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遠
1880年8月,創刊4年的中國近代最早的科學雜志《格致匯編》第7卷上,刊登了一篇題為《考證律呂說》的文章。文章不長,研究的也是非常冷門的中國古代律學。然而正是這樣一篇看似不起眼的論文,在近代中國科技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它代表了一個半世紀前中國人學習先進科技所達到的高峰。
中國古代一向采用弦音和管音相合的方式確定音律,“以弦定律,以管定音”。然而,現代物理學實驗表明,弦振動和管振動的方式不同,弦律和管律是有區別的。
一直到1880年,一位年過花甲的中國學者在對律管進行了數十年研究后,用現代科學實驗的方式,否定了延續千年的“管弦結合論”,寫成了這篇《考證律呂說》。這篇文章不僅改進了中國古代律學,而且對西方傳統聲學定律“空氣柱的振動模式”(即伯努利定律),提出疑問和矯正。
在英國好友、傳教士傅蘭雅的幫助下,這位學者將自己的論文翻譯為英文,并寄給歐洲最負盛名的科學雜志《自然》。
1881年3月,《自然》雜志以《聲學在中國》為題,刊發了這篇來自中國的論文。在編者按中,編輯斯通博士寫道:“(這篇論文)以真正的現代科學矯正了一項古老的定律,這個鮮為人知的事實的證明,竟是來自那么遙遠的地方(中國),而且是用那么簡單的實驗手段和那么原始的器具實現的。”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也是中國人第一次在國外刊物上發表論文。這位“以真正的現代科學矯正了一項古老的定律”的學者,名叫徐壽。
這篇堪稱里程碑的論文,只是徐壽一生名山事業小小的片段——事實上,他還是中國近代化學啟蒙者、近代造船業的奠基人。中國第一臺蒸汽機、第一艘輪船、第一艘軍艦、第一所教授科技知識的學校、第一場科學講座、第一本科技期刊……都與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1818年,徐壽出生于沒落望族之家。5歲喪父的他,在母親的督促下,“嫻帖括,習舉業”,遵循傳統士人通過科舉求取功名的老路,但是屢次應試,皆無果而返。母親去世后,徐壽自斷科舉之途,“專究格物致知之學”。
1856年,徐壽在上海讀到了墨海書館出版的英國醫生合信著的《博物新編》,這本介紹近代歐洲科學常識的小冊子,為他打開了睜眼看世界的天窗。徐壽用一雙巧手,驗證了其中的許多科學原理。他把水晶圖章磨成三棱鏡,用來觀察光的折射和分色;甚至常常跑到西洋人的輪船上,驗證書中介紹的關于現代蒸汽機的原理,探究其造法。
1862年,飽受太平天國之亂影響的徐壽離開家鄉無錫,投奔在安慶籌辦內軍械所的曾國藩。在曾國藩的支持下,徐壽與其次子徐建寅等人,完全不假西方人之手,僅以3個月時間造出中國歷史上第一臺蒸汽機,1865年又造出完全國產的中國第一艘蒸汽船“黃鵠”號。
此后,徐壽又在上海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先后督辦造出了中國第一艘和第二艘純國產軍艦“恬吉”號、操江艦,這些成就代表了洋務運動中官辦軍事工業達到的高峰。
曾國藩因此對徐壽許以厚祿。徐壽也一度備受鼓舞,他曾上書曾國藩,建議朝廷著力發展四項事業:一是開煤煉鐵,二是自造大炮,三是操練水師,四是翻譯西書。不料,遭到曾國藩的一一駁斥。
與其說曾國藩不認同徐壽的主張,不如說,在曾國藩這樣科舉出身的傳統士人心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理念依舊根深蒂固。在技術層面,他們可以對一個沒有任何功名的“工匠”委以重任,然而在價值觀上,他們無法打消發自內心的歧視和輕蔑。
從某種程度上說,徐壽是幸運的——正是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大潮下,他獲得了必要的財力支持,得以充分施展才能,在中國近代科技發展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一筆。但徐壽也是不幸的——以曾國藩、張之洞為代表的洋務大臣,無法擺脫自身意識形態與知識結構的桎梏,“中體西用”的根本價值觀決定了他們對徐壽只以“匠人”視之。
晚年,在熱心國事卻遭遇挫折之后,徐壽選擇以另外一種方式,繼續他傳播新知、開啟民智的事業:譯書。
1868年,在徐壽的努力和奔走下,江南制造局成立了翻譯館,徐壽任總管。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家以翻譯和引進西方科技類書籍為主旨的學術機構。
徐壽在譯書過程中,還首創了化學元素漢譯名的原則。他選擇用羅馬名的首音(或次音),找到漢語同音字,加上偏旁,作為化學元素的譯名。今日國人耳熟能詳的化學元素譯名,大都出自他的翻譯。
到建館43周年時,翻譯館共譯書168種,涉及軍工、醫學、礦業、農學、化學、算學、史志、船政、工程、電學、政治、商學、地理、天文、聲學、光學等學科。
1874年,徐壽與傅蘭雅聯手創辦格致書院,這是中國第一所教授科學技術知識的學校,開設有礦業、電務、測繪、工程、汽機、制造等多門課程。
在創建格致書院的同時,傅蘭雅創辦了我國近代最早的科技期刊《格致匯編》。徐壽的那篇影響西方聲學的文章,最初就是在《格致匯編》上發表的。
1884年,就在格致書院慶祝了它10歲生日后不久,66歲的徐壽在學校里安詳辭世。李鴻章稱贊他:“講究西學,實開吾華風氣之先。”
17年后,在父親逝后繼續致力科技事業的徐建寅,在漢陽鋼藥廠的火藥試驗現場殉職,搜救人員多方搜尋,最終只找回一條被炸斷的大腿。
又過了十幾年,徐壽嘔心瀝血創辦的江南制造局翻譯館,這家中國近代譯書最多、影響最大的翻譯機構,因“既非目前需要,且所譯各書,又不盡系兵工之用,自應一并停辦,以資撙節”,被段祺瑞關閉。
所幸,徐壽生前最后一份事業——格致書院,在歷經一個半世紀的風雨之后,被保存下來,成為今天的上海格致中學。
徐壽一生不求聞達和功名,他的精神最終通過一所學校得以綿延傳承。徐壽是中國傳統工匠的謝幕者,也是近代科技知識分子的開路人。作為中國近代最早睜眼看世界的人之一,徐壽的大部分事業,早已被后繼者超越。但是在保守、封閉的環境中,他在自己身上克服了那個時代的局限。這是像他這樣的人身上,無盡光輝的閃光點所在。
(軫摘自微信公眾號“群學書院”,李 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