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國
【摘要】毛澤東社會主義工業化思想,極具中國特色,有著豐富的科學發展意蘊。毛澤東的工業發展思想,即關于社會主義工業化關系國富民強和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論述,關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基本方針的論述,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理念;關于“統籌兼顧”的基本方法和“農業就是工業”的思想,體現了協調發展的基本理念;關于正確處理工業化建設速度與效益辯證關系的論述,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毛澤東社會主義工業化思想蘊含寶貴經驗和重要啟示,對于在新時代背景下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 科學發展 社會主義工業化思想
【中圖分類號】A8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9.015
新發展理念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基于國情和世情的變化,為了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展要求提出的科學發展理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這一理論成果既是對新時代發展問題的科學回答,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其中,毛澤東社會主義工業化思想蘊涵的科學發展思想,基于中國當時經濟文化落后的基本現狀,強調要走中國式工業化道路,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思想源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探究毛澤東社會主義工業化思想,深刻領會其豐富的科學發展意蘊,對于正確認識和科學踐行新發展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毛澤東社會主義工業化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從“政治上看問題”,把經濟問題上升到政治高度來認識。這體現了毛澤東社會主義工業化思想的基本價值取向,即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社會主義的發展壯大及其優越性的充分展現。而這恰恰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以人民為中心”最核心的內涵和最根本的要求。
毛澤東認為,國家的政治獨立必須通過經濟獨立來保障,這就需要進行開創性的探索,“由農業基礎到工業基礎”“我們共產黨是要努力于中國工業化的”,關鍵要建立獨立自主的國民經濟體系,只有實現社會主義高度工業化,才能實現經濟獨立。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工業化與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就有了深刻認識,“沒有工業,便沒有鞏固的國防,便沒有人民的福利,便沒有國家的富強”[1]。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維護國家的政治獨立,我們沒有按照蘇聯的要求和東歐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做法,把自己當作蘇聯工業的一個“車間”,而是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致力于建立一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并于1978年基本實現了這一目標,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經濟安全、政治安全和國土安全。
同時,毛澤東還認為,要擺脫“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要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趕超世界發達國家,就必須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1963年9月,毛澤東在審閱《關于工業發展問題(初稿)》時說,近代以來,我國之所以積貧積弱、被動挨打,一是因為社會制度腐敗,二是因為經濟技術落后。現在,新中國成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起來了,社會制度腐敗問題基本解決,但經濟技術仍然落后。振興中華民族的歷史責任感、發展的緊迫感和使命感,被當時的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的封鎖、后來的中蘇關系的惡化等國際緊張局勢強化,促使毛澤東努力探索一條既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又不同于蘇聯,同時又能趕超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發展道路。“趕超”思想指導下的“趕超”實踐,“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的一時盛行,無疑是犯了急躁冒進的錯誤,造成了嚴重的后果,但其初衷是為了維護民族獨立、鞏固社會主義政權和實現國富民強,這是毋庸置疑的。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對我國工業化道路進行了探索,對當時的工業發展形勢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2]。因此,中國在能源、原材料等基礎工業“一窮二白”的條件下從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必須依靠人民群眾,把一切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進一步強調,要調動黨內外、國內外的、直接的、間接的一切積極的因素,堅定不移地推進工業化,“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3]。為了使我國盡快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毛澤東作為工業化道路的探索者強調,“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一場新的戰爭——向自然界開戰,發展我們的經濟,發展我們的文化,鞏固我們的新制度,建設我們的新國家”[4]。
毛澤東認為,要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必須關心人民生活,使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在《論十大關系》中他明確提出“又要工業,又要人民”的思想,由于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低,在發展生產資料生產的同時,必須重視發展生活資料的生產。對于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他說,盡管中國共產黨人歷來提倡艱苦奮斗,但也反對不關心群眾痛癢的官僚主義。中國共產黨人“也需要更多地注意解決他們在勞動和生活中的迫切問題”。對于增加農民收入的問題,毛澤東強調,在沒有遇到特大自然災害的情況下要保障農民的收入,“爭取百分之九十的社員每年的收入比前一年有所增加,百分之十的社員的收入能夠不增不減,如有減少,也要及早想辦法加以解決”[5]。
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發展依靠人,發展為了人,把發展生產同改善人民生活結合起來,是毛澤東社會主義工業化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重要基點,這也是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的重要體現。但在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實踐中,過分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和無視客觀規律的要求,無疑是犯了主觀主義的錯誤。“人定勝天”的豪邁氣概及其實踐無疑也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但毛澤東探索工業化道路的價值不可低估。
