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清濤校長
老百姓稱教師為“教書先生”?!敖虝崩響茸x好書。
當我們個人的專業成長經過一段時間后,會有一種再難提高的畏難情緒。這時,就必須從讀書學習中開闊視野,尋求新靈感,提升境界。要讀一些教育方面的書,如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陳靜靜的《跟隨佐藤學做教育》、李希貴的《面向個體的教育》、《周國平論教育》等等?!案褂性姇鴼庾匀A”,即便是僅從提高個人修養的角度出發,讀書也應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當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工作激情有所減退時,讀一讀曹操的《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對我們的激情是否有所點燃?讀一讀王勃的《滕王閣序》“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有沒有喚起我們不忘初心、重新上路的豪氣?
年輕一些的同志,有時會覺得自己發展得太慢了,有一種懷才不遇、悵然若失的感覺;這時,讀一讀蘇軾的《賈誼論》,就明白沒有被重用,一是因為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二是因為不善窮處。一個人受一點挫折便萎靡不振,怨天尤人,是難成大器的。
當你對個人的名利得失無法釋懷時,讀一讀蘇軾的《超然臺記》:“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比说挠菬o窮無盡的,可以滿足我們的欲望的東西是有限的。如果分辨美惡的意識在內心爭斗,舍與得的選擇意念交錯在眼前,那么可以快樂的東西往往會很少,而令人可悲的東西往往會很多。蘇軾一生多遭貶謫,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惠州、儋州,條件再艱苦,生活再困頓,蘇軾也能自得其樂,“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 ‘樂哉游乎!’”以致林語堂先生稱蘇軾為“不可救藥的樂天派”。一代文豪蘇軾面對起起伏伏人生的淡然態度,對我們仍在糾結于名利得失的同志是否有所啟迪呢?
當你煩惱于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感嘆與人相處何其難時,讀一讀《戰國策·唐雎說信陵君》:“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蹦阋苍S能從中得到一些感悟。如果你能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明白“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的道理,也許就不覺得與人相處有多難了。
當你在追尋夢想的路上筋疲力盡時,讀一讀屈原的《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豪邁詩句會給你增添前行的力量;當你工作面對各種非議時,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堅定,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要有“亂云飛渡仍從容”的自信;當你面對利益的誘惑時,要明白“禍莫憯于欲利”,要牢記“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古訓。如果你還改不掉作風拖拉的毛病,請讀一讀《明日歌》,“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的勸誡能否讓你產生時不我待的醒悟?讀一讀“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能否讓你產生不用揚鞭自奮蹄的熱情?如果你還熱衷于投機鉆營,還喜歡打小算盤,請記住“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的忠告。我們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大都能夠從讀書中汲取思想的營養,沐浴智慧的光芒,得到精神的洗禮。
許多老師覺得經典著作只能用來裝點門面,只可仰視,沒啥實用價值。這個世界上能夠傳世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常常是有些人認為的無用的東西。經典之所以能歷經千百年歲月洗禮仍在流傳,是因為它仍然閃耀著思想的光輝。所以,不能帶著實用主義的想法來讀經典。有人說經典難讀懂,即使嘗試硬著頭皮堅持去讀,最終大多讀不下去,半途而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缺乏鑒賞這些經典的知識儲備,只憑所謂毅力難以學有所成。有人說,費了很大勁讀了點書,但記住的很少,記住的那一點,過了一段時間也忘了,感覺讀書沒什么收獲。其實不然,這就如同人吃飯,吃過之后看似都排泄掉了,但其實食物的精華已經被你吸收,進入了你的血脈,成為了你身體的組成部分。讀書也是如此,讀過之后看似忘了,但在潛移默化中已經滋養了你的精神。在你的氣質里,藏著你過去讀過的書,還有你走過的路甚至結交的人。
讀書要入得其門,方得其趣。如何入門?一是要循序漸進。不要試圖無所不知,否則你就一無所知。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里特說: “學到很多東西的訣竅,就是不要一下子學很多東西?!苯Y合自己的學養基礎,選讀適合的經典著作。有條件的話,多向學養深厚的高人請教,以得其要領,抓住重點。二是狠下苦功,持之以恒,深入探究。當我們堅持不懈與大師先賢對話,便可超越生命的極限,讓我們的境界得以升華,思想得以豐富。
在閱讀經典時,還要注意聯系現實實際,獨立思考,防止一味盲從,邯鄲學步,失去自我。
曾國藩在寫給其弟弟的家書中曾說:“若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則讀書何用?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只算得識字之牧豬奴耳!” 這段話大意是:如果讀書不讀到心里,消化為自己的東西,內化為自己的修養,讀書還有什么用處?就算能寫文章能作詩,自認為博學高雅,也只能算識字的放豬的豬倌!這段話給我們的人生啟示:讀書體貼到身上去,就要真正的消化吸收,使書上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思維方式、人文情懷、內在修養,并切實地改進自己的言談舉止和待人接物,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否則,就不過是附庸風雅,充充門面。怎么樣才能體貼到身上去呢?就是曾子說的“日三省吾身”,要每天對照書上反省。這修煉的,是知行合一的功夫。
要讀點書,學點東西,需要靜下心來。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痹诜泵Φ墓ぷ髦啵僖恍┙浑H應酬,多一些讀書學習,對提高自身境界會大有幫助。提倡平時加強讀書交流,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否則,就如《學記》中說的“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清代袁枚說:“讀書好處心先覺,立雪深時道已傳。”多讀書學習,不一定讓我們有富庶的生活,但卻有富庶的生命;不一定有高貴的地位,但卻有高貴的靈魂。讀書會讓我們審美能力得到提高,氣質得到熏陶,眼界變得開闊,思想變得深刻,精神變得崇高,品德變得高尚,舉止變得高雅,做人、處事的層次和魅力會得到提升。讀書讓我們成為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 讓我們把熱愛讀書學習的習慣培養起來,共同打造書香校園,沉淀博雅文化;讓讀書成為我們的一種教育倫理,讓讀書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