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洪敏



摘要:本文以勃拉姆斯《第二交響曲》為分析對象,聚焦于作品的音高材料組織,對四個樂章進行細部分析及作品整體的歸納總結,以期為《第二交響曲》研究作一補充,為有意研究勃拉姆斯交響曲的學者提供借鑒。
關鍵詞:勃拉姆斯 《第二交響曲》 音高組織材料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7-0006-02
一、第一樂章
主部主題共23小節,從材料組織看屬于平行樂段,主要旋律聲部由管樂演奏,弦樂組與主要旋律聲部構成對位,情緒莊重、肅穆。其中,三個貫穿全曲的材料(見譜例1)分別為a三音組的助音,b三度及三度以上的跳進,以及c三音組的級進進行。材料a、b的第一次呈示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完成,之后交由圓號聲部演奏材料a、b,隨后出現的c材料則由木管樂器演奏,而變化重復的第二樂句的材料組織與第一句一致,并且音色配置也完全一樣。因此,從陳述方式和音色組織邏輯看,主部主題是一個重復性質的二分性結構。
之后的連接部出現了一個分別由第一小提琴、長笛及雙簧管演奏的密接和應的樂句,情緒溫暖、飽滿,其材料來自主部主題,并且材料安排次序與主部主題一致,由此看出作曲家材料組織邏輯的縝密。
在連接部的后半部分,插入了一個雙簧管、大管演奏的活潑跳躍的、點狀的織體形態,其中,雙簧管聲部的材料顯然來自a、b。這個織體的出現,有效的間離了主部主題凝重、肅穆的樂思,另一方面也為樂曲之后的發展埋下了伏筆。類似的情況也可在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主部主題之后的連接部找到。
連接部之后是由大提琴演奏的副部主題,調性為#f小調。它一改主部主題莊重、肅穆的情緒,而展現出一種青年般的活力,對生命的贊美或是對真理的渴求。其材料顯然來自主部主題,結構類似于Bar結構,呈現出一種三分性的結構特征。
結束部分依然貫穿了主部主題的三個材料,不同的是作曲家把a、b、c三個材料相對獨立的、集中的使用,而不是像之前把三個材料混合在一個主題或音型里使用。之后的展開部大量使用了這種手法,因此,可以說結束部分先現了展開部材料組織的邏輯。最后,呈示部以副部主題的片段結束。
展開部一開始在F大調回顧了主部主題的片段,之后就是a、b、c三個材料的獨立的、集中的使用。但在展開部的后半部分(262-301小節)出現了呈示部連接部分的一個樂句,它與三個主部主題材料交替出現,形成了古典主義時期常見的五部回旋曲式結構。
再現部一開始主部主題由呈示部的圓號演奏變為雙簧管演奏,因此,在性格上變得溫暖,情緒更加舒緩,隨后的連接部分以及副部主題在材料組織、音色配置上沒有太大變化。但在此之后,作曲家為再現部加入了一個長大的尾聲,其原因在于這個樂章展開部的規模很小,呈示部與再現部的間隔時間較短,因此,為避免音樂過于單調、缺乏變化,以加入尾聲的辦法來抵消這種可能性。此外,尾聲的前、后部分的材料主要為b,而中間材料主要為a,因此形成了一個小型的bab的帶再現的三分性結構。
縱觀這個樂章,其主題貫穿主要表現在:1.以主部主題a、b、c三個材料為核心,構成整個樂章材料組織的基礎;2.核心材料的組織手法有兩種,即一種把a、b、c三個材料糅合在一個主題或音型里,另一種是把三個材料溶解、獨立的、集中的使用(如展開部和再現部的尾聲),因此在宏觀上由兩種相異的材料組織手法而形成的二分性結構;3.如前所述,展開部后半部分以及再現部的尾聲在材料組織手法上還構成了微觀上的回旋性和三分性結構。
