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
【摘要】中國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進程中, 以強大的資金優勢和基建能力使沿線國家的資源、能源實現了良性的結合,為進一步推動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構筑互利共贏的經貿合作新局面奠定了基礎。“一帶一路”建設蘊含著塑造國際經貿合作新格局的潛力,在推行的過程中,我們應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權宜之計與長遠謀劃之間實現各國經貿關系的協調,使我國的國際貿易結構在合作中實現層次的提升。
【關鍵詞】“一帶一路”建設 國際貿易 層次提升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9.008
過去的30多年,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得益于其全球制造中心的角色。然而,這一增長模式正面臨著人工成本上升、淘汰落后產能、產業轉型升級等多方面的挑戰和壓力。中國領導人意識到了這種轉變,將增長重點轉向擴大國內消費,并積極尋求跨境貿易新機遇,適時發出“一帶一路”的規劃倡議。這兩條貿易走廊有望成為中國及沿線國家未來經濟增長的新支柱。當然,“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推進,取決于它是否能為貿易走廊上的所有市場帶來經濟效益。這需要沿線國家的密切合作,統籌規劃自己的貿易產業結構,使之更適應“一帶一路”大市場的需求。我國也要抓住有利時機,不斷提升對外貿易體系的結構層次,爭取成為該區域國際貿易體系的重要引領者。
“一帶一路”建設通過東西雙向開放的方式,在鞏固和拓展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型經濟發展成果的同時,為廣大西部和中部地區擴大對外開放創造了有利的制度和政策環境。支持和鼓勵內陸、沿邊城市充分利用自身地緣、資源優勢發展對外貿易和跨境投資,促進當地經濟增長,將有助于改變目前我國地區經濟結構失衡問題。另一方面,區域合作將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重要機遇。隨著部分產業加快沿線區域布局,境外加工有利于帶動國內材料、裝備制造業和金融、物流、電信、技術研發等現代服務業市場需求的增長;部分傳統產業轉移也可以為國內產業結構調整騰出更大空間,促進生產要素和資源向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流動,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信息時代為我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貿易結構層次的躍升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條件。在信息時代,全智能和互聯化的現代工業生產模式更適合當前的社會管理需求和世界經濟形勢,面對有限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要求,低碳的環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們要求企業的生產效率更高,污染排放更低,生產的產品等更適合人們的個性化需求,這就需要企業加大投資,提高技術管理水平,促使產品結構層次的轉變。全信息化的企業管理,可以極大降低管理成本,通過資產、大數據信息的共享,整合資產信息及金融資源,將原來由于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處于閑置狀態的諸多資產進行優化配置,真正從整體解決方案入手,通過信息互聯實現資產效益最大化,從而大大促進資產共享和資源整合,提高整個社會資產的使用效率。信息時代為企業資產的優化整合,產品生產技術的提升和檔次的提高提供了便捷的條件。新時代的“一帶一路”建設應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充分利用現代科技,調整對外貿易的層次結構,使之更綠色、環保和人性化。
同質化、低層次的行業競爭越來越不適應現代社會需求。在中國即將進入和部分“一帶一路”沿途國家已經進入的后工業時代,人們更注重產品的價值內涵和相關的專業化服務水平。在互聯共享的新時代、新常態下,商業模式正在從產品轉向服務,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已經從提供高質量產品,轉移到了客戶價值的創造上。企業之間一味地靠擴大規模、提高產能的方式進行的低成本、低層次的競爭模式將被摒棄,這就要求外貿企業不僅要注重新技術的應用與升級,改善產品的結構層次,還要更加專注于提供高價值的服務方案,使企業的經營方式從傳統的工業商業模式向價值導向的服務領域發展,原先硬件創造的價值與軟件服務創造的價值共享,最終使不同區域的消費者都能從其產品和服務中獲得充滿人性化的體驗。
