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德玟 馮海強
摘 要:水果、蔬菜、茶葉都是浙江農業十大主導產業之一,也是浙江省的特色優勢產業。近年來,深入學習貫徹中央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緊緊圍繞“高效生態、特色精品”的發展目標,通過強化政策引領、科技支撐、技術推廣、綠色防控、品牌培育等措施,加快培育“生態茶園、放心菜園、精品果園”,不斷豐富“菜籃子”綠色產品供應,在推進果菜茶產業綠色發展和提質增效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關鍵詞:高效生態;綠色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432129
1 主要成效和經驗
1.1 加強政策引領,強化綠色發展理念
全面踐行“八八戰略”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認真學習貫徹韓長賦部長農業綠色發展的講話精神,準確把握更加注重資源節約、更加注重環境友好、更加注重生態保育、更加注重產品質量的綠色發展深刻內涵。按照建設綠色農業強省總要求,出臺實施《浙江省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浙江省綠色農業行動計劃(2017-2020)》,形成產業生態布局、生產清潔可控、廢物循環利用、產品優質高效、田園整潔優美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綠色農業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成為標桿省份。以農業部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為抓手,每年配套5000萬元左右省級現代農業發展資金,重點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和先進生產技術推廣應用,累計創建農業部標準果園15個、標準菜(食用菌)園97個、標準茶園25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示范果菜(菌)茶園115個、面積2.19萬hm2,精品果菜(菌)茶園300個、1.89萬hm2,果菜茶產業發展基礎進一步得到夯實。
1.2 狠抓標準宣貫,夯實綠色發展基礎
組建省級果菜茶產業科技創新團隊、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技術平臺,制訂柑橘、梨、楊梅、葡萄、茶葉、大棚草莓、雙季茭白等《全程標準化生產技術模式圖》,編寫《全程標準化操作手冊》,加強果菜茶良繁體系建設,全面推進果菜茶全程標準化生產,提高良種覆蓋率、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生產技術水平。實施農業部專項,組織臺州黃巖等4縣(市、區)開展“2017年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組織衢州市實施“2017年老果園改造技術示范項目”,促進特色優勢產業品質優化、效益提升。推廣水果新品種,良種率達95%以上;茶葉無性系良種面積達14.16萬hm2、無性系茶葉良種率達71.9%;建成蔬菜集約化育苗場149家,年育苗能力1000萬株以上13家。示范推廣果樹避雨栽培,楊梅實施避雨栽培后落果率降低20%以上、商品果率提高30%,市場價格提高60%以上;蔬菜高效節水微灌技術應用面積3.33萬hm2以上,榨菜機播、機收,西蘭花機械起壟、移栽及青菜生產全程機械化等取得良好進展;推進茶葉生產全程機械化,機剪面積13.97萬hm2、機采面積3.83萬hm2,機制名優茶8.1萬t,評出省級標準化名茶廠109家、投產名優茶生產線194條。組織實施百萬畝農業園區智能化標準型微灌工程建設,全面提升農業園區和“菜籃子”產品生產基地的灌溉管理現代化水平。在浦江等5縣先行試點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指導試點灌區開展種植業結構調整,2017年再選擇10縣(市、區)增加試點。
1.3 加強質量管控,保障產品質量安全
加快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省創建,出臺實施《浙江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規定》。堅持“產”“管”并舉,強化源頭治理,加大肥藥抽檢力度,實施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主體失信“黑名單”管理,持續開展龍井茶感官質量專項監測。組織實施草莓、楊梅、葡萄、茭白、杭白菊等特色農產品全產業鏈質量安全風險管控,研究制定《質量安全風險管控手冊》。強化果菜茶“三品”認證,有效期內無公害果、菜、茶園面積為13.96萬hm2、13.52萬hm2、11.31萬hm2,分別占全省果菜茶總面積的42.3%、53.5%和57.8%。以G20杭州峰會為契機,按照“四個最嚴”的要求,進一步強化質量安全屬地管理責任,落實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者的主體責任,實行規模農產品生產者信息庫動態管理,引導生產經營者加強質量管理,強化特色農產品合格標識管理,落實質量追溯,示范基地產品全面推行“一證(合格證)一碼(追溯碼)”模式,全省果菜茶產品抽檢合格率均保持在98%以上。
1.4 實施品牌戰略,增強綠色發展后勁
