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秋
【摘要】文言文教學需要正本清源,以語文核心素養為綱,從高中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出發,根據課程教材和學生的學情,統籌安排,凸顯以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回歸漸進式的簡約化的教學。
【關鍵詞】高中語文;文言文簡約化;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言文,記載和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是一個與現代漢語在詞義和語法等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的語文體系,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大熱點。
一、模式緣起
在目前教學理念繁花似錦、教學資源異彩紛呈、教學方法層出不窮、教學評價面面俱到的情況下,文言文教學也顯得紛繁復雜,莫衷一是。
(一)從客觀現狀看:教學追求功利型
現在普通高中階段基本都是分層教學,甚至學校內部各年級也在進行分層教學。但高考試卷是統一的,教材也是統一的,而且教學的終端評價也是統一的——看分數,這就迫使教師為了各階段性的“分數”功利,從高一開始就采用高難度、高頻度的練習替代正常的教學活動。這種揠苗助長的功利性的教學,使文言文教學陷入了復雜化和形式化的困境。
(二)從教學實情看:教學追求保守型
高一相當多的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習慣于聽教師講,因而缺乏層次性的“講解—默寫—練習”的保守型模式,自然成了現在文言文教學的通行證。這種教學模式,過分地突出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死記硬背,弱化了學生語言運用、審美鑒賞、文化理解等能力。
(三)從課堂活動看:教學追求熱鬧型
課堂是體現學生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素養的主陣地,但現在卻陷入了“熱鬧”的誤區。教師往往生硬湊合各種理念,精雕細刻若干環節,盲目使用各種教學手段,使課堂成了老師表演的舞臺。學生活動表面上“熱鬧”,但往往是幾個學生在高談闊論,而大多數學生成了悠閑的旁觀者。這種課堂活動,往往助長了學生的依賴性,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獨立性。
文言文教學需要正本清源,以語文核心素養為綱,從高中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出發,根據課程教材和學生的學情,統籌安排,凸顯以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回歸漸進式的簡約化的教學。
二、模式界定
高中文言文簡約化教學模式是以“立德樹人”為指針,以培養學生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為目標,從語文學習的規律出發,以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為主線,根據課程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建構的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文言文學習任務群,以簡約的教學方式收獲高效成果的模式。
三、模式構建
(一)教學目標簡約化:凸顯學科的“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明確,文言文的教學目標是在解讀文言文實詞詞義和古今語言的比較中,樹立語言文字發展的觀念,在已經積累的語言材料間建立起有機的聯系,理解、探索、掌握漢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規律,并體會古今漢語的聯系和貫通,通過對古今漢語詞義關系的梳理,總結和認識引申規律,自覺豐富詞匯;在文言閱讀中,積累有漢語特點的成語和典故,理解其特殊的表達作用,建構有關方面的知識。高中文言文的教學目標,可以以此宏遠目標為指針,依據課程安排,結合具體的學情,遵循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制定螺旋形、層進式的簡約目標:
(1)在積累基礎知識的過程中,習得文言語感,完成“語言建構與運用”的目標;(2)在閱讀文本的實踐過程中,培養閱讀能力,完成“思維發展與提升”的目標;(3)在研究“言”與“文”關系的過程中,體悟“情”和“意”的美,完成“審美鑒賞與創造”的目標;(4)在“古”與“今”的觀照過程中,學會評價,完成“文化傳承與理解”的目標。
(二)教學途徑簡約化:凸顯學生活動的實踐性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文言文教學,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應如此。
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閱讀能力的養成、鑒賞評價的提升,離不開學生的學習實踐過程。教師需要做的是引領學生主動參與到文言文學習的過程中來,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自覺的實踐意識。(1)需要教師放手。要給學生多一點兒的時間和多一點兒的空間。(2)需要教師引導。根據教學內容,可以靈活運用自讀感悟、朗讀體會、深度思考、小組討論、師生對話等方法。
(三)學習任務群簡約化:凸顯教學內容層遞性
升入高中的學生已具備了識字認句和一定的文言文閱讀的能力。但高中文言文的要求在初中基礎上提高了一個層次,且高中又處于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過渡階段。因此,高中文言文教學需要凸顯層遞式的簡約任務群,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文言文任務群目標是使學生養成豐富語言積累、梳理語言現象的習慣,在探索語言文字現象、發現語言文字運用問題的過程中,自覺構建文言文知識體系,探究文言文的運用規律,增強對文言文的敏感性,提高學生探究、發現的思維能力。根據教學規律和實際學情,我們可以將文言文任務群細化為既有聯系又有側重、能夠融通的三個階段:
(1)選材側重于傳記類,側重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習慣。這些習慣包含:認真閱讀課本注解和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自主查閱文言文資料的習慣;自主歸納整理積累文言文(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的習慣。在積累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完成“語言建構與運用”和“思維發展與提升”的目標。
(2)選材側重于議論類,在閱讀文本的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完成“思維發展與提升”的目標。
(3)選材側重于雜記散文類,培養學生利用資料解決疑難的意識和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完成“審美鑒賞與創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的目標。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