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都模式的案例分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冬梅,鄭林鳳,林賽男,余茜,張社梅,王 芳,2
(1.四川農業大學 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2.烏特勒支大學 哥白尼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荷蘭 烏特勒支,3584 CS)
農業特色小鎮形成機理與路徑優化——基于成都模式的案例分析
李冬梅1,鄭林鳳1,林賽男1,余茜1,張社梅1,王 芳1,2
(1.四川農業大學 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2.烏特勒支大學 哥白尼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荷蘭 烏特勒支,3584 CS)
摘 要:農業特色小鎮是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的發動機,是城鄉統籌發展戰略進程中形成的新格局。目前國內外有關農業特色小鎮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基于此,本文以組織種群生態學理論為依據,從界定農業特色小鎮的科學內涵入手,深入探討了農業特色小鎮的形成機理,并結合成都實踐對當前農業特色小鎮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進行了深度剖析,最后提出了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組織種群生態學;農業特色小鎮;形成機理;路徑優化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組織之間的關系正在發生重要的演變,學者更多地將組織看做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1]。新型城鎮化體系是一個社會、經濟、技術、文化、制度等環境需求下形成的獨特組織生態系統,特色小鎮作為新型城鎮化組織生態系統群落中的組織種群,正在浙江等地進行快速的變種、選擇和保留。浙江特色小鎮建設經驗已成為全國各地學習借鑒的樣板。農業特色小鎮作為特色小鎮組織種群中的一種特殊的亞種群,在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城鄉融合體制機制創新實踐方面是一種新的組織進化和選擇。
農業特色小鎮植根農村,以農為本,具有獨特的功能表現和形成機理,是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最佳平臺[2],更是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有效載體[3]。與起源于浙江等發達地區的特色小鎮相比,農業特色小鎮因為主導產業為農業、地區要素供給有限等特點,其更適合于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業主產區和生態環境保護區。在四川、山東、河南等地就形成了一批重要的農業特色小鎮實踐模式,成都的“小組微生”(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態化)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目前,有關農業特色小鎮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現有的研究主要針對新型城鎮化和特色小鎮展開。快速城市化和發展中國家城市的崛起需要新的研究途徑和更多的研究來解決全球數十億人面臨的城市問題[4],中國近幾十年來的城市化進程在全國范圍內帶來了多方面的效益。城市功能疏解形成多樣化的特色小鎮[5]。但是,小城鎮的收益似乎非常有限,西南地區尤其如此[6]。一個大的國家必須要走城鎮化[7],而且經濟增長與城鎮化之間有顯著的關系,起相互促進作用[8]。國外關于特色小鎮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特色小鎮功能的開發與規劃方面,注重旅游業與文化、休閑與零售等概念間的融合[9],并認為旅游業和農業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者[10]。國內學者首先對特色小鎮的科學內涵進行分析,緊接著在特色小鎮建設模式研究上提出特色小鎮應堅持“環城區布點”、“功能區帶動”、“資源型驅動”策略[11],并且應遵循傳統經典產業與發展科技新興產業和地方特色產業并舉的產業發展思路[12],用創建制代替傳統的審批制[13]。農業特色小鎮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之一,也是經濟新常態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14],應制訂扶持特色農業小鎮建設相關的配套政策,采用“先股后轉”流轉方式,推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15]。
由于農業特色小鎮發展處于初期階段,農業特色小鎮理論研究還非常薄弱,實踐中出現的各種典型模式還缺乏系統梳理和總結。而實際上,相較于文化旅游、商貿物流等專業特色小鎮,農業特色小鎮在演化形成方面比一般的特色小鎮更具有復雜性,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繁榮農村經濟上更具有普適性和獨特性。鑒于此,本文以組織種群生態學理論為支撐,從理論層面探析農業特色小鎮形成機理,在此基礎上對成都市農業特色小鎮建設實踐進行分析,提出農業特色小鎮發展路徑優化及政策建議。
