物,對光照要求特別高,但是隨著沙棘不斷生長,自然形成的外形會逐漸地無法得到很好的光照,所以沙棘在生長到一定時期之后,需要進行修剪,但是并不是說可以隨意修剪,那樣會影響其后期的生長狀態,也就是說在修剪的時候應該依據沙棘的生長條件合理地進行整形修剪,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提高沙棘的生長能力,并保證其產量,在提高其生產效益的同時實現其防風治沙的作用。
2.4 沙棘的灌溉及除草管理
沙棘種植之后,前期需要及時澆水,由于風沙地較為干燥,苗木經常會出現缺水的現象,為了提高成活率應該對其及時進行灌水,確保種植之后穴內的水分可以達到最大的飽和度。如果澆水之后發現出現苗木倒伏現象應及時扶正并將土壤夯實。之后視苗木具體的生長情況確定澆水的次數,在沙棘的萌芽、生長前期、后期及入冬之前都需要進行灌水;沙棘在生長前期需要的氮肥是比較大的,所以應該在前期多施此類肥料;沙棘生長后期需要多施鉀肥、磷肥。一旦發現雜草對沙棘苗木的生長產生影響,應該及時除草,避免雜草和苗木之間進行水肥的爭搶,除草的時候還應該注意不要傷到苗木的根系。
2.5 減少沙棘苗木倒伏現象的管理技術
在行距的空地上種植禾本科的植物,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并且還能夠起到降溫以及保墑的作用;澆水的時候盡量采用滴灌的方法,既達到節水的目的還能夠有效減少水土流失;還可以將沙棘、沙棗混合種植,讓這些植物協調共生、互助共存,增強植株對不良環境的適應能力,保證其健康穩定地生長。
參考文獻
[1]李孫玲,李甜江,李根前,等.毛烏素沙地中國沙棘存活及生對灌水和密度的響應[J].西北林業學報,2011,26(3):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