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特·斯坦恩 劉新
一直以來,人們都認為頭發和美貌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我們每天都會通過控制身體的某些部位,比如肢體動作、面部表情、指甲和頭發的長度等,來傳遞無聲的信息。我們通過留長發、剪短發、拉直發、染顏色、扎辮子,甚至剃光頭等方式精心編織要傳遞的信息。
人類通過頭發傳遞出的信息也不總是那么容易確定,很少有客觀的研究對其特點進行描述。信息發出者和接收者的文化、歷史和地域背景的差異會使解讀這些信息的具體嘗試變得復雜。盡管解讀存在著不確定性,但不同地區、文化和時代的人們對相似的發型經常有相同的反應,這一點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
“金發女郎(Blondie)”“光頭佬(Baldy)”和“老頑固(Rusty)”都是因頭發而起的綽號。10世紀的挪威國王哈拉爾德·哈夫丹森曾發誓在征服整個挪威之前絕不修剪頭發,后來他的追隨者送給他一個綽號:“亂發哈拉爾德”;沒過多久,他統一挪威兌現了誓言,并在成為國王的過程中獲得一個新綽號:“金發王哈拉爾德一世”。與之相反,843~877年在位的西法蘭克王國國王兼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史稱“禿頭查理”。一些學者認為這個綽號是暗諷他缺乏領土的尷尬狀態,而另一些學者則認為是對他禿腦瓜的描述。無論哪種情況,都說明了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習慣用頭發作為關鍵詞來對人進行分類,并告訴后人一些關于他們君主的信息。
盡管我們更愿意相信我們現在的頭發造型新奇獨特,但事實上,這些發型已經被用過無數次了,最早幾乎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時代。雖然不同風格間變換的間隔從幾年到幾百年不等,但事實是,它們的變化如同一組完整的月相,顯示出可預見性。
只要看看過去兩百年美國的流行趨勢,發型的周期性就顯露無遺了。以胡須為例,在19世紀初,蓄著濃密胡須在社交禮儀上被認為是無法接受的,甚至在某些場合會被認為有傷風化。但到19世紀中期,面部蓄胡須的做法流行起來,多數男人都留起各式濃密的胡子。事實上,除安德魯·約翰遜之外,所有19世紀晚期的美國總統都不同程度地留著明顯的胡子,而把頭發修剪得很短。
男人的發型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看待。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民兵的頭發想留多長就留多長,這通常意味著披頭散發。1780年,喬治·華盛頓覺得軍隊需要一個更干練、更嚴謹的形象,于是命令手下的人“剃掉胡子,梳理頭發,再搽些粉”。到19世紀早期,年輕人為了和軍隊里那些梳著粉頭的舊時代的人區分開來,紛紛剪了短發。而20多年后,新一代年輕人為了和老一輩人區分開,又把頭發留長,有時甚至燙卷。到20世紀40年代中期,當美國士兵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返回時,他們帶回了小平頭、板寸頭。然而在20世紀60年代末,留長發的趨勢又在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披頭士樂隊和鄉村文化的影響下復興。20世紀90年代,尤爾·伯連納那種時尚的光頭又回歸了,并被諸如布魯斯·威利斯、“巨石”強森和范·迪塞爾等人演繹得淋漓盡致。現在,剃光頭的男人為自己的光頭形象所散發出的魅力和性感感到無比自豪。
女性發型的潮流趨勢也具有反復性。19世紀90年代,歐美女性喜歡將頭發向上梳成一個柔軟、蓬松的發卷,并用馬鬃在頭頂墊起一個發枕。但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隨著女性承擔起更多家務以外的工作,她們開始傾向于留短發。到20世紀50年代,流行的發型又從奧黛麗·赫本的短發轉變為杰奎琳·肯尼迪蓬松的發式,以及遍布大街小巷的年輕人的馬尾辮。然而短發在60年代再次出現,到70年代,法拉赫·福西特式的長發又取而代之。
從歷史來看,流行的發型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變換,經過一個短暫的流行期,然后快速地銷聲匿跡,并在一段時間后出現一個集各種優點于一身的“新東西”。一種特定的發型往往可以代表一代人,但代表不了這一代人之前或之后的人,因為他們大多是反對這種發型的。毫不奇怪,各代人之間常常在音樂和發型方面發生對立。
在文學、藝術和歷史中,人們一次又一次地用頭發來區分人類和動物、文明的公民和未開化的野蠻人、本地人和外來者、朋友和敵人。對古典時期的羅馬人而言,蠻族人都是些頭發蓬亂的野人,與羅馬人的文化、語言、服飾都格格不入。從17世紀的清朝早期到20世紀初年,中國哲學家認為人性的完善程度與人體的毛發數量呈負相關。他們認為,既然濃密的體毛是動物的一個特征,那么動物身上的毛發數量和質量就決定了它在動物世界中的地位。與此相反,毛發濃密的人是不開化的——如果還可以被稱為“人”的話。
頭發也能傳遞關于身體健康狀況、強壯程度和生育能力的信息。例如,脫發往往被等同于患有嚴重疾病。與脫發相反,生長旺盛的頭發傳遞出身體健康、魅力十足和生育能力強的信號。
雖然最重要的毛發信息來自頭發(因為頭發最常被看見),但身體的其他毛發也會發送信息。總體而言,對男性來說,體毛是一種常見的身體特征,身上任何地方的體毛都能被接受。但女性的體毛就另當別論了,每一時代的女性都在不停地清除青春期之后長出來的毛發。1486年,波提切利在作品《維納斯的誕生》中畫出他理想中的女性身體——一位成熟的性感女神,除從頭上垂下來的迷人長發之外,身上沒有其他的體毛。
發型可以揭示一個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在古埃及,貴族會把頭發幾乎全部剃掉,只留下一小撮作為王權的象征。與古埃及略有不同,14~16世紀的歐洲大陸及英格蘭的貴婦會剃掉自己前額的頭發,以突出美麗的額頭——就如偉大的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現存的肖像上畫的那樣。
頭發還能傳遞宗教信息。傳統的猶太教徒留著大胡子、兩鬢有長長的鬈發,東正教的牧師留著長頭發和胡須,還有剃度的佛教僧侶。在這各式傳統發型背后,毛發具有重要的宗教象征意義,反映了信徒與其信奉的神明之間的特殊契約。
毛發在人類交往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在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而信息會影響人們的行動。要得到正確的信息,我們需要專家的幫助,他們知道如何準確地表達我們的想法。
這時候,顧客就該去向理發師求助了。
(上 弼摘自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頭發:一部趣味人類史》一書,123RF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