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金果
【摘要】本文主要就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進行闡釋,旨在探討學生創造力的培養。詳細分析了具體實施的方法,即創造一種寬松、自主民主的、和諧的、平等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主動閱讀, 用語言表達為訓練手段,發散思維和直覺思維,豐富想象力等方法。
【關鍵詞】語文;閱讀;創造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美國著名教育家泰勒說:“創造力不僅對科技進步,而且對國家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本文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教科書與學生生活及社會發展相聯系,突破學科中心,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豐富的內容與多樣的形式相結合,注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具體實施過程將在下面的文字中逐一介紹。
一、創設一種情境,營造和諧的氛圍
創造一種寬松、自主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民主的、和諧的、平等的情感化學習氛圍中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只有把學生探索的欲望激發出來,才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我們給每一位學生表現的機會,使之暢所欲言。在語文課堂的組織形式上,我們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選擇座位,自由組合,甚至可以不坐在座位上。回答問題不一定都要先舉手,站起來就可以回答,但必須是站起來。遲到了也可以悄悄地“溜進教室”而不用大聲喊“報 告”……我們不贊成教師在課堂上批評學生,嚴禁諷刺挖苦學生,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鼓勵學生的自信心,力求用幽默風趣、親切和藹的語言使學生放松心情。作業也不定時不定量,因人而異,多少均可,學生自由選擇的“度”很大。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前提。心理學研究也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聯想活躍、思維敏捷、激情勃發。濃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調動學生智力因素,使學生釋放巨大的學習潛能,極大地激發學生創新積極性。
二、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一)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從有疑到解疑到創新,是事物發展的客觀條件。大膽生疑、勇于質疑,這是我們訓練的宗旨。在閱讀文章時,可以從其中的某些句子、觀點和注釋等方面入手,鼓勵學生廣泛思考,質疑,問難,然后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新的答案。對學生一些合情合理的分析,我們都應予以肯定。這樣做不僅維護了知識、觀念的科學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挑毛病”,培養起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勇于探索、敢于挑戰的時代精神。
(二)引導學生主動釋疑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是引導學生主動釋疑的有效措施。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思維方式不會自然涌現,它取決于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一定要注意“因生而異”,因為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思維能力有很大的差異,同一個問題,對某個學生來說可能就是問題情境,而對其他學生而言,可能就不是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教師必須認真地研究教材,掌握教材的編寫規律,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難、由表及里,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達到激發學生求知欲的目的。
三、訓練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
(一)設計“精彩五分鐘”
為了訓練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我們開設了課前“精彩五分鐘”欄目,要求每位學生每節課輪流主持此欄目,五分鐘內任意點兩名或三名學生到臺前演講,每天一個話題,話題由老師提前給出。
(二)每周組織一次語文實踐活動
組織一些有意義的語文實踐活動,可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很有益處。通過一些活動,學生可獲得鍛煉自己言語表達的機會,更能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越強,其思維的準確性、系統的靈活性就越強。
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所謂發散,就是向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索。通常可以先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出幾種不同的思路,再讓學生沿著不同的方向,按著不同的角度去解釋。這方向,可以是正方向,也可以是反方向,還可以是正反結合的方向;這角度,可以是一個橫斷面,也可以是一個縱剖面,還可以是一個縱橫交錯面。學生可通過這種多側面、多角度、逆向思維探微尋幽,領會文章的底蘊,產生許多真知灼見。
五、直覺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加強語感實踐
語感具有直覺性的特點,它不預先經過一些理智的思考和邏輯判斷,而是憑借著語言活動的經驗直覺地對語言做出敏銳的感受,瞬間感知和領會語言。因此,通過培養語感,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通過廣泛閱讀,強化背誦;指導學生整體感知,親身感受。
(二)強化速讀訓練
速讀的實現主要憑借的是直覺思維能力,因此,通過加強速讀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領悟語言的能力,培養學生快速提取文章要點和文章主旨的能力都是很有效的手段。
六、豐富學生的想象能力
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能把學生引入應有的境界,有助于創造性思維的開展。具體做法是,課堂上創設情境,啟發學生開動大腦,進行想象。想象是創造發明的精神橋梁,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就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通過各種手段、方法的閱讀教學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能力大大提高,有力促進了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李小平.試談語文創新教學的幾種做法[J].中學語文,2002(3).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