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浦江縣黃宅鎮第二小學 張瑛瑛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小學美術課程要充分體現人文性質,在豐富學生美術知識、鍛煉學生美術技能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情感教育,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打造成功的美術教育。對此,小學美術教師要明確情感教育的重要意義,真正從學生實際出發,挖掘美術的人文性,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來提高情感教育質量。
課堂教學本身就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不能夠將課堂教學活動變成教師的獨角戲,也不能讓學生被動地開展學習活動。特別是在《課程標準》頒布之后,強調教師要徹底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改變一言堂和灌輸式的教學策略,注重加強與學生的積極互動,并與學生建立起平等和諧的關系,做好師生交流。通過師生交流方式,教師可以加強對學生學習特征和狀態的了解,特別是可以把握學生的情感態度,以便能夠找到進行情感教育的突破點,調動學生積極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也要善于通過師生交流的方式來達到教學目標,在和諧平等的師生交流當中滲透情感,將師生聯系成不可分割的情感共同體。例如,在教學《向日葵》時,教師需要把握本課的目標是要提高學生對色彩的認知和把握水平,進而調動學生的色彩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為了推進情感教育,教師要避免采用傳統模式進行教學,而是采用師生交流的方式逐步引領學生。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來開展與學生的交流:同學們在生活當中見過向日葵嗎?向日葵有哪些顏色?向日葵的主色是什么?向日葵名字的由來是什么?我們能夠從中獲得哪些啟發?這些問題貼近學生實際生活,而且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在潛移默化當中滲透美術知識的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向日葵的優秀品格,讓學生可以像向日葵一樣樂觀積極向上。

在傳統的小學美術教學中,主要采用的是教師講解理論知識,學生被動聽講,或者是教師為學生示范,讓學生模仿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這樣的教學方法枯燥單一,會在極大程度上打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也難以形成對學生情感思維的啟發,不利于情感教育的開展。那么要想為情感教育提供有利的環境,構建高效的小學美術課堂,就必須要大膽突破傳統教學方法,有效引進和靈活應用情境教學法,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為學生營造生動形象和富有趣味的美術學習情境。在特定的美術學習情境當中,學生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與情感體驗,深刻感受美術學習的樂趣和繪畫之美,而情感教育也能夠在潛移默化當中進行滲透和實施。比如,在教學《給樹爺爺畫像》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并將情境教學和情感教育整合起來。首先,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隨處可見,它們大小高低各不相同,而且每一個人最樹都有不同的印象,那么請大家聯系自己的生活,并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畫出自己心中的大樹。在這樣的生活情境當中,學生充分發掘自己的想象力,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畫出樹木在春夏秋冬時不同的狀態。之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入本課主題,讓學生把握如何用紋理線條畫出樹爺爺的滄桑,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積極情感。
手工制作是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鍛煉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平臺,同時更為情感教育的落實提供了有效途徑。在具體的手工活動實踐當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制作形狀各異、色彩紛呈的形狀、玩偶等,可以根據主題發揮想象,創造出自己的獨特作品,并表現出自己的內心情感和審美體驗。對此,利用手工活動開展情感教育是非常可取的,為小學美術教師情感教育的落實提供了重要突破口。例如,在小學美術手工課程《一種奇特的臉》中,教學要求學生能夠在手工活動當中通過實踐操作的方式靈活應用壓、揉、捏等技巧塑造奇特的臉。為了引起學生參與手工制作的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不同類型的奇特臉,比如說京劇臉譜、川劇變臉臉譜等,讓學生有效欣賞和對照。之后,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和思考做出自己認為的奇特的臉,之后將五官涂上不同的顏色。在學生完成作品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構思和創意,這其中可以為學生滲透補充有關于民族文化藝術的內容,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意識與情趣。
小學美術教學是情感教育的重要載體,更是落實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措施,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美術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的同時,優化學生的美術學習環境,為情感教育的貫徹落實奠定堅實基礎。小學美術教師要善于利用師生交流、情境教學、手工實踐活動等開展情感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發展學生的審美情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