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健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政治論斷與戰略規劃,這是總書記在深刻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這一客觀基礎上,結合世情國情黨情所作出的具備歷史性與全局性的國家治理方略,深入把握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本文正是基于這一現實考慮,圍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現實意義、治理邏輯與實施路徑等方面進行深入論述,以期從立意高遠的戰略站位與底蘊深厚的全局視角精準地把握習總書記所提出的這一歷史性論斷。
【關鍵詞】現代化經濟體系 理論邏輯 實踐基礎
【中圖分類號】F2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09.01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進行了戰略性調整并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多點推進、整體發力的歷史性節點,只有確立能夠確保經濟充分協調及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夠成功地走出一條以做強做優做大實體經濟為抓手、以提高社會供給體系質量效益為主攻方向、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關鍵路徑、以區域協調發展與經濟社會全面振興為基本保障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輝煌之路[1]。本文正是基于這一現實考慮針對該項重大國家戰略的歷史地位、時代意義及遠期規劃等方面進行深入論述,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多重維度透視這一有效應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戰略舉措。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中央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背景進行精準判斷后所作出的經濟發展方略,準確把握這一概念的內涵對于深入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邏輯與規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時代”:與時俱進中的歷史方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更為穩健、產業布局結構更加趨于合理,我國經濟發展已經從高速增長朝向高質量發展方向發生歷史性轉變。由此可見,應將新發展理念貫穿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方方面面[2]。這就是要以創新驅動顯著增強我國核心競爭能力;以協調發展完善區域經濟發展短板;以綠色理念踐行健康可持續發展中國道路;以深入開放構建國家改革開放新格局;以共享方式促進人民在更大程度上享用改革紅利。因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針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入新時代的最新理論判斷與實踐指南。
“新矛盾”:國家治理中的矛盾轉換。黨的十九大對于我國當前社會主要矛盾進行了嶄新判斷,在科學繼承供需間對立統一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當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階段,將原有矛盾中的需求側科學凝練為“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并進一步優化關于供給側現狀的分析,將其歸納為發展中的不平衡與不充分。這一重大現實判斷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二重性分析邏輯,即關于發展中的充分問題,包含了動態變化中側重于數量歸納的思想;發展中的平衡問題,包含了動態變化中側重于結構狀態的思想[3]。而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有效應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的核心手段,只有以“質量新”“結構新”與“速度新”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為支撐,才能夠科學化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新矛盾與新問題。
“新格局”:深化改革中的協調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實踐支撐在于“質量與效益并行發展”,要緊密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工作主線,以質量、效率與動力“三位一體”的變革路徑來有力助推我國現代化經濟體系在國家治理中實現層次演進與程度躍升。黨的十九大報告在闡述現代化經濟體系時,提出了以更加科學高效的協調發展機制保障現代化經濟體系在合理發展區間中運作。可見,在以供給側改革、創新發展、鄉村振興、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等為核心的“現代化經濟體系”理論框架中,協調發展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與制度安排。
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僅以“質量與效益并重”的推行原則有效應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同時更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主線精準對接“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
跨越經濟企穩關口的急迫需要。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當前我國整體經濟正處在轉方式調結構防風險的關鍵時期,而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正是跨越這一關口的關鍵一招。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若干領域中的核心制度尚未定型與成熟,許多經濟發展潛力與改革紅利并未得到充分釋放[4]。通過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能夠更有效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變革經濟發展動力。可見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破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矛盾的必然選擇。
實現質量效益并重的最優戰略。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本質在于謀求與培育“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其中具體包括了三層含義:首先,以大力培育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質量為核心任務;其次,以顯著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執行質量為戰略支撐;最后,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質量為基本保障。而改革質量需要以其產生的經濟社會效益來檢驗,由此可見構建以創新發展、制度優化與實體經濟為核心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實現質量效益并重的最優戰略。
促進新生矛盾破解的關鍵舉措。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新時代,其中最為鮮明的表現與突出的特征就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矛盾的轉化突出表現在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的矛盾變化、生產力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矛盾變化、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與發展結構彼此之間的矛盾變化等方面。而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構想是在我國仍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基礎上而作出的一項重要政治判斷,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供給端著力化解我國實體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觀實際、通過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激發我國整體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通過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戰略切實解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結構失衡的問題。現代化經濟體系符合我國當前最大的客觀實際、現實的基本國情,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支撐與現實路徑。