農業特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逐漸演化形成的一種組織。該組織的發展遵循組織種群生態學理論的規律。對該組織內在機理演化形成進行探究需要建立在組織種群生態學理論的基礎上。
傳統組織理論無視環境的巨大變化,將組織看成在穩定、靜態環境中的用于生產的一臺機器,人是這臺機器的主要零件,系統是線性的機械結構[16]。為了克服傳統組織理論的弊端,一些組織學家提出了用生態學的理論來解釋組織,從而發展出了組織生態學。
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組織理論領域產生了四個新的理論,即市場和層級理論、組織制度理論、組織種群生態理論和資源依賴理論[17]。其中,組織種群生態學理論是從生物學的自然淘汰學說演變而來的。種群生態學探討了組織種群的創造、成長及消亡的過程及其與環境轉變的關系,強調組織的多樣性和在組織共同體或組織種群內的適應性。圍繞組織種群成長演化的互相影響機理,宏觀環境、其它種群影響、種群自身特征、種群內個體對種群演化影響等四個方面是解釋組織種群演化的主要影響因素[18]。
種群生態模型認為,在種群內一直存在并始終伴隨著新的組織的出現,每個新組織都試圖找到足以支持自己生存發展的領地或縫隙(niche),即唯一的環境資源和需要的領域(domain)。在組織的早期發展階段,它的領地或縫隙通常都很小;但如果組織獲得成功,它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擴大組織的規模。如果它的領地無效,組織就會衰退或許消亡[19]。組織種群的演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變種、選擇和保留。
(1)變種。組織種群變種是指組織種群中不斷出現新的組織形式,一般是由企業家、風險資本建立或者提供新服務的政府建立,組織的變種與生物的變種相似,增加了組織形式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對于組織來說,以顧客需求為導向,創造顧客價值是驅動組織變種的基本條件。
(2)選擇。組織種群中能找到自己領地或縫隙的變種可以更好地從環境中尋求生存資源。只有少數變種會被環境選中,生存下來,不能適應環境的變種,可能被“淘汰”[20]。
(3)保留。保留是對所選擇組織形式的保存和制度化。變種的組織一旦適應環境生存留下來,就會通過特定的技術、產品或服務,采取某種特定組織形式而制度化,確保組織穩定發展。
組織種群生態學研究說明,變種、選擇和保留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組織種群不斷演變進化的過程,新組織形式的出現就是這種持續變革的結果。
特色小鎮是新型城鎮化體系這個組織種群中演化出現的,農業特色小鎮就是一類特殊的組織種群,其變種、選擇和保留的進化過程正是適應當前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的大環境背景下演化的階段性組織形式。
農業特色小鎮組織種群的演變根植于農業、農村發展的環境需求使然。農業特色小鎮實質上就是特色小鎮種群依據環境變化進行選擇、變種和保留的新的組織形式。農業特色小鎮是以農業為核心和紐帶,依靠自然、經濟、技術等多元要素的自主流動而在一定區域內形成的多功能集聚區和多功能平臺。因此,農業特色小鎮超越了傳統意義的建制鎮或者建制鎮+集鎮的地域范疇,具有要素高度集聚、經營主體多元參與、三次產業深度融合等顯著特征,正成為現代農業與新型城鎮化協同推進的重要載體和當前我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動能。其內涵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農業特色小鎮是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的發動機。城市是經濟、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進的動力[21],是區域經濟的“增長極”[22];是國民經濟的地域支點,是國家連接企業的中間環節,是動態非平衡態耗散結構體系[23]。新型城鎮化體系就如同一個原子,大城市或城市群就是原子核,特色小鎮就是圍繞大城市或城市群發展的電子。
三十多年來我國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經濟和社會結構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例如生態環境問題、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土地制度問題、產業結構調整問題、區域發展不協調問題、農民融入城市困難等問題[24]。城鎮特色欠缺使城市功能較為單一[25]。十八大報告鮮明提出“新型城鎮化”,是在未來城鎮化發展方向上釋放出了“轉型”的“新信號”。推動城鎮化發展由速度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需統籌推進[26]。
目前中國常駐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7.35%,到2020年城鎮化率要達到60%,到2030年這個比例要達到70%,相當于全國每年要新增1500萬城鎮人口,對于我們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27]。
大城市承載著區域內90%以上的人口,其發展必然要受到資源、土地、人口、環境等承載力的限制,不可能無限擴展,而特色小鎮則可以通過生產供給安全優質的農產品和提供優美的生態環境與大城市彼此吸引,從而形成一種相互依存、陰陽平衡、功能互補的關系。只有大城市和特色小鎮在遵循宇宙演變和原子運動變化的自然規律下協同發展,才能形成以人為核心,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生態環境為本底,以文化傳統保護為精神追求的可持續發展新格局,最終帶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動態平衡和諧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