二、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為三部曲式,其中,呈示部第一主題為B大調(見譜例2),旋律聲部由大提琴演奏,情緒肅穆、略帶傷感。材料使用了b、c,并且從材料分布上,第一主題前、后部分是b、c材料混合使用,而中間基本只使用了c材料。因此,從材料組織邏輯看,第一主題是一個帶再現的三分性結構。
呈示部的第二主題為模仿式復調寫法,主題分別在圓號、雙簧管及長笛聲部奏出,調性體現出主屬關系的對置,依次為E大調→B大調→E大調。材料組織上除了使用b、c材料以外,還隱伏著材料a。之后的展開部音樂性格多變,但材料主要使用了a、c,由小提琴聲部演奏,從中可以看出展開部的材料主要以a、c為主。再現部中,中間部分做了較大規模的展開,加入了展開部的一些片段,而再現部分則做了縮減,整體呈現出三分性結構。
三、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為三部曲式。其中,呈示部第一主題建立在G大調上,先由雙簧管聲部演奏(見譜例3)。
通過譜例3可以看出,第一主題也是由材料a、b、c構成。其中,前半部分主要使用了材料b,音樂性格活潑、跳躍,而后半部分則主要使用了材料a,音樂情緒相對舒緩,富于歌唱性。因此,從材料組織邏輯看,這個主題為二分性結構。第二主題為第一主題的變奏,由材料a、b、c構成。
之后,第三主題轉入C大調,由木管組、弦樂器組和圓號聲部演奏。這個主題為平行樂段,音樂情緒激昂、熱烈,富于吉普賽音樂性格,使用了材料a、b。隨后,是第二主題、第一主題的再現。因此,整個呈示部呈現aabaa的拱形結構。
展開部主要建立在C大調上,是在呈示部第三主題材料基礎上的展衍,主要使用了材料a、c。但在材料組織手法上為先前第一樂章的把材料相對獨立的、集中的使用,而不是把三個材料混合在一個主題或音型里,這使展開部與呈示部及之后的再現部在材料組織上顯現出對立、統一的關系。
最后,再現部較之呈示部做了大規模縮減,只再現了第一主題,并且進行了變奏。第一主題分別由雙簧管、長笛及第一小提琴聲部演奏,其中,前后部分主要由材料b構成,中間部分則主要為材料c,因此,再現的第一主題由呈示部的二分性結構演變為三分性結構。并且,由于前4小節和后3小節為雙簧管聲部演奏,形成了音色再現,因此也呈現出三分性的結構。
四、第四樂章
第四樂章為奏鳴曲式,其中,主部主題為D大調,由弦樂器組首先奏出(見譜例4)。
可以看出,主部主題使用了a、b、c三個材料,但前后部分主要使用了材料b,中間部分主要為材料c。因此,呈現出帶再現的三分性結構。
之后的連接部大量使用了八分音符連續進行的音型,情緒激昂、熱烈。作曲家有機地把材料a、b、c組合在一起,生成各種八分音符連續進行的音型。
副部主題為A大調,由第一小提琴聲部演奏,運用的切分節奏使旋律富于彈性、動力。副部主題前半部分使用了a、b、c三個材料,而后半部分只使用了材料b,因此,呈現為二分性的結構。而篇幅較為長大的結束部分,使用了呈示部連接部分、主部主題的音樂片段。因此,材料組織邏輯也與第一樂章主部主題相統一。
之后,展開部一開始為主部主題的變奏,調性為#f小調,隨后出現了連續的三連音音型。最后,再現部在再現了主部主題(局部再現)和副部主題之后,加入了一個輝煌的尾聲。其中,前后部分主要為副部主題的變奏、衍展,而中部主要為呈示部連接部分的材料。因此,呈現為三分性的結構。
由此,通過對各個樂章主要曲式結構的細部分析,可以看出,整部作品是在第一樂章主部主題a、b、c三個材料的基礎上,運用衍展、變奏的手法使主題得到了整體貫穿。
參考文獻:
[1]楊儒懷.音樂的分析與創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張璟.勃拉姆斯交響曲中的“主題貫串”及第一交響曲兩個前奏的“資源庫意義”[J].黃鐘,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