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巧敏 鄭燕燕 莫雪嬋
隨著生活方式與生活環境的不斷變化, 諸多產婦選擇剖宮產終止妊娠, 因而近年來剖宮產率不斷上升, 隨之而來的則是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憩室的發病數量也在不斷上升[1]。我國以往由于子宮切口憩室的發病率并不高, 因而該疾病較易被忽視, 將會對產婦的正常生活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 為此醫生需要不斷加強對該疾病的關注與檢測, 從而減輕產婦的病痛[2]。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發展, 目前臨床中主要使用超聲診斷的方式進行檢測能夠有效的確診患者的病情,從而為醫生的進一步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與保障[3]。本文將重點探討超聲在診斷二次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憩室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本院經超聲診斷為二次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憩室患者32例, 年齡23~35歲, 平均年齡(29.1±5.2)歲, 入選患者均有剖宮產手術史, 就診時距第二次剖宮產時間為1~5年, 平均時間(3.1±0.8)年;臨床表現:孕前經期均表現正常, 并且在產后數月經期與月經量也表現正常, 但有20例患者表現出經期出現后腰或下腹墜脹不適癥狀, 并且其中有6例患者伴有痛經現象;32例患者均表示月經時間延長, 陰道內出現淋漓出血現象, 后期轉變為點滴狀出血現象。將此次的研究目的與方法告知患者及其家屬, 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選用GE-S6型超聲診斷儀對患者進行檢測, 在進行檢測前需要患者排空膀胱并采取平臥體位, 將探頭頻率設定為5.0~7.5 MHz, 經消毒后將探頭由陰道深入子宮內, 予以縱切、橫切或多切面掃查, 以充分了解子宮情況, 之后依據檢測結果對患者的子宮漿膜層、肌層、內膜與雙附件情況進行有效評估, 特別是剖宮產切口處憩室的形態、與宮腔的關系、漿膜層連續性、肌層回聲的異常情況進行評估。
1.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子宮超聲診斷特點及子宮切口憩室超聲診斷特點。
2.1 子宮超聲診斷特點 子宮位于前位患者22例, 子宮位于平位患者4例, 子宮位于后位患者6例。子宮縱徑為48~70 mm, 平均縱徑為 (59.1±4.2)mm;子宮橫徑為 41~43 mm,平均橫徑為(42.2±0.3)mm;前后徑徑線長度為34~47 mm,平均前后徑徑線長度為(40.1±2.6)mm;其子宮內膜厚度為6~9 mm, 平均子宮內膜厚度為(7.5±0.7)mm, 并且所有患者的子宮內膜線均清晰可見。
2.2 子宮切口憩室超聲診斷特點 所有患者的子宮下段均出現不規則形狀的缺損、裂隙, 有2例患者被診斷存在妊娠囊現象, 大小分別為0.8 cm×0.5 cm與1.1 cm×0.7 cm。20例患者為輕度子宮切口憩室, 主要表現特征:子宮下段切口處肌壁存在裂隙狀缺損現象, 呈“V”字型變化, 邊界較清,臨床癥狀較輕;7例患者為中度子宮切口憩室, 主要表現特征:子宮下段切口處肌壁缺損位置已到達漿膜層, 并且肌層薄弱, 患有此種類型子宮切口憩室的患者常表現出經期延長的特點;5例患者為重度子宮切口憩室, 主要表現特征:子宮下段切口見楔形液性暗區, 該處肌壁變薄, 切口處的內膜、肌層及漿膜層外凸, 表現出明顯的憩室樣改變癥狀, 平均深度>7.0 mm, 并且個別患者的個別憩室內出現不規則血塊樣回聲。見圖1。


圖1 重度子宮切口憩室的超聲圖像特點
子宮切口憩室在臨床中并非是一種常見疾病, 加之部分醫生缺少關于該疾病的知識, 因而使得該疾病較易被忽視,最終對產婦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4]。臨床中子宮切口憩室主要分為先天與后天2種類型, 先天型子宮切口憩室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胎兒在子宮內發育畸形, 此種類型比較罕見;而后天型子宮切口憩室產生的主要原因則為產婦進行剖宮產后發生內膜錯位現象, 其發生位置通常位于子宮下段, 此種類型的子宮切口憩室的臨床特征與子宮相似, 多表現為周期性脫落性出血, 然而由于子宮憩室并未具有較寬的通道與外界相連, 因而時常出現排血不暢現象, 因而當患者處于經期時多出現陰道淋漓出血的癥狀, 并且使得月經時間不斷延長。因此為降低甚至避免子宮切口憩室為患者帶來的不良影響,需要對患者予以準確的檢測, 并依據檢測結果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5]。