2、農業特色小鎮是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動力。世界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經驗表明,依靠科技創新支撐的綠色安全可持續的農業才是當今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規律。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統籌考慮農業、農民和農村三個范疇: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生態化發展是安全農業基礎,也是解決消費轉型升級壓力的重要途徑;農民就地城鎮化是解決農民勞動力轉移和就業的重要渠道;幸福美麗休閑鄉村建設必須依托農業產業作為動力和支撐。農業特色小鎮建設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規律的和諧統一,是自然、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普適性規律的最佳體現,將經濟功能、社會功能、生態功能、文化功能有效整合,將農業產業發展、農村生活與生態環境建設統籌協調。每一個農業特色小鎮都是一幅原生態、自然、和諧的唯美畫卷。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模式、經驗、機制、政策完全可以在我國不同區域進行復制、轉移、對接,從根本上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綠色創新發展,是實現綠色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3、農業特色小鎮是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載體。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城鄉一體化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的抓手和新的動能就是農業特色小鎮建設。多年分散經營導致我國農業經營規模小,經營成本高,組織化程度低,競爭力不強,已經不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走適度規模經營道路,用工業化的理念和思路來發展農業產業化,需要解決農業創業者和新農人生產、生活問題。城市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了資源、空間和環境,農業特色小鎮則在未來為農業創業和創新提供更豐富的土壤和更廣闊的增值空間。這不僅可以有效破解當前城市產業轉型、創新不足、社會危機、人心浮躁和農村土地規模小、勞動力素質低、城鄉收入差距大等難題,更重要的是,建設農業特色小鎮,是實現農業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市民化的根本途徑,是實現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最終歸途。通過大城市與小城鎮之間形成相互共生、有機互補、同步發展的活力體,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農業特色小鎮形成機理分析包括兩個環節:一是要素形成的構成;二是形成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根據組織種群生態學理論,農業特色小鎮就是特色小鎮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種群,具有獨特性、開放性、動態性、可持續性特點。農業特色小鎮種群的演化要素應該包括產業、功能、形態和制度四個維度。這四個維度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其中,農業特色產業集聚是基礎和核心,農村經濟增長極功能是動力和引擎,農業特色小鎮形態是活力和個性,制度創新是支撐和保障。四個維度的不同組合和外部環境(經濟、技術、文化、社會)的需求變化,決定了農業特色小鎮種群的變種、選擇和保留。
1、產業維度——農業特色小鎮發展核心基礎:基于農業的特色產業,并日益體現為“特而強”。一是主導產業選擇特色。農業特色小鎮由于所處的地理區域獨特,傳統產業發達,因此在產業布局上以凸顯當地農業特色的種植業或者養殖業為主。二是生產布局特色。在空間布局上,采用“農業特色小鎮+科技園區”或“農業特色小鎮+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發展格局,將農業特色小鎮作為核心區和增長極,將產業園作為示范輻射區,有助于實現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組織化和市場化的有機統一。三是科技引領特色。在科技創新上,農業特色小鎮1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積承載農業高科技技術試驗示范、農業物聯網、大數據等智能技術的試驗示范應用,使種養循環的現代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得到充分體現。四是產業集聚特色。