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霞
【摘要】網絡時代來臨,網絡對于整個世界的影響不言而喻。對教學領域來說,網絡也改變了我們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直觀學習、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學習,使學生增強對古典詩歌的學習興趣,更快地走進詩歌。網絡環境下古典詩歌教學模式的建構,希望真正借助網絡優勢,使學生能夠通過網絡資源相關知識的搜集、整合、交流、分析,促進學生對詩歌的學習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體驗詩人心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從根本上提升詩歌的鑒賞能力。
【關鍵詞】詩歌;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網絡時代來臨,網絡對于整個世界的影響不言而喻。它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對教學領域來說,網絡也改變了我們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
眾所周知,古典詩歌背景知識復雜,語言凝練、表意委婉含蓄,藝術境界悠遠深邃,本是值得反復吟詠品讀的,但恰恰是其言簡義豐的特點使得現代的孩子望而卻步。而新課標對古典詩歌教學的目標中既包括讓學生發展獨立閱讀能力,根據語境揣摩含義,更包括注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收獲獨特的情感體驗及能使學生鑒賞詩歌,具有積極的鑒賞態度。如何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有效地將網絡應用于古典詩歌教學,更好地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呢?對此,我們做了一些思考及實踐。
一、古典詩歌教學與網絡整合的可行性
古典詩詞字數少,語言凝練,同時因古典詩詞作者與現實距離久遠,以現代人的角度,去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也實屬不易。學生本身讀懂詩詞就有一定難度,對其深層意蘊及情感理解就更是難上加難。傳統教學模式下,老師朗誦詩歌,學生齊讀齊背,老師解詞釋義,講解手法、情感的模式顯然與新課標的培養個性化閱讀能力及積極的鑒賞態度的目標相去甚遠。而網絡環境下的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直觀學習、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學習,使學生增強對古典詩歌的學習興趣,更快地走進詩歌、理解詩歌,進而提升自身的鑒賞能力。
(一)直觀學習
網絡環境下古典詩詞課堂教學,充分利用網絡,使古典詩詞的作者及背景,詩歌中的意象及意境等變得直觀,從而具體可感。網絡形式的詩詞教學以直觀的形象,聲情并茂的音頻等優勢,使學生能夠披情入境,感知詩歌。 詩歌教學尤其要重視教學情境的創設,比如教授《山居秋暝》時通過一體機和課室內WiFi,為詩歌配以聲情并茂的視頻朗誦、優美的圖片,詩歌的意境是清幽明凈還是清新明麗,學生可以自己去感知體悟,進而走進王維禪意的世界。
(二)合作學習
學習不是單個人的孤立行為,合作學習是指以合作互助的形式從事學習活動,共同完成學習目標。在促進每個人的學習水平的基礎上,提高整體的成績。在傳統模式的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通常是老師一個人唱獨角戲,網絡環境下,學生按小組分配相關任務,各自搜集相關知識點,在此過程中小組成員要協商在眾多資源中如何按照學習目標進行篩選和整合,學生之間更可以就某些問題可以互相交流討論,可以多角度去分析問題、探討問題,避免一家之言。
在合作學習活動中,小組成員必須協作互助、互為補充,同時小組之間又會形成強烈的競爭意識。互助競爭的意識會促成孩子們多方面能力的養成。
二、網絡環境下古典詩詞教學模式構建
傳統教學模式中,教授詩歌學習方法、步驟為:查找資料,知人論世;解詞釋疑,讀懂詩句;思索探討,感受詩境;反復吟詠,領悟詩情。
依據詩歌學習方法及步驟,依據新課標對古詩詞鑒賞教學的要求,我們嘗試進行了網絡環境下教學模式的建構。教學活動主要借助于“天心和語文”微信公眾號,班級公共郵箱及老師新浪博客等交流展示平臺展開。主要按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完成相關環節的活動。模式具體如下:
