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要】在初中語文的學習中,課外閱讀是一個比較重要,比較高效的途徑,也是學生在初中的語文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事情。經常閱讀課外讀物可以使學生提升個人素質,開闊視野,發散學生的思維,增長智力,尤為重要的是可以極大限度的提高語文能力,促進民族振興。所以,筆者將在本文以幾大方面來闡述課外閱讀的好處和措施,來講解課外閱讀對初中語文開展的促進研究。
【關鍵詞】課外閱讀;初中語文;促進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全日制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學生的要求是,要在九年中總閱讀量達到400萬字以上,也就是說,每個學年學生都要閱讀兩到三本名著。初中語文的學習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既承接了小學語文的知識,又為高中語文打下基礎,如果這個時期的語文學習出現很大的問題的話,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也會感到非常吃力的。所以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應開展在閱讀方面對語文課本的研究,找到方法,讓學生愛上閱讀,擅于閱讀,并有效的提升語文成績。
一、開展課外閱讀的方式
(一)課內帶動課外
初中時期,《語文課程標準》推薦的閱讀書籍有《駱駝祥子》《魯濱孫漂流記》等,這些文學名著與課內的教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初中語文教師應注意課本的編排,從課本中各個人物,環境和故事的情節等方面來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并同時向學生推薦與其有關的課外讀物。
例如在學習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后,語文教師可以拋磚引玉,講述并播放有關魯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了解到《朝花夕拾》這本經典著作,并從中使學生認識到其中變幻莫測的故事情節,告誡書中所隱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哲理,讓同學深深喜歡上這些著作。從而良好的做到由課內帶動課外,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
(二)營造閱讀氛圍
“每一個良好的習慣都需要二十一天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環境的優良也決定著學生的興趣,所以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在班級中營造一種適合于讀書的書香氣息,來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養成一種愛讀書的好習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使得學生受用終身。
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室內構建圖書角,讓學生從家里帶來自己喜歡的文學著作寫上名字放到這里。這樣,圖書角內的書籍都是由學生自己選定的,適合他們的閱讀興趣,即使有一些不愛閱讀的同學看到他們每天認真的讀書,也會受到熏陶,漸漸愛上閱讀。
(三)適時開展競賽
在初中的生活中,活動和比賽是必不可免的,在語文的教學中也是一樣,語文教師可以適當開展課外閱讀競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斗志,促使學生閱讀有更多的樂趣和興趣,激勵他們課外閱讀的動力。
例如教師可以舉辦詩歌朗誦、文學名著知識競賽、演講競賽等,這些多種多樣的活動比賽不僅能夠激發出學生對于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還可以在一次次比賽中積累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和文學素養。而且當學生在活動比賽中獲勝了之后,收貨的榮譽感和自豪感也會變成其語文學習不斷向上的動力。
二、開展課外閱讀的作用
(一)促進課本知識的掌握
“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天空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飛鳥沒有翅膀。”語文學習的基礎便是閱讀,課外閱讀又是閱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學生經常進行閱讀并擅于閱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能力,提升自身理解水平與表達交流水平。當然了,許多家長都會發出疑惑,在應試教育不斷發展的今天,閱讀課外書籍,能夠使學生的成績提高嗎?能夠使學生的排名靠前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雖然經常閱讀課外讀物在表面上看不出什么成效,但是每一本文學著作中的素養都能夠感染一個人,改變一個人。
例如在實際生活中,有些初中生不認識許多生字,抄寫生詞的時候也手懶不愿意寫,但如果使他喜歡上閱讀的話,在不斷閱讀的過程中,就會讓那些生字生詞潛移默化的印刻在學生的腦海中,增加他的語文知識,提高初中語文的成績。
(二)提升寫作水平
想必做過語文教師的人都知道,語文教學中,最難的便是作文。學生不愛寫作文,不會寫作文,成了眾多讓人頭疼的問題。反而寫作還是語文知識的一大重點,占極高分數。所以要多讓學生進行閱讀,讀書可以增加學生自身的文學儲備,“學海無涯”,要讓學生一直保持在一個學習的過程中,讓閱讀來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筆者親身教導過一個學生,他在七年級的時候,語文成績非常差,作文寫得也是一塌糊涂,但是在他對《魯濱孫漂流記》有了興趣并閱讀完后,在作文水平上的提升是可以直觀的顯現出來的。經常閱讀對于寫作的幫助非常大,名著中有著課本上學不到的名言好句,如果在作文中加以運用,并輔上自己的修辭手法,那么生動形象的一篇作文就展現在眼前了。
三、總結
“讀不盡的世間書,明不盡的人間理。”讀萬卷書,是每一個成功的人都必備的隱性條件,所以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要讓學生了解閱讀課外讀物的好處,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從而才能促使其語文素養的提升,文學儲備的增長。
參考文獻
[1]常汝吉.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