目前臨床中對于檢測子宮切口憩室的主要方式包括宮腔鏡、磁共振成像(MRI)與超聲檢測等[6]。宮腔鏡是一種新型的檢測方式, 隨著廣泛的使用已成為檢測子宮切口憩室的可靠方法, 將會獲得良好的檢測結果, 然而此種方式需要對患者進行切口, 屬于一種有創檢測方式, 并且在檢測過后可能會影響患者的預后, 因而此種方式不能被所有患者接受[7];MRI檢測方式雖然無需對患者進行切口, 但是其檢測費用較為昂貴, 將會為患者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 同時由于此種方式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危險, 將會對患者的子宮輸卵管造成一定的放射性損傷, 因而也不能被所有患者接受[8]。運用超聲檢測則能夠有效的彌補上述兩種檢測方式的弊端, 不僅能夠為醫生提供清晰的檢測圖像, 同時檢測過程簡便, 便于醫生操作, 可使醫生更加清晰地根據檢測圖像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 從而為后續治療提供可靠的保障[9]。依據本項研究結果可知, 所有患者經過了二次的剖宮產后, 子宮切口愈合不良, 會導致子宮黏膜突出肌層, 在超聲下表現子宮下段均出現楔形狀的裂隙、囊狀液性暗區, 并與宮腔相通, 其中有2例患者被診斷存在妊娠囊現象, 其他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 此結果與劉淼[10]的關于剖宮產術后切口處憩室的超聲診斷的研究結果相似, 主要原因在于超聲診斷能夠為醫生提供清晰的檢測圖像, 并且在較大程度上對患者形成保護,因而使醫生獲得了準確的檢測結果。
綜上所述, 超聲在子宮切口憩室形成過程中能夠測量出殘存子宮肌層的厚度, 清晰觀察憩室的大小, 便于醫生對患者的病情做出準確判斷, 同時此種方式又便于隨訪復診, 從而配合臨床進行有效的診治, 可作為未來一段時間內診斷二次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憩室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 臨床醫生仍然需要加強對其他方式的研究, 以便為患者提供更多檢測方式, 從而更加準確地確診患者的病情。
[1] 許海燕.陰道超聲在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憩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2, 25(16):1965-1966.
[2] 盧祥章.陰道超聲聯合宮腔鏡診斷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憩室的臨床價值分析.中國現代醫藥雜志, 2017, 19(5):34-36.
[3] 溫海群, 張嵐, 李金莉, 等 .經陰道超聲在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憩室診斷中的應用.中國臨床研究, 2015, 28(2):246-248.
[4] 陳瑞雪, 王文, 梅冬.經陰道超聲在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憩室臨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31):6058.
[5] 農美芬, 陳海寧, 王小燕, 等 .經陰道超聲對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憩室的診斷價值.中國實用醫藥, 2013, 8(13):69-71.
[6] 宋愛瓊, 盧江麗 , 李秀春, 等.33例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憩室的經陰道超聲診斷價值.中外健康文摘, 2014(22):102.
[7] 朱兆領, 王睿麗, 劉冰冰, 等 .經陰道超聲診斷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憩室的臨床價值.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26):21-22.
[8] 陳慧軍, 吳一萍, 吳秀英.陰道超聲聯合宮腔鏡對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憩室的診斷價值.中華全科醫學, 2015, 13(7):1132-1133.
[9] 錢晨, 施衛平.經陰道超聲檢查對剖宮產術后子宮切口憩室的診斷價值.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4(5):444-445.
[10] 劉淼.剖宮產術后切口處憩室的超聲診斷.中國實用醫藥,2009, 4(15):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