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樂
摘要:當歷史的車輪步入民國時期,舉國上下對教育已然有了新的認識,小學教育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東北的小學教育也正是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從小學校設置的數量和小學畢業人數上來看,總體上還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也為民國時期東北文化建設作了很大的貢獻,推動了東北教育近代化的進程。顯現出來對于教師的檢定十分重視和對于小學生的培養注重實踐性與社會性的特點。
關鍵詞:民國時期 小學教育 東北
中圖分類號:G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7-0253-02
在時代發展、社會變遷過程中,教育發揮出極其重要的作用。教育乃立國之本,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基礎。東北地區作為具有古老文明的一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教育的蓬勃發展對于東北地區的建設與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一、近代東北小學教育發展概況
從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來看,小學教育成為重要基石,是提升人口素質、培養優秀人才的先決條件。民國政府對小學教育給予足夠重視,于1912年初出臺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標志著我國現代教育第一場改革拉開了序幕,《辦法》強調:“從前各項學堂,均改稱學校”;“監督、堂長一律改稱校長”;“小學讀經科一律廢除”等①。 “辦法”和“標準”的頒布,使東三省地方政府看清了局面,要想發展近代教育,就要采取一些重要措施。對私塾的改良取締就是第一步。
(一)東三省對于私塾改良取締的過程
私塾是我們國家傳統而古老的教育形式,是“私學”的一種。民初時期最主要的教育任務就是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式教育。為了達成這一目標,一些擁有先進理念的人致力于私塾改良,一時之間,全國各地紛紛成立了私塾改造研究會。
在推行新式教育過程中,私塾的許多問題逐漸浮出水面,民國政府意識到問題的嚴峻性,于1910年出臺了《改良私塾章程》,將部分私塾改為自辦小學堂,由師范傳習所畢業生擔任教學任務。東三省開始私塾改良工作,屬奉天省私塾改良的最快,成效最明顯。八年后,奉天省教育會率先表示,要想推動教育的發展,必須在短時間內以強制性措施廢除私塾,此舉得到了有識之士的積極響應。②到1922年以后,幾乎在城鎮普及了小學。但是,吉林省和黑龍江省的情況就和奉天省不相同。
吉林私塾始于1860年,當時在將軍景淳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吉林封禁得以解除,大量漢人涌入吉林,其中不乏貧苦學子,他們建立了私塾。到了1905年,朝廷迫于民眾輿論不得不廢除科舉制度,一時之間,私塾無人問津,但塾師的教學行為仍在沿襲幾千年以來的傳統做法。隨后,吉林總督徐世昌提出“為了提高教育覆蓋面,改良私塾是最關鍵一環”的主張。1914年年底,民國政府對教育改革有了新的認識,針對私塾教育頒發了新的規定性文件,明確表示不得再開設私塾,現有私塾要在政府指導下進行改良。1917年,吉林省就私塾改良問題下發了章程,為了促進教學普及與發展,任何人不允許私自設館,只有經過政府考核者才具備設館資格,但這些文件并沒有取得顯著成效。在此之后吉林省改良取締私塾工作進程緩慢。1930年,該省就私塾取締問題再次下發《暫行辦法》,明令取締私塾,截止至此,吉林省的私塾改良工作才有所成效,私塾數量正在減少,據吉林省18個縣的不完全統計,到1930年,吉林省只有私塾814所,學生15589人。③