區域內大部分國家的資金實力相對較強,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堅實的資金基礎。總體來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這一區域的經貿合作以南南合作為主要方式。資金短缺一直是南南合作面臨的突出問題,但與其他區域南南合作不同的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卻是資金比較充裕的。“一帶一路”建設中,基礎設施的修建完善,不同區域產業園的規劃布局,都需要耗費巨大的資金,因此,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利用各國的閑置資金,成為擺在各國面前的重要問題。對于我國而言,應積極規劃面向“一帶一路”建設的產業布局,調整對外貿易體系的結構層次,加大相關產業的投資力度,將有限的資金配置到最需要的產業,避免重復建設、盲目投資的現象出現。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作為經濟規模最大、科研和基建等綜合實力較強的大國,肩負著義不容辭的引領者角色和重任。但是目前由發達國家主導的不合理的國際貿易規則仍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中國對外貿易的中低端加工模式在短期內也難以扭轉,這種現狀都將對“一帶一路”建設中我國國際貿易體系結構層次的躍升造成程度不等的阻力和障礙。
外貿產品仍以中低端為主。2012年,中國以20%的比重開始躍居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的地位,這一地位和成就保持至今。我國已經建成世界上最完備的現代工業體系,工業加工品品種超過排名第二、三位的德國和美國的總和。中國已成為全世界2/3以上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遠超第二貿易大國美國。“中國制造”的全球化已成為國際政治經濟的基本特征之一。全球任何角落都有“中國制造”的存在,全世界都在享受著質優價廉的中國制造商品。從總體上看,中國的外貿產品雖然在質量和檔次上有了較大的提升,在全球部分高端制造業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是仍以中低端產品為主。對外經貿產業的拓展過分注重規模效益,產品附加值低,單位產品生產能源消耗大,造成的環境污染較為嚴重,對外貿易體系的這種結構層次與我國的經濟發展形勢和社會發展規劃相背離,亟需改變。
依靠海運的外貿產品過多,滯后的陸路交通嚴重影響了注重時效性的外貿產業的發展。目前,我國對外貿易貨運量的90%以上是通過海運完成的。憑借超強的海上軍事和全球投射力量,西方尤其是美國一直控制著世界各主要貿易航路通道。無論是馬六甲海峽、蘇伊士運河,還是霍爾木茲海峽,幾乎都在美軍的軍事覆蓋范圍之內。這不僅使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非西方國家必須承擔貿易路線遭到破壞、切斷的風險,而且還需要長期繳納昂貴的通行費和管理費。開拓連通的亞非歐陸路大通道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環節,然而,沿途國家不同風格的社會管理體制和千差萬別的文化風俗所帶來的諸如毒品控制、恐怖主義、索賄受賄、難民以及軌距不統一、鐵路難對接等現實問題構成“一帶一路”規劃建設必須時刻面對的問題。快速便捷的陸路交通問題不解決,注重時效性的生鮮農業等產業就難以發展起來,嚴重依靠海運的國際貿易體系結構也就很難改變。
美國主導的不合理的世界貿易規則。舊三角貿易一般用于描述新航路開辟以后歐洲殖民者用紡織品、果酒、雜貨等貨品到非洲換取奴隸,再用黑奴去美洲換取金銀、棉花、礦產品等生產資料,最終制成商品再運到非洲購買奴隸的循環貿易活動。因其貿易涉及歐、美、非三洲,故稱三角貿易。在新三角貿易中,行為主體分別是以歐美發達國家為代表的消費國、以中國等東亞國家為代表的生產國和以中東產油國為代表的資源國。這種三角循環的運轉方式體現為:生產國從資源國進口原材料并向資源國和消費國輸出制成品,消費國向生產國和資源國提供資本、技術和服務,而生產國和資源國的貿易盈余和外匯儲備則大量流向消費國,三者之間呈現出提供金融技術服務、生產商品和輸出原料的明確分工。從表面上看,中國已成為新三角貿易中聯系消費國與資源國的樞紐,而仔細觀察可以發現,美國主導的國際貿易規則、定價結算貿易體系是不合理的新三角貿易結構得以運轉的前提。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聯系在相當程度上受制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中國承擔了新三角貿易格局下發達國家所消費的資源、能源的成本轉嫁。改變這種不合理的國際貿易規則有賴于中國高端制造技術的提升、服務專業化水準的提高和完善高效的金融體系的建立。然而,這些舉措無疑動了發達國家的“奶酪”,我國的國際貿易結構層次的調整升級必然會受到來自發達國家的大力打壓。
