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平 高亞楠
摘要:來華留學生了解和融入地域文化是提高留學生教育質量、提高中國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方面。通過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基于地域文化對來華留學生開展中國文化課教學,建立包括課程教學、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實踐與體驗等完整教學體系,有助于提升中國文化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提高來華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
關鍵詞:中國文化 地域文化 來華留學生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7-0005-02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一帶一路”的倡議的提出,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各國與中國密切往來,越來越多的人想了解中國、走進中國。教育部近五年來的全國來華留學生數據統計顯示,來華留學規模更是持續增長,基本上以年均7%的增速在穩步發展,2016年留學生規模突破44萬,中國已成為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來華留學吸引力與國家經濟實力和綜合實力的匹配度進一步提升。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作為溝通中外的民間使者,來華留學生的作用極其重要。幫助他們盡快了解、認識中國文化,一方面有助于他們增強漢語學習的興趣,適應新的學習環境,促進在中國的學習,從而順利完成學業。同時也為他們增強國際化視野、增加多元文化背景學習經歷創造條件。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使他們真正認同中國文化、了解中國,從而培養他們自覺學習和傳播中國文化的興趣。上好中國文化課,不僅關系到留學生教育質量的問題,更關系到“培養一大批知華、友華的高素質來華留學畢業生”的國家戰略問題。因此,利用高校辦學所在地獨特的文化資源,發揮地方文化的優勢和特色,在中國文化課中突出一定比重的特色地域文化內容,將對來華留學生對新的生活環境的適應、對新異文化的認同,甚至對未來的學習、就業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既可以有效解決來華留學生跨文化交流與非適應問題,也有利于推動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留學生教育。
“地域文化”是以歷史地理作為考察基點的“區域文化”,在來華留學生中以及對外漢語教學中適當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所重視。比如湘楚文化,江浙文化,燕趙文化,關中文化,都因為其獨特的地域特色,被倡導引入來華留學生的中國文化課教學當中。[1]
一、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課教學概念及內涵
(一)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課教學概念
來華留學生到中國學習必須面對的不可回避的問題是跨文化適應,他們不得不面對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文化認同,即自己原有文化認同和留學地的文化認同。[2]個體在處理這類問題時,所采取的適應策略主要有四種:一同化(主要認同當地文化);二融合(對自己國家和所居地文化都高度認同);三分離(主要認同自己國家的文化);四邊緣化(對兩者都不太認同)。[3]前兩種適應性策略屬于比較理想狀態,后兩種則相反,不利于來華留學生度過非適應階段。
對來華留學生開展中國文化課教學是感知與認識中國的重要途徑,也是順利度過非適應階段的助力器,有助于其快速了解中國與中國人,盡快熟悉和適應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二)基于地域文化進行中國文化課教學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文化”一詞的解釋其中一條為: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教育、科學等。什么是民族文化?簡單地說,就是一個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生活在同一區域的人們在共同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相互之間不斷進行著生活的交往和思想的交流的過程中積累形成的。
中國文化具有“多元一體”的特點,地域文化是其最鮮明的一個特征。以遼寧地域文化為例,遼寧地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華夏文明的主體文化之間既有共性也有自己的鮮明特色。獨特的歷史和地理因素孕育了特色鮮明的遼寧地域文化,在此基礎上也造就了遼寧人豪爽奔放的性格特征;以滿族民族文化為主導的多民族融合的文化特色,在習俗、服飾、飲食、民間文藝的形成發展中都形成獨具特色的遼沈風范;自然風物、地下礦藏以及遼寧古生物化石資源,這也是認識遼寧地域文化的重要內容。遼寧也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重要舞臺,區域內歷史古跡甚多,這些實物與遺跡也是來華留學生感知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真實教材。而作為“共和國長子”的遼寧,更是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扮演過舉足輕重的角色,作為共和國裝備部的遼寧,創造了無數個工業上的第一,這些都是來華留學生認識當代中國的重要維度,更應該成為在遼留學生學習中國文化課的重要內容。
二、基于地域文化的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課教學模式分析