在農業產業鏈延伸上,生產、加工、銷售依托農業特色小鎮整合資源,形成生產鏈、物流鏈、信息鏈、價值鏈的統一,能充分發揮產業聚集效應和協同效應,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功能維度——農業特色小鎮發展動力和引擎:表現出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的“聚而合”。一是經濟功能提升。經濟功能主要體現為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帶來產業轉型升級,帶動周邊類似產業集群化發展,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生態鏈延伸,促進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同時,由農業產業支撐衍生和拓展的農業科技孵化展示、農業教育培訓、科普宣傳、農業創意、休閑體驗、園藝療法等,也可以促進農業特色小鎮經濟功能的持續提升。二是社會功能擴展。經濟功能升級帶來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創新創業者的流入、政府服務體系完善等社會功能增加。三是生態功能拓展。農業特色小鎮獨特的自然資源、區位優勢、良好的生態環境、原鄉生活方式,有利于生態功能的拓展。四是多功能能疊加放大效應。農業特色小鎮經濟、社會、生態多功能的動態協調發展形成疊加效應,能有效強化產業的吸納功能和輻射功能,實現與大城市功能的互補和平衡,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加貼近自然的物質和精神家園。
3、形態維度——農業特色小鎮發展活力和個性:綜合生產、生活、生態等功能,表現出“優而美”。一是田園文明的傳承與回歸。農業特色小鎮的建設規劃充分融合地域文化、農耕文化、康養文化、體驗文化、休閑文化、民俗文化、鄉土文化的精髓,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的原生性、鮮活性,展示、再現回歸原鄉生活方式。二是與美麗新村建設緊密結合。農業特色小鎮與新農村建設、國家扶貧戰略緊密結合,實現“農業特色小鎮+美麗幸福新村”的完美融合。農業特色小鎮積極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等“三生”理念,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形態。
4、制度維度——農業特色小鎮發展的支撐和保障:政府大力推動、社會主體積極參與、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緊密結合,體現為“新而活”。一是正式制度的創新。正式制度建設需要在土地流轉、農村金融支持、科技人才流動、技術服務體系創新、新型經營主體扶持等方面進行一系列制度創新和實踐嘗試,堅持“政府引導、民企引領、創業者為主體”的運作方式,需要對“農業共營制”、職業經理人、農業CEO、共享農莊等商業模式大膽創新和探索,體現地方新特色。二是利用非正式制度影響力。積極利用鄉村治理、家族傳統、鄉土習俗等非正式制度來引導當地農民積極參與特色小鎮的規劃建設,并通過引入社區民主自治來降低交易管理成本,提高發展效率。
綜上,農業特色小鎮是產業維度、功能維度、形態維度和制度維度四個方面的綜合集成(見圖2,圖中模擬了甲乙兩個農業特色小鎮,其中甲小鎮在制度維度和產業維度方面發展較好,在功能維度和形態維度上偏弱,而乙小鎮剛好相反),四個維度構成農業特色小鎮演化形成機理。圖3將農業特色小鎮形成機理的四個維度(產業、功能、形態和制度)進行了分解。其中,產業維度包含產業鏈延伸度,產業創新程度和產業融合程度3個指標;功能維度包含經濟功能強弱、社會功能強弱和生態功能強弱3個指標;形態維度包含農業產業形態、農村生活形態和生態融合形態3個指標;制度維度包含政府制度(正式)的推動、社會主體(非正式)參與和制度創新3個指標。圖中借鑒雷達圖原理,從圓心往外的第3環為行業平均水平,第4環為行業平均水平的1.5倍,第2環為行業平均水平的0.5倍。

圖2 農業特色小鎮形成機理(維度趨勢比較)
經歷近30年的規劃與發展,成都特色農業產業已具相當規模[28],并著力打造食品飲料、休閑旅游、農產品物流、農村電商和飼料加工等5個千億產業集群,構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高地[29]。
當前在成都實踐中發展起來的農業特色小鎮模式主要有產村融合、產鎮融合和產區融合三種模式。
1.產村融合模式:郫都區三道堰鎮青杠樹村
青杠樹村位于三道堰鎮東南,距成都市區17公里,沙西線橫貫全村,徐堰河、柏條河在村內匯聚,形成“兩河環抱、半島天成”的獨特生態稟賦。青杠樹村按照“因地制宜、宜聚則聚、宜散則散”的原則、“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微田園”的設計理念和郫都區“雙創高地,生態新區”的發展定位,建成了1000畝糧油高產示范基地、100余畝水面、490畝水源保護生態濕地,注冊了“香草湖”農產品品牌,引進了“天府水鄉·國際鄉村俱樂部”等5個高端休閑項目,完成了鄉村客棧、精品農家樂等產業建設,解決了農民就業問題,促進了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青杠樹村以川西民居特色為主基調,依托原有林盤、河流等生態資源,發展“產村相融型”農業特色小鎮,統籌推進新農村綜合體示范建設。
2.產鎮融合模式:蒲江縣復興鄉
復興鄉位于蒲江縣城西北部,淺丘地形,氣候濕潤,水源充沛,土地肥沃,主要農特產品有成魚、柑桔、獼猴桃等。復興鄉依托獼猴桃特色產業的生態品牌優勢,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生態旅游業,把復興建設成為國內領先的現代有機農業示范基地、臨溪河流域觀光基地和產鎮融合發展示范區。

圖3 農業特色小鎮形成機理的維度趨勢比較
