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敏
摘 要:樟子松屬于一種適應性極強的植被,可以在園林綠化、黃山造林中得到很好的應用。從生物學和生態學角度來講。樟子松的耐寒性極強,能夠適應內蒙古林西地區的環境,并且屬于旱生植物,對土壤水分的要求也不高,非常適于在林西地區進行種植。但是由于林西地區立地條件先天不足,樟子松裸根苗木的成活率始終不理想,基于此,本文通過對樟子松育苗技術以及造林技術進行探究,試圖找到最有效的方法,提高樟子松在林西地區植樹造林中的成活率,并實現大面積的有效推廣。
關鍵詞:林西地區;樟子松;育苗技術;造林
中圖分類號:S7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432174
即使在貧瘠的土地上,樟子松也能生長得較好,其還具有抗風沙、高耐寒、喜光、生長迅速等特性,所以將其用于林西地區的植樹造林當中是可行的。本研究主要是對其育苗、造林技術展開討論,從而找出最適于提高林西地區樟子松成活率的育苗和造林技術方案。
1 樟子松育苗技術
1.1 樟子松種子采集
采種樟子松球果在9月中旬成熟時,即可采集。
1.2 播種前種子培育處理
在正式播種之前需要對種子做好培育處理,從而保證育種之后樟子松樹木的質量和成活率,種子處理的技術包括沙藏法和雪藏法。沙藏法指的是把種子放到溫水當中浸泡1d的時間,然后利用0.5%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浸泡,之后和細濕沙進行混合,放在背陰處發芽;雪藏法指的是將雪和種子混合,然后在正式播種之前的一個星期將種子取出,放在陽光能照射到的地方,等種子發芽之后再進行播種。這2種種子培育前的處理技術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育苗的質量和成活率,可大面積推廣。
1.3 播種
播種時間應該選擇秋季或者是春季最佳,解凍之后要及時進行播種,同時播種的時候還應該保證種子播種量,以條播為主,在播種之前應該提前灌足底水,在開溝之后將種子均勻播種到溝內。
1.4 育苗期的有效管理
育苗期管理主要包括灌溉、中耕、追肥、防治病害、苗木越冬及防霜凍,播種初期要灌足底水,播種之后不澆水,但是可以采用遮陽網進行遮蓋,從而確保種子生長適宜的溫度及濕度,林西地區的水土保持性能較差,沙地較多,故在播種之后還需要及時壓實,有效地防止水分過分流失,長出幼苗之后不易澆水過多。樟子松苗木生性喜歡密布在一起生長,所以不宜過早間苗,若是在春季種植則應該在7月份間苗。為了防止溫度達到36℃之后苗木大量死亡,還應該及時噴灑硫酸亞鐵溶液,同時注意鳥害。到了10月份則應停止澆灌以及施肥。到了冬季,為了使苗木可以更好地過冬,應該在越冬之前對苗木進行覆土處理。
2 林西地區樟子松造林技術
2.1 選地、整地
林西地區樟子松的造林地選擇山地的石質沙土、粗骨土、沙地、陽坡中上部及其他土壤瘠薄的地段,尤其在排水良好、濕潤肥沃的土壤中生長最好。
整地最為重要的是對幼苗的立地條件進行改善,故在整地的時候應該側重在山地、土層淺薄的地方進行,這些地方是最容易被雨水沖刷的,也非常容易進行塊狀的整地。整地方式可以分為魚鱗坑整地以及穴狀整地。魚鱗坑整地更適于在林西地區這樣的干旱土地上進行,魚鱗坑外高內低,呈現半圓形,坑面向內進行傾斜或者是水平,坑的外緣存在土埂。其坑的口徑應該超過40cm×50cm×60cm。
2.2 栽植方式、造林季節
林西地區樟子松栽植方式宜采用穴狀栽植或者是窄縫栽植,這2種栽植方式都可以達到濕土不離坑、保墑的目的。在栽植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減少挖土、嚴格地控制住回填土工序,栽植的效率也較高。在栽植的時候還應該控制好樟子松的種植密度,一般應該保障行距控制在1.5m×1.5m,密度控制在4500株/hm2。為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還應該提倡混合造林,除了種植樟子松之外,還應該種植一些闊葉林木等。
對于樟子松來說,其最佳的造林季節應是春季,具體在何時進行在中還應該依據土壤的情況確定。春季造林苗木最好是選用二年生的,應該一邊起苗一邊栽植,從而提高苗木成活率。
2.3 幼林撫育技術
幼苗的撫育應該注意以下方面:在栽植10d左右的時候應該進行穴面的平整和土埂的加固,并進行松土及除草,之后每年要除草3次左右,一直到苗木生長到能夠壓住雜草的生長;還需要對苗木做好病蟲害的預防和防治,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或者是化學防治。
3 結語
林西地區較為干旱,四季溫差大,所以樟子松適于在當地進行大面積種植,但是當前來看其種植成活率并不高,所以本文的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在育苗當中為了提高育苗成活率,應該從種子的采集到育苗期的有效管理各個環節進行綜合考慮,還需要通過一定的措施提高造林技術。
參考文獻
[1]李志武.遼寧西部油松容器苗培育及雨季造林技術[J].防護林科技,2014(1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