1.教師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預習任務清單,相關小組在課前預習階段通過上網查詢相關知識完成資源庫組建的任務。并根據資源庫的信息完成對詩詞的基本解讀,形成課件以供其他小組預習參考。
2.其他小組成員依據資源庫內容,推送鑒賞心得及朗誦音頻等內容。
3.課堂上由建立資源庫的小組及其他小組各自展示其任務作業。然后師生共同進行詩歌基本內容的梳理,表達技巧的總結及詩詞的景情志的提煉。
4.在網絡上利用“在線閱讀交流”及各種發帖回帖的方式展開重要問題的探索與交流。
5.課后各小組完成詩人評鑒、鑒賞美文的呈現,小組之間互評,最終老師與學生評價綜合得出每個小組每位組員的等級。
(一)網絡資源庫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課前預習的方式,上網查詢相關知識參與網絡資源庫的建立,通過對知識的篩選與整合完成資源庫的建立,最后老師對其資源庫進行分析綜合與評價。本班按小組形式分配任務并最終實現班級共享。
資源庫形式上包含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學習資源鏈接等;內容上主要包含詩詞相關時代背景,作者相關常識、軼事,詩詞相關朗誦資料,詩詞相關字詞解析,詩歌相關意象意境圖片,佳句賞析、名家評論解讀等。
(二)網絡交流及課堂表達
網絡環境下的交流、討論具有適時性、自由性、多維度性等特點。課堂上的交流通常有固定場所、固定時間的限制,而課堂之后學生有新的發現和問題的時候,可以在網絡平臺上有更自由和更深入的交流。我們的交流平臺有班級論壇、微信公眾號及博客,交流的方式主要是發帖、跟帖留言及上傳相關資料。
(三)作業及作業評價
作業是檢測學生是否學會知識點、形成能力的一種方法。網絡環境下的作業應力求形式多元化,如探討類的作業,學生可以選擇教材文本或資源庫里的某個點進行評析,如就名家解讀的理解、佳句賞析的理解,可以發表不同的看法;音頻、視頻類的作業如詩歌朗誦或是相關意境視頻作品的制作;寫作類的作業如詩人品鑒,鑒賞美文發布在公眾號或博客上,也可以以微信公眾號回復的形式形成“微寫作”。
課堂上主要作業展示主要為建立資源庫的小組成員在大屏幕上以課件形式展示對詩歌的基本解讀及各小組成員對詩歌的內容及景、情、志的梳理分析。
對作業的反饋評價,以是否完成教學目標為前提,以促進學生的鑒賞能力為主要目的。我們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努力全方位解讀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學生的進步情況。既有量化的評價,也有質的評價,既有他人的評價,也有自我的評價,通過多種評價方式考查學習效果促成能力生成。
我們的教學模式的建構,希望真正借助網絡優勢,使學生能夠通過網絡資源相關知識的搜集、整合、交流、分析,從而開闊學生自身的學習視野,提升自主學習及詩歌鑒賞的能力,通過作業評價很好地對學習結果進行反饋,進而調整資源庫,形成一種動態的、可持續的教學模式。
三、結語
網絡環境無疑為高中古典詩詞教學注入了新的能量,網絡環境下建構的古典詩歌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不夠直觀不夠自由等方面的局限,在教學容量、教學效率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如促進學生對詩歌的學習理解,幫助學生更好體驗詩人心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從根本上提升詩歌的鑒賞能力。
但是網絡資源雖然豐富但也繁雜,在信息搜集的過程中,學生還是應該在老師的明確要求下,按照預習清單搜集信息,老師應該進行適時監督指導,從而提高信息搜集的有效性,充分體現突出教學目標,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標要求。
教師還應該注意自身網絡技術的學習與提高,增強網絡技術與語文課堂的融合,繼續探索更為科學高效的教學模式,能夠真正達到新課標對古典詩歌教學的要求。
參考文獻
[1]葉春花.“詩”指大動——從詩歌的四美談詩歌的語文味教學[J].考試周刊,2017(55).
[2]王曉燕.初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的創新策略探討[J].新課程(中學),2017(3).
[3]吳思濤.新時期初中語文古典詩歌教學探討[J].考試與評價,2016(10).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