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2月出現了一個熱詞——“國家寶藏”,這部央視良心制作的精品節目很快就燃爆了我們的朋友圈,為什么《國家寶藏》一夜之間就能吸引眾多粉絲、成為大家熱議的焦點話題呢?它的火爆現象又應該做何分析呢?為此,筆者從受眾群體分析、文化類綜藝節目興起原因、《國家寶藏》節目特點與優勢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并對這一現象進行反思、作出預測。《國家寶藏》的火爆并不是一個意外,而應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來進行考察分析。
關鍵詞;慢綜藝;紀錄式綜藝;文化自信;文化產業
作者簡介:林靜怡(1994-),女,漢族,遼寧大連人,遼寧大學文學院2016級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1--01
一、文化類綜藝節目興起的背景
(一)文化自信的時代課題
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一個新時代,新時代又對我們提出了新要求,這就是文化自信的時代課題。“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需要有《國家寶藏》這樣正能量的文化節目來傳承歷史,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二)審美品位提高與慢綜藝的崛起
審美品位的提高與觀眾受教育程度有關。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同時也會帶動著人們的審美認知與審美水平提高。觀眾開始不滿足于單純滿足聽覺與視覺的“快感綜藝”節目形式,對綜藝節目的內在品質提出了新的要求。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教授用“慢”來定位它們,“滿熒屏都是明星玩游戲的氛圍里,這些節目都是慢下來、靜下來,讀信、背詩、朗讀,用稀缺而有價值的內容來做電視。”
(三)寓教于樂的教育形式的傳承與發展
孔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 詩, 可以興可以觀, 可以群, 可以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寓教于樂的教育思想。時至今日,寓教于樂的教育形式已經在中國人的腦海中早已根深蒂固,并得以傳承。
二、節目特點與節目優勢
《國家寶藏》的節目制片人、總編劇于蕾說過《國家寶藏》是全新的節目形式,具有真人秀、綜藝與紀錄片的特點,即“紀錄式綜藝”,這種“紀錄式綜藝”有以下特點:
(一)紀錄式特點
1.真實性與紀實性:對文物的解讀真誠、科學、嚴謹。《國家寶藏》關于國寶今生的講解是非常精確的,包括國寶的歷史朝代、出土時間、出土過程等的介紹都非常科學嚴謹,具有真實性,也是以紀實性的方式來記錄的。
2.人文性:紀錄片的主題趨向于更為深層、更為永恒的內容,強調人文內涵、文化品質。《國家寶藏》在介紹國寶的同時,關注的是與國寶相關聯的人物與歷史背景,通過講述國寶與歷史人物之間的遇合來還原一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環境與人們的生活狀態以及當時的文化環境,具有豐富的人文性特點。
3.審美性:紀錄片必須要拍得好看。好的紀錄片應該能夠引發觀眾的審美思考,因此紀錄片應多用開放性的敘事結構,少用封閉性的敘事結構,思考應該多隱少顯,理性的內在最好用感性的外衣來包裝。
(二)綜藝特點
1.明星助陣——但并未遮蓋寶物鋒芒
單純的文博探索類節目在此之前也有,但收視效果與傳播影響都不及《國家寶藏》,其實一個方面的原因也是因為《國家寶藏》通過一定的明星效應拉攏來了一部分對文博類節目并不感冒的人群,通過一定的明星引流擴大了這個文博探索類綜藝節目的傳播與影響范圍。
2.“明星小劇場”——敘述形式引人入勝
把國寶的故事演出來,不僅僅是畫面解說、訪談解說或者是客觀記錄這幾種敘述方式,而是充分運用了“熒屏小劇場”趣味性再現歷史情境,對國寶進行接地氣的解讀,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節目對于觀眾文化素養的要求,也就擴大了受眾群體,并通過深入淺出的表現形式讓大家能夠在輕松娛樂當中獲得知識,了解歷史文化。
三、現象反思
1.提升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
在觀看了《國家寶藏》之后,大家普遍會有“此生無悔入華夏”的民族自豪感。這種民族歸屬感,在價值觀出現混亂情況的當下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2.避免文化斷代現象
第一期節目石鼓部分有這樣一句話“很多人都說,我們華夏民族沒有信仰。可其實我們的信仰,就是我們自己的文字和歷史。”如果有一天,我們的歷史無法傳遞,我們的文物再無人知曉,那我們就丟了中華民族的根。
3.美學價值與文化價值
《國家寶藏》讓27件文物走上屏幕與觀眾們對話,這些文物就像是一個打開中華民族古代記憶的密碼,期待著有心之人將其發掘出來。在它們身后隱藏著的不僅僅是一個時代,更是跌宕起伏令人震顫的故事,從這些文物中我們看到了一段歷史的無數種可能性,通過一個文物我們重新回到歷史當中,成就一部文學作品,用嶄新的方式解讀歷史、致敬歷史。楊玉環墓中出土的文物葡萄花鳥紋銀香囊“肌膚已壞,而香囊猶在”,仿佛又再現了楊玉環的盛世容顏與馬嵬之變,注視著這個香囊便有“香氣四溢繞懸梁,夢回千年見盛唐”質感,至此,無數支筆追逐著文物之下的故事,帶來了文學新題材的興盛。文學記載歷史,發覺傳統。文脈不能斷,信仰不能丟,文學承擔著傳承的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M].上海:中華書局,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