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女性主義的話題逐漸成為人們談論的焦點,作為英國第一部女性主義作品,《簡·愛》的影響不容忽視。《簡·愛》中的女性主義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女性主義,它既不符合激進的女性主義特征,也不維護傳統的男尊女卑的男權思想。《簡·愛》中的女性主義,是在反抗傳統與順應天性這對矛盾中尋求平衡的女性主義。
關鍵詞:簡·愛;女性主義;平衡
作者簡介:何敏佳(1990.5-),女,漢族,河北省石家莊市人,西華大學翻譯碩士。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1-0-02
一、時代背景
長期以來,女性的地位低下,女性依附于男性,是男性的附屬品,女性的工作、生活都要以服務男性為前提,無論在家庭中還是社會中,這種不平等的觀念深入人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女性的自主意識不斷增強,出現了倡導男女平等的女性主義者,女性主義是從19世紀歐洲的進步主義發展而來的,女性主義者普遍認為,女性是一個受剝削受壓迫的群體,她們認為,男性在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占據了絕對優勢,而女性在政治、經濟、文化中受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她們要求與男性享有同等權利,如投票權、代表權、教育權,以及女性所特有的權利,如生育權、墮胎權等。
《簡·愛》是19世紀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郎特的傳世之作。它深刻揭示了傳統社會體制的弊端,數以萬計的女性在壓迫中艱難生存。然而,20世紀80年代以后,一部分女性主義批評家不承認《簡·愛》的反傳統性,甚至認為它從某種意義上維護了傳統的社會體制。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二、作者筆下的女性主義
作者筆下的簡特立獨行,她擁有很強的主體意識(即自我意識),她能夠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她獨立自主,相信自己是命運的主人,她的性格和愛情觀都受此影響。作者認為簡是女性主義的代表。然而,作者筆下的簡并沒有激進女性主義者的影子,具有反抗精神的同時,又不忘表達出身的愿望和自然需求。本文以時間為主線,分別論述簡身上特殊的女性主義,即包含了反叛與妥協的女性主義。
1,寄居在舅媽家
由于父母雙亡,簡被舅舅一家收留,本以為可以重拾親情,可天意弄人,舅舅不幸去世,簡只能跟著舅媽和表兄妹一起生活,小小年紀的簡就體會到了人世的蒼涼,舅媽對簡并不友好,常常羞辱和謾罵,表兄妹和仆人也是如此,在這個家中簡感受不到一點善意與友好,簡需要得到愛與關懷,作為女性的傳統需求在此顯現,她因此妥協過,向舅媽示好,可是冷血的舅媽并不在意,她因此消沉過抑郁過,甚至把所有傷害歸咎于自己,怪自己沒錢沒地位,但是由于骨子里的自立自強,短暫的消沉后,簡依然頑強樂觀,并且慢慢學會了反抗,面對表兄的打罵,年幼的簡非常憤怒,簡和他扭打在一起,并大吼道:“你是個惡魔!你像個虐待奴隸的人! 你像羅馬皇帝!”雖然事后簡得到了懲罰,被關進紅房子,但卻挫傷了表兄作惡的氣焰,告訴舅媽一家雖然簡年紀小,卻不能任由他們隨意欺負,小小年紀的簡有著很強的自尊心,她的反抗意識在這里開始萌芽。
2,寄宿在勞渥德學校
簡被舅媽送到了勞渥德學校,本以為噩夢結束,沒想到更嚴酷的生活等待著她。勞渥德學校和豫章學院如出一轍,注重用懲罰肉體來拯救靈魂,也就是看中體罰。他們每天朗誦圣經,還要承受莫名緣由的打罵,為了保證勞渥德學校的紀律,學生們的一舉一動都處于監視中,一點點細微的過失都會被放大,他們都有可能因此遭受皮肉之苦,身體和精神承受著巨大痛苦,簡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了八年,如果沒有好朋友海倫和譚波爾小姐的陪伴,簡一定痛不欲生。海倫善良軟弱,菩薩心腸,就算受到打罵也忍氣吞聲,她不會有復仇的想法,也不會憎恨任何人。譚波爾小姐是海倫的老師,她不像其他老師一樣嚴厲苛刻,是個高尚善良的人,經常幫助學生的生活學習,用純潔的思想教導人,使他們在精神上得到滿足。在傳統文化中,女性的自我約束一直作為男權思想的一部分,女性不能與男性享有同等的權利,不斷的壓制自己內心的欲望,簡也深受其影響,自我約束的想法埋藏于心中。在簡心中二人就是天使的代表,簡逐漸受她們影響,性格變得柔和順從了。但是,簡內心深處的叛逆并沒有改變,當海倫挨打后,簡對她說過:“如果人在受到不公正的暴行后依舊善良和順從,壞人就不會感到害怕,他們便不會改變,依舊我行我素,暴行會更加肆無忌憚。面對毫無緣由的打罵,我們要用力回擊,告訴他們再也不能對我們施加暴行。”因此簡的叛逆并沒有消失,只是被海倫和譚波爾小姐的善良暫時遮蓋。當海倫死去,譚波爾小姐出嫁,簡才重拾本真,那顆躁動的充滿活力的心又復活了,簡離開了勞渥德學校,決定去尋找真正的幸福。
3,任職于桑菲爾德莊園
簡自立自強,認為女人要學會獨立,而不是依附在別人身上,靠別人的救濟過活,通過八年的磨練簡學會了鋼琴、刺繡、繪畫和法語,她憑借自身的才能在桑菲爾德莊園謀得了一份家庭教師的工作。