復興鄉遵循“產鎮融合”發展思路,立足鄉情,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在傳統獼猴桃種植產業的基礎上,以農民為主體,引進高端技術企業,搶抓電商發展機遇,助推獼猴桃產業轉型升級,改變了獼猴桃產業形態,為農民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此外,復興鄉還積極拓展銷售渠道,2015年廟峰村建設成為全縣第一批電子商務示范村和復興鄉電子商務示范鄉鎮,并不斷完善物流配套體系,通過示范點以點帶面,2017年全鄉農產品網上銷售占比達20%,以“復桃”為注冊商標的包裝盒通過網絡銷售,提升了復興獼猴桃的品牌,區域品牌優勢得到顯著提高。場鎮周邊的三義、廟峰、柳溪、彭河社區在復興鄉的帶動下,實現連片發展,城鎮體系不斷完善和城鎮功能不斷增強。
3.產區融合模式:成都高新東區清風鄉
成都高新區清風鄉緊鄰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龍泉飲水工程多條干渠橫貫全鄉。清風鄉搶抓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建設機遇,立足自身農業發展優勢,積極謀劃空港農業產業經濟帶、自貿區經濟圈、商貿物流,構建現代農業體驗休閑經濟發展模式,推動現代商貿物流、臨空產業、都市農業、鄉村旅游融合發展,抱團發展,創新打造宜居、宜商、宜業、宜游的空港新城特色風情小鎮。
清風鄉遵循“產區融合”的發展思路,依托豐富資源、優美環境、交通區位優勢,以藤椒、食用菌和無公害蔬菜種植為特色農業產業,規劃了以生態高效現代農業為主題的農業產業園區,著力發展晚白桃、優質草莓、無公害蔬菜、優質高效水稻,以“核心區+示范區”為載體,引入“互聯網+”信息優勢實現智慧農業,創建高效生態農業體驗創意園,充分發揮出了農業特色小鎮的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
可以看出,清風鄉農業生產緊跟市場規律,將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表1 郫都區三道堰鎮青杠樹村農業特色小鎮形成機理

表2 蒲江縣復興鄉農業特色小鎮形成機理

表3 高新東區清風鄉農業特色小鎮形成機理
通過對成都當前農業特色小鎮發展主要模式按形態、產業、制度、功能四個維度的深入剖析,重新審視不同區域的要素稟賦優勢,其可借鑒意義如下。
1、突破行政界線,發揮產區整合優勢。依據特色農業產業集聚區進行規劃,保障特色農業產業適度規模化生產經營,實現土地利用效率最優,推動農業特色小鎮建設與農業特色產業協同發展。
2、發揮比較優勢,做大做強特色產業。充分發揮當地農業資源稟賦優勢,切忌農業產業雷同,立足農業產業特色主題,做大做強特色產業,融合三次產業,延伸產業鏈條,獲得規模比較效益。
3、注重制度創新,保障特色小鎮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30]。農業特色小鎮是一種新的組織形態,現代農業產業組織內部制度對其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同時,政府的相關政策、社會參與主體的非正式制度都將在很大程度影響特色小鎮良性健康發展。這需要在內部組織管理制度、政府政策體系、社會參與管理制度等方面進行制度創新與重構。
4.拓展小鎮功能,強化農村經濟增長極。完備小鎮農業生產基礎功能,加強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傳承區域農村歷史文化資源,融入現代科技技術手段,使農業特色小鎮彰顯其獨特魅力,集聚產業、吸引人流、增收增效、和諧宜居,成為新型城鎮化發展,城鄉一體化戰略的創新點。
目前,雖然農業特色小鎮發展已初具雛形,但是在產業、功能、形態和制度四個維度方面仍然存在諸多不足。
一是農業特色小鎮產業鏈延伸的縱向融合長度不足。產業縱向融合需要整合生產、加工、銷售、物流等環節,實施全產業鏈的發展。目前農業特色小鎮農業產業的重心仍在生產端,產品包裝粗放且以鮮銷為主,銷售區域半徑小;農產品加工多處于初加工階段,精深加工能力較弱,產品附加值低;農產品倉儲、物流、配送等市場體系建設相對滯后;農產品營銷和流通組織化程度較低。
二是農業特色小鎮橫向融合寬度不足。農業特色小鎮產業融合以依托本地自然地理和生態條件開發鄉村旅游業的一、三產業橫向淺層融合為主,如蒲江依托獼猴桃優勢發展旅游休閑,大邑蘇家鎮以有機蔬菜為特色做大鄉村旅游,溫江壽安編藝小鎮以建設花卉園林生態旅游度假區。一二三產業融合屬于個別實踐,缺少對三產之間融合特點、融合機理、融合模式等產業融合共性的歸納提煉,也就沒有深入到產業內部去探討融合的本質規律。因此,三產融合更多表現在形式上,處于模仿、照搬階段。這造成了產業橫向融合的同質性競爭,無法凸顯小鎮異質性優勢。
三是農業特色小鎮品牌效應不明顯。成都市農業特色小鎮缺乏在國內有較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小鎮品牌。雖然實踐中形成了類似農業特色小鎮雛形的發展模式,由于沒有及時總結、提煉和宣傳,仍然把已經具備特色的農業小鎮看成是新農村發展一種模式,沒有從產業、功能、形態和制度等方面加以分析和歸納,導致成都農業特色小鎮在全國知名度不高,也沒有引起高層管理者的重視。
一是農業特色小鎮的區域經濟輻射力有限。成都市農業特色小鎮發展初期以新農村建設、田園綜合體建設為基礎推進,在建設中采取的是邊實踐、邊探索、邊創新的發展模式,以解決當地農民增收問題為期初定位,強調經濟功能提升和農村生活環境改善,因而沒有從產業發展的規律進行長期可持續規劃,使得產業區域經濟輻射作用相對較弱。只有蒲江復興鄉的獼猴桃特色小鎮帶動了周邊三義、廟峰、柳溪、彭河的連片發展,其余的農業特色小鎮發展僅局限在區域內部,既難以實現區域間優勢資源的共享,也難以使特色小鎮的發展真正成為帶動成都市經濟增長的重要一極。
二是農業特色小鎮的社會功能開發不足。成都市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功能開發還處于注重休閑娛樂,滿足普通大眾的鄉村旅游為主低層次的農業特色小鎮1.0時代,還未成為科研教育、人才培養、高端康養、創新創業孵化的最佳平臺,急需進入農業特色小鎮建設2.0時代。
