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 劉勃
【編者按】讀者讀書會推薦的第28本書,是英國著名哲學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伯特蘭·羅素著的《幸福之路》。關于“人為什么不幸福”“怎樣才能得到幸福”等問題,本書會告訴我們答案。正如羅素自己所言,他不是以哲學家的身份,而是以遭受過苦難的普通人的身份寫的本書。他謀求的乃是改善全人類的生存狀況,希望通過提供一些自己的經驗和被證實行之有效的方法,幫助人們變得更加幸福。本書曉暢易懂而且非常實用,長久以來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動物只要不生病,有足夠的食物,就會快樂。我們覺得人類也應該這樣,實際上卻不是,至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這樣。如果你自己本就不快樂,那么你可能會承認自己不是例外;而如果你是快樂的,那么請自問一下,你的朋友中有幾個和你一樣?當你對朋友進行了一番審視后,請學學如何察言觀色,試著去接受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不快樂的人的情緒。英國詩人布萊克說過:
在我遇到的每張臉上都有一個標記
那是缺憾的標記
是悲傷的標記
不快樂的形式多種多樣,你會發現,到處都有不快樂。工作時間站在一條熱鬧的街上,周末時站在一條主干道旁,或在某個晚上參加一個舞會。這時,請將“自我”從腦中拋開,讓周圍陌生人的情緒一個接一個地占據你的思想,你會發現這些不同的群體都有自己的煩惱。在上班族身上,你會看到焦慮、精神過于集中、消化不良。除了為生存而戰,他們對其他任何事都缺乏興趣,失去了游戲、玩樂的能力,對其同類的存在渾然不覺。在周末的主干道旁,你會看到男人和女人們都表現得很輕松愜意,他們都在一心一意地找樂子。所有人都用同樣的速度開著車,魚貫而行。他們不可能看見道路兩旁的風景,因為往旁邊看會引發車禍。每輛車上的每個人都將心思放在如何超過其他的車上,可是因為太擁擠,他們根本無法超車。如果他們不這么全神貫注,就像那些不自己開車的人一樣,他們就會流露出難以名狀的厭煩和不滿。有時,一車黑人會將他們的快樂展現出來,但他們“古怪”的舉動會引起旁人的憤慨,最后還會因交通事故而落到警察手里。有時,享受快樂是“違法”的。
再來看看歡度夜晚的人。來的人都打定主意要高興一番。所有人都在開懷暢飲,盡量不去注意他們的同伴是多么討厭他們。喝到一定程度時,男人們開始哭泣,痛斥自己的卑劣品格是多么不值得母親憐愛。對他們來說,酒精可以讓他們釋放自己的犯罪潛意識,這種潛意識在他們清醒時往往被理性所抑制。
這種種的不快樂,部分源自社會制度,部分源自個人心理。當然,個人心理在相當程度上是社會制度的產物。以前我曾就“為了讓人們更快樂而改變社會制度”的議題寫過文章,內容涉及消滅戰爭、消滅經濟剝削、消滅有關殘忍與懼怕的教育。創立一種可以避免戰爭的制度對我們的文明來說非常重要,但我們是不可能創立這種制度的,因為人們是如此不快樂,以至相互殺戮似乎并不比沒完沒了地挨日子來得可怕。如果機械化大生產多少可以對最需要幫助的人產生一些益處的話,那它當然應該消除長期存在的貧困。可如果富人本身就很糟糕,那讓每個人都變得富有又有什么意義呢?教授殘忍和畏懼是很不好的事,但熱衷于這些的人是不會教授其他東西的。這些思考讓我腦海中冒出一個問題:身處這個有著懷舊情結的社會,我們該做些什么才能獲得幸福?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我會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表面上并不是很痛苦的人身上。我假定他們有足夠的收入來保證自己有吃有住,身體也夠健康,可以進行日常的物質消費,也不用考慮像兒女盡亡或當眾受辱這樣的大災禍。關于這類事情我的確有很多話要說,它們也的確是重要的事。我的目的是要提出一個針對日常煩惱的治療方法。文明國家中的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煩惱,因為沒有明顯的外在原因,所以人們似乎無法逃避它們,它們也因此更讓人難以忍受。我認為,這種不快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錯誤的世界觀、錯誤的倫理觀、錯誤的生活習慣導致的,這些錯誤破壞了人們對周身事物與生俱來的興致與愛好。而無論是人類還是動物,其快樂最終都取決于這些事物。這就要看個人的努力了,所以我提議我們應該做出一些改變。如果你的運氣還可以,借助這些改變,你就有可能獲得快樂和幸福。
對我所倡導的哲學的最好介紹,也許就是有關我個人的簡單介紹。我并非生來就是快樂的。小時候,我最喜歡的贊美詩是:“無聊的塵世裝滿了我的罪孽。”5歲時我曾想,如果我得活到70歲,那我才挨過自己全部生命的1/14,我覺得前面漫長的無聊人生簡直難以忍受。少年時我憎恨人生,總是徘徊在自殺的邊緣,是我想多學一些數學的念頭阻止了我。現在則正好相反,我熱愛生活。幾乎可以這么說,隨著歲月的流逝,我更熱愛生活了。這是因為我發現了什么是我最想要的,并且慢慢地得到了不少。我也成功地拋開了一些欲望,將它們看成本就無法實現的欲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我逐漸減少了對自己的過分關注——像其他受過清教徒教育的人一樣,我有對自己的過錯、愚蠢和缺點進行反省的習慣,準確地說,我認為自己是個可憐的怪人。漸漸地,我學會不太在乎自己的缺點,開始將注意力越來越多地放在外部事物上,如世界形勢、知識的各個分支、有意思的人等。不錯,對外部事物的關注也會帶給你各種痛苦:世界可能陷入戰爭、某些知識可能很難獲得、朋友可能會死去,但這類痛苦不會像因厭惡自己而產生的痛苦那樣破壞基本的生活品質。對外部事物的每一種興趣都可以激發出一些能全面防止人們產生無聊、倦怠意識的活動——只要這種興趣始終存在。相反,對自我的關注不會引發任何此類舉動。它可能會讓你記日記,對自己進行心理分析,也許還能讓你成為僧人。但是,除非寺院的清規戒律能讓僧人忘了自己的存在,否則他是不會幸福的。而他自認為是宗教帶給他的幸福,其實靠做一名清潔工就能得到,只要他一直做下去。對那些極度沉迷于關注自我,以至用任何方法都無法挽救的不幸的人來說,培養對外部事物的興趣是獲得幸福的唯一方法。
(六 甲摘自華夏出版社《幸福之路》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