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與角色對話,掌握閱讀方法與技巧,在語文閱讀中真思考、真經歷、真發展。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思考,抽絲剝繭,找到問題的答案。例如,在教學《丑小鴨》一課時,在學生復述故事的大概后,教師提問:“丑小鴨怎么了?”“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教師追問:“那它到底是鴨子還是天鵝呢?”“老師,它本來就是天鵝!”教師繼續追問:“既然它本來就是天鵝,為什么說它最后變成了美麗的天鵝呢?”……一連串的問題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欲望,為接下來的閱讀教學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師一次次的追問中,始終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在閱讀期待中不斷思考、不斷探究。
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創設適合學生特點的情境,可以讓學生“體驗”文本中的故事,讓語文課活起來。如教學《坐井觀天》一課時,我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小青蛙和小鳥,并進行對話,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扮演小青蛙的學生讀出了無知、愚蠢的語氣;而扮演小鳥的學生則讀出了見過“世面”,并為小青蛙感到著急的語氣。當“小鳥”讀到“我口渴了,飛了一百多里,下來找點水喝”和“天無邊無際”時,用手比劃著“天那么大”,同學都伸出了舌頭。當“小青蛙”讀到“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頭就看見天,天不過井口那么大,我不會錯的”,大家都為小青蛙的無知感到可笑。表演結束后,學生們對小青蛙和小鳥的性格特點都有了非常清楚的了解,并爭先恐后地要求上臺表演。
在文章提供的情境中,學生真實“經歷”了發生在角色身上的故事,對于更好地理解文章起到了非常好的促進作用。
閱讀教學中要注重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掌握能夠通讀某一類文章的方法,培養并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例如,教學《從現在開始》一課時,教師讓學生先根據提示自主學習,然后復述故事。如用“圓圈”圈出誰上任了,用單下劃線畫出它下的命令,用雙下劃線畫出聽完命令后小動物們的表現,目的是讓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特點進行復述。學完一段后總結方法,學生再根據相應的方法繼續學習其他段落。這樣一來,不僅為整篇文章的閱讀教學做了鋪墊,而且讓學生掌握了故事類文章的閱讀方法。舉一反三,可以將這種學習方法運用到其他類型的文章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教師要通過有效的引領,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形成自主學習能力,達到閱讀教學的真正目的。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