作為家庭教師,簡免不了與莊園內的人接觸,通過相處,強調平等的女性主義意識在簡身上得到強化,與上等人家英格拉姆小姐的接觸使她慢慢認清了自己的價值觀。剛見到英格拉姆小姐時,簡被對方強大的氣場、美麗的外貌、令人艷羨的才藝和顯赫的家室折服,對比自身的社會地位、外貌和家庭,簡無地自容,她是個普通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也想擁有財富和地位,也想象英格拉姆小姐一樣活在蜜罐里,傳統的價值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就算具有反叛性格的簡也不能逃脫。但是經過與英格拉姆小姐的交談,簡的自卑感不復存在,她認為除去美麗的外表和財富,英格拉姆小姐實在太糟糕了,她腦袋空空、毫無內涵、虛偽并且道德低下,她徒有其表,并不是現代女性的典范,簡認為女性的內涵比外貌更加重要,外貌是與生俱來的,但人的內涵卻可以通過后天的努力獲得,經過努力女人和人可以獲得精神上的平等。簡重拾了自我,強化了自我意識,逐漸確立了自身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莊園主羅切斯特外表冷酷,沒有親和力,讓人難以靠近,這種神秘感或許也是吸引簡的原因之一,經過幾次接觸,簡逐漸對這個看起來高高在上的雇主產生興趣,通過交談,簡發現羅切斯特竟然與自己的某些想法不謀而合,簡逐漸愛上了羅切斯特,同時,羅切斯特也喜歡上了這個相貌平平卻擁有強大精神內涵的簡,兩人很快墜入愛河。簡一直都非常渴望愛情,她期待愛與被愛,她認為愛情是人的終極幸福,簡的本我認為雖然二人地位懸殊財富不平衡,但是相愛的兩個人在精神上可以達到平等,這就夠了,但是簡也害怕物質上的不平等會成為未來生活的隱患,甚至在結婚前夕還焦躁不安,婚禮當天,寓意著簡本我的伯莎帶著真相出現在婚禮上,婚禮終止。羅切斯特向簡解釋了伯莎的身份,但是某些內容卻含糊其辭,他沒有詳細說出伯莎是如何從一位高貴美麗的貴婦變成一個粗俗狹隘放縱淫蕩的瘋女人,簡對羅切斯特的信任感降低了。簡只能以情人的身份和羅切斯特在一起,這與簡的價值觀不符,她不能接受不平等的愛情,經過深思熟慮,簡離開了羅切斯特,離開了莊園,她心如刀割,在自由和愛情中,簡選擇了自由。
4,居住在圣約翰家
離開桑菲爾德莊園后,簡來到沼澤居,無意中被圣約翰和兩個妹妹收留,簡獲得了自由,在圣約翰的幫助下,她又做起了教書育人的工作,她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感和價值感,在得知救自己的是表兄妹后,簡的幸福感進一步增強。后來圣約翰提出與簡結婚并一起去東方傳教,簡拒絕了。因為簡并不愛他,她把所有的愛意都留給了羅切斯特,她對圣約翰只有親情沒有愛情;其次,簡追求獨立平等的愛情,簡聰慧能干,圣約翰把信仰和宗教放在第一位,認為她能夠成為自己傳播宗教的好幫手,簡知道19 世紀很多英國人都把婚姻當做利益共同體,他們因利益而結合,并沒有多少愛情的成分,婚后女性便成為男性的附屬品,簡看得出圣約翰也是如此,這與簡的愛情觀不符。
5,重回羅切斯特身邊
簡將愛情視為女人的最終歸宿,她日夜牽掛著羅切斯特,迫于思念重新回到莊園,眼前的景象令簡大吃一驚,莊園被伯莎的一把大火燒毀,風度翩翩的羅切斯特為救伯莎變成了殘疾人,羅切爾斯特失去了財富和健康,他們在地位上平等了,簡并沒有因為羅切斯特的落魄而拋棄他,相反主動提出結婚,可見他們擁有真摯的感情,并不是某種利益的結合。簡的愛情觀是純粹的,是不摻雜任何利益的,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精神共鳴大于物質利益的愛情觀,符合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主義訴求,在反抗傳統的同時又帶著一點妥協的成分。
三、結語
簡的愛情觀、性格和處事方式都體現著她追求平等的決心,同時,在此價值觀的基礎上,簡還不忘滿足自身的傳統需求,如美麗、財富、愛情等。通過不懈努力,簡不斷使這對矛盾達到平衡,雖然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只要正確認識矛盾并解決矛盾,事物便能展現出平衡與和諧的狀態,能夠不斷向前發展。簡與羅切斯特最終的結合正是體現了這一點,愛情至上的簡在物質和精神上與羅切斯特取得平等,簡的反叛與妥協達到了平衡,《簡·愛》這部小說激起了人們對女性問題的思考,從而推動女性主義事業的發展。女性不應該作為“第二性”存在,女性是獨立的、有創造性的,可以與男性平起平坐的群體。隨著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女性的地位已經得到提高,但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思想還存在于人類的內心深處,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楊莉馨.西方女性主義文論研究[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2.8.
[2]韓混,劉益全,魏仙梅.簡·愛—新女性形象[J].時代文學(上),2010(03).
[3]余寧.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識分析[J].前沿,2010(06).
[4]夏洛蒂·勃朗特.簡·愛[M].黃源深,譯.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2008.
[5]Showalter, Elaine.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Bronte to Lessing [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13.
[6]Poovey, Mary. Uneven Developments: The Ideological Work of Gender in Mid-Victorian England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1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