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秋洋芋稻草覆蓋栽培技術是免耕、抗旱、節水、增效的一項重要技術,是利用秋季光溫資源優勢,在早中稻收獲后的茬口田,覆蓋稻草栽培秋洋芋。它改“種薯”為“擺薯”,改“挖薯”為“揀薯”,省工、省力、省時。同時,還具有保溫保濕防漬除草、防寒抗旱、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地力,節本、節水、增產、增效的作用。每667m2減少勞動力5~7個人工,每667m2產750~1200kg左右,高產的可達1500kg以上。
關鍵詞:綦江區;秋洋芋稻草;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432122
1 開好三溝,規范整田
收獲水稻時,需注意齊泥收割,收獲完成后,進行開溝作業,包括背溝、邊溝、中溝共3溝,3溝的寬度、深度一般可以保持在0.3~0.4m之間,如果秋洋芋播種于大田,可以根據大田的情況確定是否開挖主溝;如果大田形狀較為規則、面積較大,可以選擇開設1條以上主溝;如果大田形狀不規則或者面積小,可以選取開設1條主溝。要求3溝、主溝開溝所起泥土經碎細后均勻鋪蓋廂面,廂面高低一致。
2 選用良種,浸種催芽
選用早熟品種費烏瑞它、希森3號、鄂薯5號等優質脫毒種薯。30g左右的小種薯,以整薯播種為好;大薯可切塊,要先縱切,每塊重25g以上,確保每個切塊有1~2個健壯芽,并用90%多菌靈防病菌感染,并促其傷口愈合;浸種催芽:播種前5~7d用0.5~1.0mg/L的赤霉素(九二0)水溶液浸種5~10min(如果是小整薯赤霉素濃度可用10~15mg/L),在浸后的種薯上加蓋1層3cm厚河沙,河沙上繼續擺薯,如此2~3層,最上面一層河沙厚度仍為3cm。注意保持沙床濕潤,經7~10d種薯即可發芽,然后取出煉芽1~2d,即可播種。
3 及時播種,施足底肥
一般情況下,水稻收獲的當天就可以進行播種,也可以選取次日在稻草沒有完全脫水時進行播種。正常情況下,要求播種期的平均氣溫保持在25℃以下,可以在播種前了解氣象情況。如果稻田處于半山位置,8月底—9月初氣溫通常在22~24℃左右,可進行播種作業;山腳地區的稻田播種時間稍晚,可延遲至9月,其溫度條件基本在9月上半旬達到播種要求。平坦地區可以略晚于山腳地區,平均溫度一般在9月中旬左右達到22~24℃的水平。進行播種時,確保每廂寬2m左右,種6行,行距在0.32~0.35m之間,窩距一般取0.2m,每667m2秋洋芋田可種植0.9~1萬窩。播種的過程中,應盡量保證芽眼向上,確保出苗后可以獲取較好的生長環境。
施底肥是保證秋洋芋獲取早期營養和綜合肥力的關鍵環節,一般每667m2秋洋芋田施25~30kg 45%復合肥,復合肥中氮、磷、鉀的比例為15:15:15,復合肥不宜施在距離秋洋芋窩太近的位置,應保持在每行中心附近,形成4~5cm寬的肥料帶。有機肥的使用要求每667m2達到1000~1500kg,并應用25~30kg過磷酸鈣和100~150kg草木灰,施有機肥時,盡量在每行的中心位置形成肥料帶。
4 覆蓋稻草,開好廂溝
播種施肥完畢后,撒施3%辛硫磷顆粒劑3kg/667m2,用15cm厚的稻草(即用1334~2001m2稻田的稻草覆蓋667m2馬鈴薯),按稻草與廂垂直、草尖對草尖的方法均勻覆蓋整個廂面,預留的廂溝不蓋稻草。開好寬0.2m、深0.2m的廂溝,將起出的泥土蓋壓在廂面四周,防止稻草被風刮起。
5 保苗成活,防病治蟲
在幼苗出土時每667m2施氮肥5~8kg提苗,促進苗全、苗壯、快發。如果地勢低洼、氣候溫暖,且排水狀況較差,害蟲的數目往往更多。在該類秋洋芋田中,需做好排水工作,及時清理田中的積水并做好清溝排水工作。以2~3d為間隔,了解田中害蟲出現的情況,如果存在害蟲破壞幼苗的行為,需要盡早處理。在現蕾至盛花期噴磷酸二氫鉀,并應用70%吡蟲啉防治蚜蟲、50%甲霜·錳鋅與50%烯酰嗎啉等農藥交替使用防治晚疫病。
6 適時收獲,高產增效
秋洋芋的收獲可以采用分期收取的方式。進入成熟期后,要對秋洋芋田地的情況進行觀察,了解秋洋芋的生長情況,將已經長大的秋洋芋進行采收,尚未長大的秋洋芋覆蓋上稻草繼續生長,每次采收間隔可以保持在3~5d左右。不同地形條件下秋洋芋的收獲時間也存在差異,一般處于半山位置的秋洋芋收獲時間較早,處于山腳位置的秋洋芋收獲時間約晚5~7d,處于平坦地區的秋洋芋收獲時間較山腳位置再晚5~7d左右;進入收獲季節后可以根據秋洋芋田的位置合理安排采收時間,這樣既能及時上市,又能保障較高的產量,提高總體的經濟效益。
7 注意事項
秋洋芋稻草覆蓋栽培技術需要注意4個主要問題,即稻田早排水,降低濕度;優選種薯,搞好催芽;及時播種,合理密植;防治病蟲,適時采收。在實際工作中,要求人員充分了解上述內容并做好整體規劃工作,從而保證產量、提升經濟效益。
作者簡介:何應福(1965-),男,重慶市北碚區人,任職于重慶市綦江區農業技術推廣站,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