目前來看,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課教學模式基本上還是采取傳統講授模式,留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主動性不夠、參與性不足,影響了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心理適應和學術適應,很可能造成留學生學習和生活的許多困難,甚至嚴重的會導致留學生產生心理疾病而輟學或退學等嚴重后果。[4]在教學中適當突出地域文化的比重,基于地域文化來開展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課教學,一方面可以更加豐富和完善中國文化課的授課內容,另一方面也能幫助留學生盡快熟悉和融進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因此,我們有必要基于地域文化來開展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課教學,使留學生盡快熟悉和融進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當中。為此,要建立一個完整的中國文化課教學體系,主要內容應該包括課程結構、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實踐體驗四個主要部分。
(一)課程結構
來華留學生中國文化課教學中要設立多層次、多維度的課程結構,既包括專業知識,還要包括文化知識;既包括經驗知識,還包括實踐知識。在課程結構上可實行教師講授、學生體驗、團隊實踐的模塊教學。具體而言,壓縮教師授課時間比重,發揮留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他們創造更多的體驗機會,既專門設置實驗空間,也實行“請進來走出去”,把相關專家請進校園,請進課堂。在這種生態系統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師生與教學環境之間的關系是整體、和諧、動態、多樣、平衡和可持續性發展的教學形態”。[5]
(二)教學方法
對于來華留學生的教學方式要秉承著一種入境激情—對話移情—探究動情——實踐縱情—評述析情的教學模式。[6]這種教學模式強調留學生自主性與自發性的重要作用,盡可能地壓縮教師講述比重,發揮留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留學生對體驗和感受地方文化的興趣,為留學生們創造和提供更多的機會,使他們深入到文化情境中去,根據情境來講述、傳授和體驗中國文化,使其融入其中。
文化的魅力在于感染,要想讓這門課發揮出最大功效,必須創造多元化的教學體系。比如,遼寧全省現在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各地紛紛推出“一縣一品”戰略,岫巖玉石加工業,朝陽北票有紫砂壺加工業,阜新有瑪瑙加工業,這都是活生生的教材。同時,也可以任務書的形式作為作業,創造機會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比如,考察遼菜的特點,遼寧的老字號和遼寧的地方戲的特色,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只有親身體驗才更有直觀感受。
(三)教學評價
在留學生中國文化教學過程中,開展教學評價是非常重要的,既能夠對中國文化教學課程的水平有所把握,同時也能夠對留學生的中國文化體驗與融合的程度進行很好的評估。
首先,為了更好地開展留學生中國文化教學活動,必須建立一個留學生大數據庫,能夠將所有的留學生信息納入到大數據中,包括國別、種族、信仰、興趣、愛好及課程學習情況等,這不僅有利于對留學生日常生活和教學進行管理,而且還能夠對留學生學習狀況進行把握,利用數字化辦公方式記錄教學檔案和數據,對學生成績和效果進行測評。
其次,建立綜合的考評體系。對于中國文化教學內容要采用綜合的考評體系,既要包括文化知識的考核,還要包括對文化理解以及中國文化踐行的考核,即除了文化知識以外,還要考核留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養,是否將中國優良文化傳統進行了有效學習,并很好地踐行了優良文化傳統的內涵與精神。
最后,要加強對留學生學習質量的跟蹤與監督,尤其針對中國文化教學質量方面進行的重點考察。如針對進入當地公司實習的留學生建立學習檔案,了解實習單位對留學生,特別是一些在華就業留學生的質量評價。既能夠有效把握留學生人才培養的質量,同時也能夠提升高校留學生人才培養的口碑和社會影響力,潛移默化地提高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四)實踐與體驗
美國近代教育家約翰杜威倡導“從做中學”,他認為只有通過“做”才能獲得經驗,有了經驗也有了知識[7],這說明經驗方式獲得方式的重要性。
對留學生進行中國文化課教學應采取“做中學”的方式,通過實踐與體驗的方式,更好地了解中國地域文化的特點、內涵及精髓,實踐中國優良文化,與中國文化深度融合。因而,可以采用情境模擬的方式,為留學生講授中國文化的特點及內涵。可以通過演講、討論、辯論等方式來深入開展中國文化教學,也可以通過故事、寓言表演等方式,來體驗中國文化教學,還可以采用競賽、比賽的方式,來激勵留學生主動學習中國文化知識。學校還可鼓勵留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接觸普通中國人的生活,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幫助留學生與普通中國人家庭結對子。可以為留學生提供深入中國社區、中國企業的機會,讓他們更好地在實踐中體驗中國文化。
三、結語
美國著名漢學家安樂哲教授曾說過,“中國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可惜中國文化對大多數人來說仍然是個謎,而且至今沒有登上世界主流文化舞臺”。[9]且不論其觀點是否偏頗,僅從現實需要來看,來華留學生的中國文化課程在某種程度上就肩負著解開這個謎題的重要使命。適當突出留學生所在院校地的地域文化特色,整合教育資源,采取靈活生動的授課方式與評價體系,把留學生的中國文化課教學提升到中華文化的傳播與弘揚的高度,不但可以幫助留學生縮短對新環境的非適應期,更可以加深他們對于中國文化的感知與認同。
參考文獻:
[1]李曉琪.對外漢語文化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陳學飛.關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若干基本問題[C]//北京高校引進國外智力工作文集.2004.
[3]Berry,J.W.& Vedder,P.Immigration youth in cultural transition: Acculturation,identity,and adaptation across national contexts.Mahwah ,NJ:Erlbaum,2006.
[4]王繼紅,王晨輝,王祖嫘.在京留學生心里適應性調查[J].國際漢語教育,2015(2):31-34.
[5]鄭治國.從杜威的“從做中學”看現代教育[J].江西教育,2004(3):2.
[6]盛陽榮,劉金虎.優化課堂教學生態環境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J].上海教育科研,2009(5):73-75.
[7]胡尚峰,田濤.體驗式教學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49.
[8]安樂哲.入學,為我們提供更好的世界的圖景[N].光明日報,2008-06-24:12.
責任編輯:劉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