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人格作為一項重要的心理品質,決定著一個人個性品質的特性和活動狀態。人格教育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人的要求,結合人類基本的美德,以及對青少年本身的認知規律,落實到學生優秀個人品格上的教育,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涵養正確的價值觀念,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積極心理學是近年來興起的一股心理學潮流,6大美德24種積極心理品質是其應用最為廣泛的研究成果,為新時期學生人格品質培養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與實踐依據。中小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既要借鑒國外品格教育的相關研究,又要結合我國德育實踐,兼顧學生的道德發展規律與成長需求,注重“人”的培養,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
中小學生處在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期,面臨著一系列的發展任務。首先,在認知層面,中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從具體化向抽象化、邏輯化遞進的過程中,存在思維面狹窄、思想偏激、看待問題角度不客觀不實際等問題。積極思維習慣的培養與塑造,可以培養學生樂觀的解釋風格,能為學生應對困惑、健康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其次,中小學生情緒波動大,常常會出現一定的消極情緒。積極情緒具有動力作用,能拓展思維,激發青少年認知與內驅力,調節負性事件帶來的消極影響,增強幸福感,提升學習成績與學習效果,因此也應該成為健全人格培養的重要方面。同時,中小學生處在鏡化自我時期,受同伴影響大,因此,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培育積極的人際關系,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今中小學生成長環境優越,在成長過程中往往受到過度保護,很少遭遇困境,缺乏面對失敗、克服挫折的能力,亟需進行相關教育引導,培養其良好的意志品質。基于此,海淀區中小學生的健全人格培養主要從積極的認知品質、積極的情緒品質、積極的交往品質和積極的意志品質四方面入手,以學生主體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進而為道德品質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積極的認知品質是學生進行正確道德認知與道德判斷的基礎。它是在辯證的認知圖式指導下,使學生既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面,也看到其不利的一面。但更多時候能夠從積極的方面出發,積極地認知自我、他人、外界,并以此為視角進行深入探究,形成樂觀、合理期望等認知方式。積極的認知品質需要從兩個方面培養。首先,要培養學生樂觀的認知風格,在對具體事件及自我兩個層面上,都能養成內部、穩定、可控的歸因風格,進而促進學生形成樂觀的認知圖式。其次,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好奇意味著對更多不確定因素的探索,通常情況下,與熟悉的事物相比,不確定因素和各種挑戰能帶來更深遠和持久的價值,會提高積極事件帶給我們的快樂程度。好奇心不僅是關注與注意,更是一種認知視角,指向的是如何對事物進行關注。
積極情緒是一種正向價值的情緒,包括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積極情緒體驗。主觀幸福感是積極情緒品質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與個體自尊存在高相關。開展幸福教育,傳播提升積極情緒的方法,有利于提高中小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有助于培養學生愉悅、滿意、快樂的情緒品質。希望主要指向個體未來的積極情感體驗,受預想的積極情感與消極情感的差異所左右,預想的積極情感若大于消極情感,希望感則越強。希望感與學生的目標及意義感相聯系,具有動力作用,影響并決定著學生的行為。
學生是處在社會中的個體,存在與外界建立聯系的需要。積極的交往品質主要指個體在與他人(包括父母、同伴、師長)交往過程中對待他人的態度、與他人建立良好人際關系及適應社會規則、融入社會的能力。感恩既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美德,具有利他性。學會感恩是衡量學生是否具有健全人格的重要指標,能夠沖破自我中心的小圈,融入到大的社會環境中,利于穩定、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個重要的方面,友善是指能夠從積極角度與他人或外界建立聯系的態度及能力,是個體親社會行為的重要體現。友誼和團隊合作是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而規則意識是具備遵守集體或社會共同規范的思維視角,是促進個體融入集體、適應社會的重要載體與能力,也是連接個體與社會的重要橋梁。
積極的意志品質能促進個體建立積極自我,激發內在動機,應對挫折與挑戰。勇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作為一種積極特質,是開啟積極行動的基礎,能夠調動個體的能量并調控其行為,勇氣與自我效能感、價值觀等因素相互影響。堅毅性能促進個體積極應對挑戰,對青少年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擁有堅毅品格的個體能夠對長期目標具有持續的激情與持久耐力。自控力也是意志力的重要方面,具有自控力的個體能夠對自身行為進行良好把控,是完善自我認知、促進自我和諧的有效載體。
人格教育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基礎與心理品質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社會規范和道德規范形成更為深刻的認識,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一般課題《中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課程開發及實施的行動研究》(課題編號CDEB1622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