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將計算機等智能工具應用到農業生產中,推動農業信息化的建設,促進農村生產力的發展。而農業信息化的建設是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的前提,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提升。本文通過對農業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闡述,分析了農業信息化建設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影響。
關鍵詞:農業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建設;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432139
隨著技術的發展,農業信息化建設已成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農業信息化的建設為農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進了農業逐步向現代化邁進。因此,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使農民享受到信息化發展帶來的福利,同時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是一項重要的發展舉措。
1 農業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
1.1 農業信息化的發展
農業信息化的概念最早在1997年的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提出。信息化定義是指利用計算機等智能工具為新型生產力,造福于我國的各個領域,如工業、農業、服務業等。農業信息化,顧名思義就是將計算機等智能工具與農業生產相結合,促進農業生產的信息化發展。這些智能工具主要以信息化產品為代表,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為農業生產提供了一種新型生產力,其所具有的信息監測、信息采集、信息傳輸、智能控制等,加速了農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由小規模、分散型的生產模式向著集約化、大規模、高技術的生產模式發展,從而實現了對農業的宏觀調控。將信息化滲透于農業生產、副產品加工、銷售、市場等各個環節,實現了農業生產全程的網絡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農業水平,全面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1.2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農業現代化是指農業生產與當下最新技術的融合,使之脫離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例如,以現代玻璃溫室種植反季蔬菜等。農業的現代化,意味著農業生產無論是生產工具還是管理模式都要不斷進步,將當今最先進的技術,如一些現代化玻璃溫室、控溫設施等應用于農業中,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管理。眾所周知,農業現代化并不是恒定不變的,它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因為農業現代化融合了一個時代的元素、生產工具以及先進的生產力,它是以時代的發展為依托。我國的農業現代化水平還比較低,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技術設備的使用以及集約化生產的創新上。農業生產的概念覆蓋范圍廣,它不但包括農作物種植,還包括農副產品加工、畜牧業、漁業等,農業服務業等。因此,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大力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是一項重要的發展課題。
2 農業信息化的覆蓋范圍
農業信息化的核心是計算機等高端設備,但是農業信息化的覆蓋范圍以及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它包括信息數字化在農業各個領域的應用,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各個結構要素,具體到農業生產中就是作物種植、畜牧養殖、微生物產品生產等行業。信息數字化的應用不僅僅局限于農業生產中,還在農產品的加工、銷售、市場流通中起到關鍵作用。以畜牧養殖的肉類食品為例,信息化的覆蓋能夠全程監測其從市場到工廠加工、流入家庭的全過程,如果出現質量問題,便能夠第一時間追蹤到根源。現在很多農業高校、科研機構同樣用到信息化技術,最典型的就是現代化玻璃溫室的智能操控系統以及質量監測系統。促進農業生產的信息化發展,要認清農業信息化與農業電氣化、農業自動化、農村信息化等的關系,抓住當前階段的建設重點,這是十分重要的。農業的信息化發展,為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是當前階段農業現代化的內容和建設重點。
3 以農業信息化建設全面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農業信息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涵蓋農業生產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包括農業生產、農產品經營管理等。農業的信息化建設,能夠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其影響主要體現在:傳統的農業結構特點時規模小、分散度高、生產成本高,農民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卻很難獲得經濟利益。而信息化的應用,使傳統農業向著集約化、高效化發展,農業生產規模增大,管理更加高效,農業產品的種類也更加豐富,這樣就降低了農業生產的成本,粗放式的農業生產逐漸被精細化的管理取代,農民獲利更高。信息化逐漸覆蓋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使農業生產結構向著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發展。
4 結語
農業信息化已經成為一種農業生產的手段,不僅能促進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發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還能促進農村規劃建設。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信息化網絡覆蓋的領域更加廣泛,將電氣、數字、智能等應用于農業生產中,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楊慧.農業信息化在現代化農業中的應用現狀分析[J].三農論壇,2015(8).
作者簡介:付欣(1982-),男,滿族,遼寧省遼陽市文圣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研究方向:農業機械自動化、農業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