“一帶一路”建設蘊含著塑造國際經貿合作新格局的潛力,在推行的過程中,我們應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在權宜之計與長遠謀劃之間實現各國經貿關系的協調,使我國的國際貿易結構在合作中實現層次的提升。
加大促進貿易結構層次躍升的金融支持。“一帶一路”建設中,貿易、產業、交通、能源、科技、衛生、旅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都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在規劃建設中,金融企業具有舉足輕重的關鍵作用,是當之無愧的主力軍和助推器。金融企業要綜合運用進出口信貸、互惠貸款、對外擔保等多樣化的金融工具,大力支持惠及雙邊經貿合作的項目。重點支持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基礎設施、電子商務、清潔能源等與“一帶一路”倡議密切相關產業的建設發展,構建與“一帶一路”建設所涉國家和區域高度重合的境內外經營網絡布局;支持企業開展海外投資、境外收購及兼并重組;應面向交通運輸、航天海運、能源電力、基礎設施、文化商貿等重點領域,與行業重點客戶展開深入溝通合作,提供多樣化、有針對性的債務融資工具發行服務方案;給予“一帶一路”相關項目和企業綠色授信通道,確保審批時效并在貸款利率定價方面給予一定支持;發揮信貸、融資和結算網絡等方面的優勢,為港口、鐵路和海運等項目建設提供配套支持與服務。
通過“智能融合”的方式使對外貿易中的高中低端產業協調發展。發展高端產業,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可以顯著提高社會經濟運行的質量。但是與各國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中低端產品的生產亦不可忽視。高端產業所能容納的就業人口畢竟有限,絕大多數的勞動者還是適合到中低端產業就業。過分地注重高端產業,忽視中低端產業不僅會造成日用品等商品價格的大幅上漲,而且會造成大量人員失業,影響社會的穩定。只有保持高中低端產業協調發展,世界經貿活動才能維持健康平穩的運行態勢。互聯網時代,我們完全可以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利用大數據精準地調控各個具體產業的規模,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我們可以在“一帶一路”的產業規劃中搭建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融合的管理體系服務平臺,實現人、機、物、信息、組織之間高度的“智能融合”。“智能融合”的終極目標是使制造、建設、服務等各行業最終脫離勞動力稟賦、信息溝通效率的桎梏,打破行業、資產、數據、技術的壁壘,從而以最低的生產成本,實現最高的生產效率。
在積極開展和擴大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基礎上,促進貿易結構層次的提升。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應積極向沿線的發展中和發達國家發出三方合作的倡議,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沿線發展中國家對于我國的外貿產品而言相當于幾十億人口的龐大市場,且多數處于工業化初期,對各層次工業品的需求呈旺盛之勢。由于中國產品的性價比較高,因此可以滿足發展中國家絕大多數的建設和消費需求;另一方面,目前中國諸多品類的關鍵設備和零部件仍需采購自沿線發達國家。隨著中國國力的上升,國內生產和消費需求的提高,中國對這些設備和零部件的采購力度會進一步加大,這可以有力地拉動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長。三方共贏倡議不僅有助于加強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促進世界經濟的整體復蘇,也將使全球產業鏈的上中下游都得到發展進步的機遇,從而有利于世界包容發展。就中國和歐盟而言,可以基礎設施為切入點,以裝備制造為重點,在與中東歐和發展中國家等第三方合作上尋求突破。我們的外貿產業規劃目標的制定和實施應著眼于在積極與沿線各國的廣泛合作中整合國內國外多種資源,發揮自身優勢,循序漸進調整對外貿易體系結構,使其在層次躍升的同時,更好地適應合理的國際貿易規則和滿足各國人民的實際需求。
責 編/鄭韶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