按照“打造一個品牌、帶活一個產業、富裕一方農民”的思路,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積極培育知名品牌,相繼開展浙江知名農業品牌百強榜推薦,“十佳楊梅”、“十佳葡萄”、“十佳柑橘”推選,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體系逐步形成。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開創有國際影響力的茶品牌打造平臺,西湖龍井被評為中國十大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安吉白茶被評為中國茶葉區域優秀品牌;臨海蜜橘、仙居楊梅、余姚榨菜、臨海西蘭花、慶元香菇等傳統特色品牌馳名省內外。加強龍井茶證明商標管理、加大宣傳力度,全省龍井茶證明商標使用企業達338家,龍井茶專賣店達789家,促進龍井茶商標覆蓋面擴大和效益提升。同時,通過連續舉辦“浙江綠茶博覽會”、“浙江精品果蔬展銷會”、“浙江六月楊梅紅”等展銷推介活動,創立名牌,有效拓展國內外市場。2016年,出口水果及其加工品超3億美元,出口加工蔬菜39.4億元,出口綠茶14.2萬t、出口額4.4億美元。
1.5 強化三產融合,推進全產業鏈綠色發展
切實發揮農業多種功能,加快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相關產業深度互融,著力推進果菜茶特色小鎮建設,拓展果菜茶采摘游、休閑養生等功能,涌現出一批瓜果蔬菜采摘游精品線路和茶休閑養生熱點,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2016年全省擁有水果加工企業368家,加工水果49.9萬t,產值33.7億元;培育茶精深加工企業52家,精深加工茶葉消耗量已達11.7萬t,實現產值19.8億元,全省涉茶第三產業產值為52.4億元。積極推進電商換市,實現線上線下互動,促進產銷對接。在中國農業國際合作促進會組織的全國30個最美茶園評選中,浙江省就有4個精品茶園名列榜上。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浙江省果菜茶綠色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全省主要食用農產品“三品”比率只有50%左右,仍然偏小,“三品”中無公害農產品占69%,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分別僅占20%和11%;化肥農藥“二減”行動推進慢,過度用肥用藥現象依然存在,農藥產品中添加隱性成分成為安全隱患;農業品牌多、小、弱的局面尚未徹底改變。
3 工作展望
全面踐行“八八戰略”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按照建設綠色農業強省總要求,堅定重農強農思想,堅持高效生態戰略,堅守綠色生態導向,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兩區”建設為主平臺,強化政策引導、狠抓工作落實,進一步實現農業綠色化、可持續發展。
3.1 進一步夯實發展基礎
積極實施《浙江省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做好結構優化和品種改良。因地制宜、分類推進“三低”果園和老舊茶園改造,強化基礎建設。以農業部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為契機,擴大試點范圍,大力推廣綠色生產技術。加快推進“機器換人”和標準化生產技術,促進產業的可持續綠色發展。
3.2 進一步加強質量管控
健全省市縣鄉4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追溯、監管“三平臺”,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控,加快 “三品一標”農產品發展,強化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預警,加大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執法檢查力度,推進規模農產品生產主體全面實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管理,堅守農產品質量安全底線。
3.3 進一步加強主體培育
扶優培強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引導加快園地流轉,創新利益聯結機制,擴大生產規模,做大做強區域特色優勢產業。支持通過強強聯合、兼并收購、聯合重組及合資合作等方式,培育一批現代化產業的龍頭企業。
3.4 進一步構建技術支撐
充分發揮“三農六方”(省農業廳、省農科院、浙江大學、中國水稻所、中國茶科所、浙江農林大學)和產業技術團隊作用,加快減量化、清潔化、資源化生產技術的集成和攻關。傳承創新傳統自然生態的耕作制度模式,加快推廣綠色生產、肥藥減量增效、廢棄物利用和集約化、智能化生產技術,并成為生產習慣。加快布局建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體系,實現監測評價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常態化。
3.5 進一步強化品牌建設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原則,加快培育果菜茶區域優勢品牌,做大做強一批公共品牌。充分借助和發揮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世界互聯網大會等平臺作用,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和產銷對接,積極打造浙江“生態茶業”、“精品果業”和“放心菜業”,進一步提升浙江省果菜茶產品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3.6 進一步推動融合發展
積極發展精深加工,拓展延伸產業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開展果菜茶特色強鎮建設,著力推進果菜茶與營養、保健、養生、文化等產業的深度融合,構建主體功能互補、利益聯結緊密、產業鏈條貫通的現代綠色果菜茶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