一是農業特色小鎮傳統文化挖掘不深。成都大部分農業特色小鎮都以打造農業與文化生態休閑旅游融合發展新業態為主,模仿效應明顯,缺少個性原創的設計,導致核心競爭力缺乏和農業特色小鎮“一鎮一特色”、“一鎮一品”的優勢不明顯。
二是生產形態低端化。缺乏將“大數據”和“互聯網+”、共享經濟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向農業產業鏈各環節滲透來發展農商直供、產地直銷、食物短鏈、社區支農、會員配送、個性化定制、共享農莊等新型經營模式的對接應用。
三是配套設施建設滯后阻礙生產、生活、生態的深度融合。農業特色小鎮是現代先進農業技術的展示區域。當前成都市農業基礎設施、農業信息化建設已經走在全省前面,但是農業的精細化、精準化和智能化生產還處于發展初期,不能滿足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農業電子商務的發展缺乏本地有影響力的電商平臺和農村電商人才,導致農產品實現從基地到消費者的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新零售模式欠缺,不能為新型經營主體創新創業提供健全的的配套設施。
一是產業分割的農業管理體制不適應農業特色小鎮發展。農業產業融合要求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求建立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環節緊密聯系的融合型農業體系。由于農業管理體制存在產業分割、分段管理的現象,生產環節、加工環節、貿易環節分屬于不同的部門,而收購、加工、運輸、儲藏、銷售又歸其它不同職能部門管理,造成了農業產業鏈的人為割裂,阻礙了農業產業的融合。
二是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參與度有待提高。農業特色小鎮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頂層設計,全員參與。其中新型經營主體是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主力。要發展壯大農業特色小鎮的產業核心支撐力,重在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以及推動新型經營主體的積極參與。當前成都市農業特色小鎮建設主體以農戶和合作社為主,龍頭企業、職業經理人等新型經營主體對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參與度不高,有實力的新型經營主體少,參與建設能力不足。
三是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政策保障體系有待健全。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政策保障體系包括公共基礎設施支持、金融支持、人才支持,以及風險分擔機制、獎勵補貼機制等等,目前關于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專門政策還沒有出臺,相關的配套設置和保障體系都不健全。比如農業特色小鎮建設中應如何保障參與企業的利益,如何管理和建設小鎮品牌,如何建立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骨干企業為主的多元化參與利益聯接機制,以及如何建立起及時、持續反饋農業特色小鎮發展狀況的跟蹤監測機制等。
針對農業特色小鎮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應采取相應的措施積極應對。具體來看:
一是積極推動產業縱向融合,提升農業特色小鎮產業融合度。以農業供給側改革為主線,在推動產業橫向融合的基礎上,以“全產業鏈”的思路推動產業的縱向融合,同時提升農業特色小鎮產業融合的寬度和深度。加強農業特色小鎮建設中產業產前、產中和產后各個環節的聯系,根據各地自然資源稟賦條件,依托各地農業主導集聚產業,因地制宜形成農業特色產業鏈,突出發展綠色種養、智慧農業等高效生態農業。提升新產業新業態,以“互聯網+農業產業鏈”模式為載體,推動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冷鏈物流的發展,積極發展農村電商。
二是突出企業主體,培育多元化特色小鎮建設主體。農業特色小鎮應堅持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的原則。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做好編制規劃,引入有實力的投資建設主體,但不干預其運作。創新融資方式,探索產業基金、股權眾籌、PPP公私合營以及BOT(建設—經營—轉讓)、TOT(移交—經營—移交)、ROT(重構—運營—移交)等投融資新途徑新方式,加大引入社會資本力度,以市場化機制推動小鎮的建設。構建農業領軍企業為龍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為主體,全程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多元主體參與的特色小鎮建設格局。
三是實施品牌戰略。著力打造農業特色小鎮品牌,發揮品牌效應對農業特色小鎮的帶動作用。一方面,以傳統文化為依托,充分挖掘歷史、人文、科技三大領域長期沉淀的豐富創意元素,積極推動休閑文化旅游業發展,提升農業特色小鎮產業層次;另一方面,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大力發展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打造高端高質高新的農業品牌,鼓勵新型經營主體探索融合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培育知名品牌,推動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態有機農業特色小鎮的發展。
