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
“獨行速,共行遠”(Go alone faster, go together further),這句話是我2015年在芬蘭參加世界校長大會時看到的,給我?guī)砹撕苌畹挠|動。之所以有很深的感觸,是緣于一次徒步登山的經(jīng)歷。
在好朋友的鼓動下,我曾經(jīng)有過幾次徒步登山的經(jīng)歷。朋友是個老資格的驢友,所以每次他都遠遠地把我甩在后面,但是,我每次都拼了命地緊追他,基本上總能保持著遠遠看到他身影的距離。但是有一次,他的步伐比任何一次都快,很快我就跟不上了。開始的時候我還繼續(xù)努力拼命追趕,但是,走著走著我就開始泄氣了,朋友的影子怎么也望不到,我突然間覺得這條路好像沒有了盡頭!于是,原本鼓足的干勁一下子泄了氣,心想反正我是追不上了,干脆就不追了。這件事讓我有了兩點感悟:第一,一個人要堅持走得更遠,是需要有人陪伴的;第二,領(lǐng)導者自己不能走得太快,要時時“回望”一眼,看看大家是否都跟上了。
作為研究教師教育的學者,我常常把“獨行速,共行遠”的道理延伸到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試圖以此來描述教師成長中三類“關(guān)鍵他人”之間的關(guān)系:校長、從事培訓的專家學者以及教師同伴,“校長要做教師遠行的陪伴者”“專家學者要做教師遠行的陪伴者”“教師也要做教師同伴遠行的陪伴者”。
在我看來,有三點需要特別強調(diào)。
其一,促進教師成長中“速”與“遠”的關(guān)系:走得遠比走得快更重要。對于學生而言,成長不是百米沖刺,而是馬拉松。為了能夠跑完人生的馬拉松。我們必須要把握好節(jié)奏,不能一開始就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將精力耗費殆盡。教師是陪伴學生跑馬拉松的人,要讓學生走得遠,教師也一樣要走得遠。然而,現(xiàn)實中我們往往沒有耐心等待,恨不得教師能夠馬上成長,尤其是對于年輕教師,給他們更多任務(wù)、更多壓力。然而,從教師成長的規(guī)律來看,一個人的職業(yè)生涯成長初期,需要慢、需要靜,需要做減法而不是做加法,讓他們在初始階段把握節(jié)奏、慢慢起步,才有可能走得更遠。在這一點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經(jīng)驗值得借鑒。它對所有年輕教師的要求是,不允許有太多上課任務(wù),不允許做行政管理,集中精力觀摩學習做基礎(chǔ)研究,打下好的基礎(chǔ)以后再加碼加任務(wù)。正是由于這種制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教師成長很快,出成果也很快,很快就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因此,我們不能只追求讓教師快速成長,更重要的是要讓教師在職業(yè)生涯的道路上持續(xù)成長、走得長遠。
其二,在教師成長中“獨進與共進”的關(guān)系:“在一起”才能走得更遠。這里我想特別強調(diào)的是教師成長中校長與教師以及教師同伴之間的關(guān)系。教師群體的發(fā)展肯定是快慢不同的,在教師中不乏脫穎而出獨立拔尖的卓越者。但是,育人是需要合作的,只有一個教師的優(yōu)秀是無法達到更高的育人成效的,一個團隊中只要有一個人拉后腿,恐怕大家都很難走得更遠。同時,一個人孤獨前行,就像徒步登山一樣,總會有遇到困難、或因看不到終點而感到沮喪的時候,有同伴在身邊就是一種鼓勵和力量。對校長而言更是如此,校長不能一個人跑得太快,也不能只讓少數(shù)教師跑得太快,要“共進”,讓大家有“在一起”的感覺,這樣才能走得持久、走得高遠。
其三,校長、教師和專家學者這三種“關(guān)鍵他人”在教師成長中應(yīng)發(fā)揮的功能與作用:“陪伴”能帶來遠行的力量。第一,陪伴是溫暖的。在遠行途中,有人在你左右,讓你不孤獨,讓你有心里的依靠,這就能夠讓你有勇氣堅持下去。第二,陪伴是平等的。陪伴沒有上下主次之分,它是一種相互對等的關(guān)系,你陪伴我的同時我也陪伴你。在遠行的途中,其實我們并不需要有人指手畫腳、喋喋不休,我們更需要的是一個不離左右默默關(guān)注的同行者,彼此欣賞相互鼓勵,營造一種共同前行的平等氛圍。第三,陪伴是能夠激發(fā)自主的。也許“引領(lǐng)”這個詞被更多人使用,但是我卻依然喜歡“陪伴”。因為“引領(lǐng)”往往把教師擺在一個相對被動的地位,而我更希望教師是自主的,而不是被“引領(lǐng)”的。相對學生而言,教師有著更多的個體經(jīng)驗,積蓄著更多的潛在能力,需要的并不是太多的引領(lǐng),而是激發(fā)內(nèi)在發(fā)展動力,讓內(nèi)在的種子成長起來。我始終相信,思想的種子就在每個教師的心中,專家的作用就是陪著他們,讓教師的思想自己長出來而不是靠外力挖出來。第四,陪伴是一種用心。毫無疑問,陪伴是需要花時間的。愿意花時間去陪伴教師成長,是因為你覺得這件事很重要。這種用心陪伴所帶來的影響力是溫暖而巨大的,它會讓教師在困難面前不再猶豫和退縮。第五,陪伴是一種感恩心態(tài)。在此所言的“感恩”是特別針對校長和專家學者而言的。無論是校長的理念還是專家學者的理論,若要變成教育實踐中的成效和成果,最終都需要靠教師去落地踐行。因此,校長要感恩教師愿意接受、認同并踐行自己的理念;專家學者要感恩教師愿意聆聽、愿意把理論在實踐中加以試驗。我們要感恩那些讓我們的理念落地、讓我們的理論有了生命的人。
我堅信,陪伴能帶來遠行途中的溫暖和力量,我們要做教師專業(yè)成長的精神陪伴者,讓教師走得更遠!
編輯 _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