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 王巖峰
摘 要:為了提高營林生產的效率和價值,實現林業生態的提升和經濟效益的增長,需要對營林生產進行專門的造林規劃。本文將從現階段營林生產的理念入手,對營林生產中造林規劃方法和造林技術進行論述,通過先進、優秀的造林技術,促進傳統營林生產發生轉變,使其更加適應現時代的生態林業建設。
關鍵詞:營林生產;造林規劃;造林技術;生態林業
中圖分類號:S7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432144
營林生產雖然是城市森林的一種開發利用方式,但是始終都應以生態保護和環境發展可持續為出發點,從生態林業建設角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之間的平衡。對于城市發展來說,營林生產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在于資金投入不足、認識不夠、技術落后,無法兼顧發展和保護2個方面。為了實現二者平衡,需要引入科學合理的技術進行營林規劃和造林生產。
1 營林生產中造林規劃設計
1.1 開展營林整地
對于地塊的選擇和地塊的整理,是營林生產造林工作中首先需要進行規劃的內容。對于陳舊的地塊,為了保證土地中影響樹苗生長的雜物得以去除,并盡可能多地保證土地肥力,一般在進行樹種播種之前,會通過焚燒法或者化學法對地塊進行預期清理。2種方法中,火燒法最為常見、便捷。在進行火燒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應當注意安全,嚴格遵守用火規范,避免火勢擴大引發火災。在完成了火燒之后,需要使用推土機、粉碎機等機械對焚燒后的雜物進行清理,保證地塊干凈整潔。在完成地塊清理后,需要開展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通過翻墾的方法疏松土壤,使土壤成為帶狀或塊狀的形態,方便后續樹種的播種。
1.2 合理選用播種方式
在播種開始之前,要對樹種進行制種。制種的流程分為消毒、攪拌、浸泡、催芽4個部分。為了保證樹種的發芽效率,提升樹木成長期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工作人員需要注重深層次休眠樹種的催芽作業。在催芽過程中,針對不同的樹種選用不同的催芽方法,并嚴格控制催芽溫度,避免溫度過低造成催芽失敗。完成催芽后再進行樹種的播種[1]。播種的方法可以選擇人工播種,通過撒播覆土的方式來完成樹種播施,避免粗放式的播種方式,防止樹種由于未覆土而被風吹走。
1.3 創新管理
在管理方面,造林規劃設計需要將造林工程分為建造和生產2個部分進行分別管理,實現管理的創新,使生產投入得以降低。
2 營林生產中造林技術分析
2.1 分植造林法
在面積較小的地塊當中,分植造林法具有突出的優勢。具體的實施方法為:在造林區域當中選擇適合種植的地塊,并進行50m2左右的地穴挖掘,在挖掘過程中,施工人員應當對穴底進行控制,保證穴底地面平整,隨后進行幼苗的栽植。在栽植時,樹苗苗木根部和稍部需要伸展,保證端正,并嚴格控制苗木的栽植深度,確保苗根的吸水能力。這種造林方法對于地塊和人工要求較高,雖然具有良好的成活率,但是施工周期長,不利于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高。
2.2 植苗造林法
在局部整地結束后,將事先準備好的樹苗移植入土穴當中,在移植過程中,施工人員需要對土穴規模進行判斷,判定其是否能夠滿足樹苗根須所占據的空間。為了保證樹苗的順利生長,施工人員還需要對樹苗可能存在的下沉問題進行分析,控制泥土和掩埋深度。在常規的環境條件之下,樹苗如果被移栽到潮濕的環境中,施工人員就必須采取淺栽的方式進行作業;而在相對干燥的環境,為了保證樹苗的水分獲取,施工人員則需要進行深栽作業[2]。對于施工進度和樹苗存活率來說,對于自然環境的準確判斷是造林的關鍵。
2.3 播種造林法
播種造林法即前文進行規劃設計時所使用的方法,通過樹種的人工播種方式完成造林。相較于前2種樹苗移植的方式,樹種播種的方式對于施工人員栽植的技術要求相對較低,樹種的成活率受到制種階段的影響較為明顯,因此播種造林法應當將技術集中在制種階段,通過良好的攪拌和浸泡,保證樹種具有一定的藥力,通過催芽提升其發芽能力,從而使其具有高成活率。在現階段的造林技術當中,播種造林法的應用較為廣泛。
3 結語
營林生產作為林業生態的重要生產方式之一,肩負著地區經濟和生態環境平衡的雙重任務。在開展營林生產之前,生產者應當結合現階段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對造林規劃進行設計,選擇符合地區特征和地區發展需要的造林計劃。施工人員應該對地塊環境進行分析和研究,選擇適宜的造林技術進行造林作業。
參考文獻
[1]甘麗,史明昌,黎昭詠.造林規劃設計系統研究與設計[J]. 安徽農業科學,2010(21):11634-11636.
[2]李志艷.淺析造林規劃設計[J].才智,2011(25):342-343.
作者簡介:李玉梅(1971-),女,四平市石嶺林場工程師;王巖峰,伊通滿族自治縣營林調查設計隊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