一是加強農業特色小鎮對周邊經濟的輻射力和吸納力。積極創新“農業特色小鎮+”模式,形成“農業特色小鎮+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特色小鎮+現代農業科技園”、“農業特色小鎮+現代農業創業創新園”等方式,與周邊地區形成聚集和輻射效應。農業特色小鎮是“產業造血中心”和“經濟拉動中心”,充分吸納周邊地區的資源優勢、人力優勢和資本優勢,以全產業鏈為思路,形成中心城鎮與周邊地區的產業上下游關系,既帶動周邊地區的農民增收,又促進周邊地區的產業發展。
二是充分擴展農業特色小鎮的社會功能。強化科技引領,積極打造以科研教育和人才培養為主的農業特色小鎮,以科技創新牽引小鎮發展,使其成為科研教育的重要實踐基地和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為更廣范圍的成果推廣奠定基礎。
三是拓展農業特色小鎮的生態功能。不斷延伸農業涵養水土、凈化環境、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創新發展生態康養。發揮農業特色小鎮生態優勢,以發展生態康養業為主,既減輕老齡化的社會壓力,為老年人提供交流活動空間,又可成為年輕人度假休閑、釋放壓力的重要載體。
一是深入挖掘和傳承傳統文化。積極引入歷史、文化、民族以及現代元素,對農業種養殖方式、村莊生活設施面貌等進行特色化改造,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創意農業、景觀農業、休閑農業,建設各種類型的農業文化主題公園、農家樂、特色旅游村,打造一批田園綜合體。
二是積極探索互聯網+現代農業。推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與現代農業結合,構建依托互聯網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促進智能化農業、精準農業發展;利用生物技術、農業設施裝備技術與信息技術相融合的特點,發展現代生物農業、設施農業、工廠化農業。支持發展農村電商,鼓勵將互聯網、物聯網技術運用在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中,以發展線上線下和物流的深度融合。
三是大力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加大村內道路、溝渠及廣場等公共地帶的清掃保潔力度,完善農村環衛管理制度和“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模式,提升村莊環境容貌水平。加強場鎮路燈、垃圾桶、果屑箱等公共設施維修維護,重點推進建設施工工地管理、改水改廁、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等相關工作。積極宣傳發動,深入拓展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引導廣大群眾轉變“不重視農村環境保護”的思想觀念,破除“亂吐亂扔亂倒”等生活陋習,逐步建立起健康文明的生活新風尚。
一是盡快出臺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政策文件。將農業特色小鎮作為特色小鎮建設的重要類型之一,集聚建委、發改、科技、農業、經信、商務、旅游等部門力量,盡快出臺關于加快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政策文件,從農業特色小鎮內涵、模式、動力機制、主體建設、模式選擇、保障政策等方面進行規范的說明。進一步完善組織管理機構,建議成立專門的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管理部門,整合各部門資源,實現小鎮建設管理和后管理的配套的制度,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建立一支專家團隊,定期或不定期對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實際調研,經驗總結,并對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績效進行評估,以及時提出未來農業特色小鎮轉型升級的決策建議。
二是創新政策支持方式。加強規劃引導,科學規劃六次產業(一二三產業融合)布局,統籌整合財政項目資金給予相應的政策補貼或獎勵。加強用地保障,積極盤活存量土地資源,按照節約集約用地的要求積極支持特色鎮的建設,結合城鄉規劃修編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完善工作,優先保障特色鎮建設用地。加強項目資金扶持,省級特色鎮范圍內的建設項目整體打包列入年度省重點項目的,所含子項目可享受省重點項目優惠政策。市縣兩級財政加大資金投入,保證特色小鎮建設見成績出效果。加快建成農業特色小鎮跟蹤監測機制,定期收集、整理和發布農業特色小鎮發展情況的相關信息,包括特色產業、發展模式、發展效益等諸多方面,以便及時和持續的把握農業特色小鎮的發展方向,及時發現并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20]羅 珉.組織理論的新發展——種群生態學理論的貢獻[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1(10):34-37.
[2]王思明.農業特色小鎮,如何精準定位與建設[N].新華日報,2017-09-27(17).