除了從“政治上看問題”這一突出特點之外,毛澤東社會主義工業化思想的又一突出特點,就是它的整體性、全面性和協調性。他提出的“農業就是工業”的思想,以及“統籌兼顧”的基本方法和一整套“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就是這一特點的充分體現,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新發展理念。
關于產業發展協調問題。鑒于蘇聯和當時一些東歐國家在工業化建設中的片面做法,以及“把農民挖得很苦”的經驗教訓,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對中國工業化道路進行了闡述,強調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要協調發展。他說,雖然我國建設的重點在于發展重工業,但是決不能忽視農業生產,“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必須處理好”[6]。1957年1月,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毛澤東又一次強調了“重、輕、農”產業協調發展的重要性,特別指出了發展農業對于加快工業化進程的重要作用:“全黨一定要重視農業,農業關系國計民生極大。”[7]“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農業就是工業。”[8]毛澤東認為,雖然發展重工業是中心,“但是同時必須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9]。由此可以看出,為了改變中國當時的落后面貌,毛澤東主張,“發展工業必須和發展農業同時并舉”。在黨的八屆十中全會上,毛澤東明確提出了“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思想。在強調要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正確處理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發展關系的同時,毛澤東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對立統一學說,提出了一整套“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充分體現了國民經濟各個產業全面協調發展的思想。
關于工業化建設的區域布局問題。毛澤東指出,為了平衡工業發展的布局,要充分利用和發展沿海工業,特別是輕工業,以便更好地來發展和支持內地工業,“新的工業大部分應當擺在內地,使工業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備戰,這是毫無疑義的”[10]。關于各種利益關系的協調問題,針對當時我國經濟建設中存在的一些思想傾向,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系統地闡述了正確處理國家、農民、合作社的關系問題,要做到工業化建設與人民基本生活兼顧,既要不斷地保證增加國家的積累,又要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使勞動者的收入每年有所增加,要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
此外,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中國和外國的關系、經濟管理體制方面統一性與獨立性的關系,以及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的思想,都體現了“統籌兼顧”的基本方針和協調發展的基本理念。
對于重工業如何快速發展的問題,毛澤東作了比較和分析,他認為發展重工業可以有兩種辦法,“一種是少發展一些農業、輕工業,一種是多發展一些農業、輕工業”[11]。蘇聯和一些東歐國家發展重工業就是采取了前一種辦法,片面地注重重工業,忽視農業和輕工業,結果使蘇聯的糧食產量長期達不到革命前的最高水平,把農民挖得很苦。為了避免“他們走過的彎路”,避免“幾十年后算總帳是劃不來的”情況發生,實現工業化建設的持續快速發展,毛澤東指出,由于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比很大,我們必須選擇后一種辦法,即多發展一些農業、輕工業,“才有可能為建立強大的重工業積累較多的資金”[12]。
毛澤東充分認識到,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農業國,工業化建設對于農業的依賴程度極高。在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久的中國,農業不僅是輕工業和重工業的重要市場而且是積累的重要來源,在物質匱乏時代更是關乎人民的基本生活問題,因而毛澤東以“農、輕、重”為序探索工業化道路。為了提高勞動生產力,實現可持續發展、鞏固工業發展的基礎,必須增加對農業的投資。為了避免蘇聯模式的弊端,要強調農業的基礎地位,只有農業發展起來了,解決了人民吃和穿等生活問題,才能增強工業發展的后勁,才能真正實現工業化。基于中國的經濟基礎和對國內外形勢的研判,毛澤東認為,“只為工業積累,農業本身積累得太少或者沒有積累,竭澤而漁,對于工業的發展反而不利”[13]。多發展一些農業、輕工業,“看起來工業化的速度似乎慢一些,但是實際上不會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14]。毛澤東關于處理好工業化建設速度與效益辯證關系的思想,對于理解新發展理念所要求的可持續發展和永續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但遺憾的是,在實踐中這一正確思想并沒有得到一以貫之的貫徹和堅持。
總之,毛澤東社會主義工業化思想,站在國富民強和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戰略高度,反映了中國人民擺脫貧窮落后面貌,追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強烈愿望,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關于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基本方針,“又要工業,又要人民”的思想,強調了群眾觀點,奠定了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重要基點;關于“統籌兼顧”的基本方法和“農業就是工業”的思想,以及一整套“兩條腿走路”的方針,體現了協調發展的基本理念;關于正確處理工業化建設速度與效益辯證關系的論述,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毛澤東社會主義工業化思想為中國工業化開拓了通途,可以說是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思想源頭,因而隨著我國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探究毛澤東對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探索,對于我國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盡管毛澤東對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探索,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錯誤和失誤,如一定時期急于過渡的“大躍進”,如重工業投資過重,農輕重的比例失調,等等,但還是給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啟發性的思路和寶貴財富。
(本文系201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發達國家共產黨應對金融危機理論與實踐比較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2BGJ001)
注釋
[1]《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81、1080頁。
[2]《毛澤東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9頁。
[3][4][5][6][7][8][9][10][11][12][13][14]《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44、216、24、199、200、241、25~26、25、241、200、241頁。
責 編/馬冰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