建設四者協同產業體系、夯實現代化經濟的物質基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前置條件在于實現產業、技術、金融與勞動力升級這四類要素間內生性協同發展。其中產業發展是總綱,應以強化國有經濟為核心;科技創新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鍵驅動力量;現代金融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資本血脈;先進的勞動力是培植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生性動力。而夯實現代化經濟的物質基礎,一方面需要以積極的自主創新與主動的市場出清來培育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另一方面需要持續地創新金融服務供給的質量及效益,以優質資產來平抑資產價格泡沫化,而上述這兩項工作均需要人力資源這項第一生產力為支撐。
完善“三個有”的經濟體制、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體制機制支撐。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市場體系有活力、微觀主體有動力、宏觀調控有定力。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機制建設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前置條件。我國經濟體系每一次歷史性調整與跨越,均是建立在生產力與時俱進發展基礎之上的[5],因此,強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體制機制支撐方略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首先要以國有企業改革為總綱,通過優化理順及優化國企現行的體制機制來確保微觀主體有活力;其次要以負面清單與責任清單制度為基礎,以逐步破除不利于市場機制運作的“計劃性”做法為核心來確保市場機制有效;最后要持續地優化及完善宏觀調控策略體系,健全圍繞產業、經濟等方面的政策協同體制以確保宏觀調控有度。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增強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質量、效益與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線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見這一戰略著力點在于化解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內生性”頑疾,其核心實施策略如下:首先應大力培育發展實體經濟,將振興實體經濟作為提升我國實體經濟質量的一項最為重要的任務;其次要精準把握世界科技進步的基本方向,促進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深度滲透融合,不斷推動我國產業鏈與價值鏈向高端邁進;最后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水平,以發展現代服務業來全面統籌促進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等方面的社會服務供給能力與供給質量。
牢牢把握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旋律,提高發展質量。黨的十九大指出,著力化解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矛盾需要通過產業升級的方式來提高我國經濟產出的附加值。伴隨著我國當前人口紅利不斷縮減,我國需要以功能完備的市場機制來有力助推產業升級。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產業政策引導,導致產業非理性集聚產能過剩的窘境。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思路來建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實踐路徑,應從打造全產業鏈的“大而全”發展模式向提升產品附加值的“小而精”的發展模式轉型,從企業主體性培育向企業平臺化轉型,從針對性的政策傾斜扶持向普惠式市場競爭轉型。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夯實制度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就如何實現有效的市場與有為的政府之間的平衡,黨中央及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重大的決策部署。黨的十九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明了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鍵前置條件及基本制度前提——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重點提出,產權制度變革和要素自由流動是改革的重點。當前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在企業改革、市場機制改革等方面“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而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就在于努力地將上述“四梁八柱”制度框架予以扎實落地,進而在國資監管與國企改革、市場準入與放管服改革、宏觀調控管理改革、現代財政制度改革、金融體制改革等方面形成更為成熟更為定型的制度體系。
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經濟整體運行效率。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目標與關鍵任務。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任務就是通過理順經濟運行體制機制,提高整體的經濟運行效率。黨的十九大報告特別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基礎在于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不斷理順優化社會分配制度。這進一步凸顯了現代化經濟體系中所隱含的公平正義與共同富裕的價值標準與實踐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踐行現代化經濟體系過程中,應積極推動優化政府、市場與社會三者間的關聯關系,持續優化政府行政管理職能,顯著增強政府管理水平,并在以政府為主導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實踐中,通過“責任清單”與“負面清單”方式來合理管控政府職責邊界,進而提升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協同性”與“系統性”水平。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助推我國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的核心力量,牢牢把握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旋律、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夯實制度基礎、提高經濟整體運行效率才能夠以現代化經濟體系為手段,進一步激發全社會的內生性經濟增長動力,持續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朝“高質量”的方向邁進。
注釋
[1]韓保江:《基于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的大背景研究財政問題》,《財政科學》,2017年第11期。
[2]賈康:《建設新時代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8年3月上。
[3]唐皇鳳:《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與新時代我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戰略選擇》,《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
[4]黃相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特征》,《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7年第6期。
[5]熊曉琳、王丹:《五大發展理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年第1期。
責 編∕周于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