[3]楊 梅,郝華勇.農業型特色小鎮建設舉措[J].開放導報,2017(3):85-88.
[4]Edward Glaeser,J.Vernon Henderson.Urban economics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 An introduction[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17(98): 1-5.
[5]李柏文,曾博偉,宋紅梅.特色小城鎮的形成動因及其發展規律.北京聯合大學學報[J].2017(2):36-40.
[6]LiyinShen,Yitian Ren,NingXiong,HengLi, YangChen,Why small towns can not share the benefit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8(174): 728-738.
[7]魏后凱.城鎮化轉型——國際經驗與中國前景[OL].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www.cssn.cn/jjx/jjx_zt/jjx_ztlm/jjx_zt_dedy/jjx_zt_zjfy4/201410/t20141020_1369563.shtml,2014-10-20.
[8]王康,孫健,周淑芬.中國城鎮化水平、勞動貢獻率與經濟增長區域差異性的實證研究——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分析[J].人口與發展,2017(2):22-29.
[9]Smith, M. K. Seeing a new side to seasides: culturally regenerating the English seasidetow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6,1(2004):17-28.
[10]Alessandro,Sanches-Pereira,Bonapas Onguglo,Henrique Pacini,Maria F.Gómez,Suani TeixeiraCoelho,Musa K.Muwanga .Fostering lo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anzania by enhancing linkages between tourism and small-scale agricultur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7(162): 1567-1581.
[11]周旭霞.特色小鎮的建構路徑[J].浙江經濟,2015(6):25-26.
[12]曾 江,慈 鋒.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特色小鎮建設[J].宏觀經濟管理,2016(12):51-56.
[13]黃衛劍,湯培源等.創建制——供給側改革在浙江省特色小鎮建設中的實踐[J].小城鎮建設,2016(3):31-33.
[14]吳奶金,陳高威,林珊,陳施慧,劉飛翔.基于新型業態變化的農業特色小鎮理念與構建[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3):7-12.
[15]徐 萍,衛 新,王美青,孫永朋.探索特色農業小鎮建設新路徑[J].浙江經濟,2016(5):50-51.
[16]齊振彪,齊振宏.組織及其智能優勢:組織生態學的新視角[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2(10):18-20.
[17]彭壁玉.組織生態學理論述評[J].經濟學家,2006(5):111-117.
[18]候 杰.組織生態學中的演化影響關系研究述評[J].當代經濟,2017(7):148-150.
[19]羅 珉.管理學前沿理論研究[M].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6.
[21]列寧全集(1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64.
[22]Perroux, F. Economic space: theory and application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0,64(1):89-104.
[23]饒會林.城市經濟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24]袁建新,郭彩琴.新型城鎮化:內涵、本質及其認識價值——十八大報告解讀[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3,30(3):17-23.
[25]高 杰.資源型城市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D].浙江財經大學,2014.
[26]魏后凱.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需統籌推進[J].新西部旬刊,2017(4):5.
[27]新型城鎮化4.0白皮書發布 打造中國式特色小鎮[OL].鳳凰網財經,http://finance.ifeng.com/a/20180103/15901044_0.shtml,2018-01-03.
[28]成都市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課題組.發展成都特色農業研究[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4):176-180.
[29]張紅霞.成都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力打造5個千億產業集群[N].四川日報,2017-12-08(1).
[30]韓長賦.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N].人民日報,2017-12-11(7).
StudyontheFormationMechanismandPathOptimizationofAgriculturalCharacteristicTowns——CaseAnalysisBasedonChengduModel
LI Dong-mei1, ZHENG Lin-feng1, LIN Sai-nan1, YU Xi1, ZHANG She-mei1, WANG Fang1,2
(1.SchoolofManagement,SichuanAgricultur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1130,China; 2.CopernicusInstituteofSustainableDevelopment,UtrechtUniversity,Heidelberglaan3584CS,Utrecht)
Abstract:The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town is an engine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a new pattern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overall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towns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particular, there is no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path 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e characteristic towns. So this paper starts from defining the connotation of agriculture characteristic towns, and then explores the problems and deficienc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ent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towns by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in Chengdu.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organizational population ecology;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town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path optimization
中圖分類號:F323.3
A
1005-0566(2018)05-0079-12
收稿日期:2017-12-11
2018-04-13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哲社基金2017年重點項目“四川農業特色小鎮演化形成機理與路徑選擇”(項目編號:SC17A015)、四川省研究生教育創新團隊“資源約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項目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李冬梅(1971-),女,四川西昌人,四川農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工商管理系主任,博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經濟。
(本文責編:王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