黑龍江省的私塾改良工作在東三省中是發展最緩慢的,由于黑龍江私塾建立的時間較其他兩省早,所以私塾觀念根深蒂固。1910年8月,黑龍江省意識到私塾的弊端,就私塾改良工作發布公告,下力氣進行私塾的調查與認定工作。有學者曾做過統計,1910年全省范圍內共有527所私塾,學生數量近九千人④,這才僅僅是15個府縣,可想而知黑龍江的私塾改良工作進程是困難和復雜的。盡管黑龍江教育廳已經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但二十多年間此項工作并未取得進展,直到1931年才頒布了私塾改良簡章⑤,對此項工作提出了要求。由于發生的“九一八”事變,此改良章程并未付諸實際。改良取締私塾是東北三省發展小學教育的一大進步,為發展新式教育、培養人才奠定基礎,為東北三省小學教育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民國時期東北小學教育發展概況
1912年,教育部正式下發《小學校令》,明確表示:“小學分初等小學與高等小學”。所有小學堂有了新的名稱——學校,校長一職由之前的監督或堂長擔任,這在東三省小學教育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首先,從成立小學校的數量上來說明。東三省為加強國力、培養人才,改良教育制度,一方面摒棄舊學,一方面廣設學校。奉天省小學教育大體包括初級、高級、完全小學三個層次。奉天省在1912年正式將私塾改組為私立小學,增設國民學校。1919年7月,奉天省長公署下發的《視察省城公私立各小學校報告書》中,再次強調了國民教育的重要意義,將其與國家發展建立起聯系,認為小學教育是重要基石,這意味著小學教育發展將進入全新時期。1930年,各級小學總數為10115個,在短短的18年間,學校數量增加了5倍,其中初級小學9147所,高級小學和完全小學數量也接近500所,還擁有18所其他小學,在校生數量為606469人。⑥吉林省的小學校的數量大不如奉天省,1912年,吉林省小學校共有473所,學生18688人。⑦到了1929年,吉林省小學數量多達1575所,在校學生數量為114846人。⑧早在1911年,黑龍江省共有小學堂(含私塾)學生28528名。20年后,東三省小學校數共計1194所,學生數量多達97551人。⑨
其次,從東三省小學教育的課程設置方面來說明。學制的變化會導致課程的變化。1912年,《壬子癸丑學制》在東三省的推行,使該地區小學教育煥發出新的生機,自此以后,初等小學、高等小學修業時間被正式定為4年、3年。廢除讀經講經課,注重手工課。初等小學開設的科目也進行了一定調整,除了傳統的國文、修身、算術以外,還增設了體操、唱歌等科目,專門為女學生設置了縫紉課;高等小學開設的科目除了國文、修身、算術以外,還讓學生學習國內地理與歷史以及體操、圖畫等學科,在此基礎上,男女學生分別增加了農業、縫紉,允許各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將農業改成商業,可以學習英語或其他國家語言。 1920年,吉林省第三次教育行政會議決定:手工、圖畫、唱歌三科列為國民學校的必修課程。⑩新的學制下的學科學時設置還是比較合理的,基本符合兒童發展的情況,也體現了當時的改革精神。這些變動更接近以兒童為本位,照顧到兒童的生活和心理,有助于兒童成長,也體現了課程設置的實用性。
二、民國時期東北小學教育主要特點與思考
回顧我國現代教育發展之路,民國時期發揮出重要的過渡與轉折作用,無論是學校數量、規模,還是入讀學生數量,都逐漸步入規范化發展軌道。東三省是全國小學教育發展的濃縮,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一)東三省對于小學教師的任用和檢定十分重視
1915年,奉天巡按使公署公布《奉天省小學教員檢定規程》中規定要對除師范畢業學校及從前初級師范學堂本科畢業生之外的教職員進行檢定,檢定分兩種,一種是試驗檢定,主要考查師范學校有關知識,另一種是無試驗檢定,主要考察非師范學校畢業教員的學歷和資歷等。為了提升小學教員整體素質,奉天省就設置了專門機構來檢定教員水平,吉林省也積極效仿。可見東三省對于教師的檢定是十分重視的。民國之初,新式教育在我國剛剛起步,東三省大興師范教育,為教育發展提供了人才保證,為教學質量的飛速提升奠定了基礎。短短的幾年之內,大批優秀師范畢業生涌向社會,為小學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二)小學教育注重實踐性與社會性相結合
從課程設置可以看出,男子學農業,女子學縫紉,雖然這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實用的生活技能,但是與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產生了一定的沖突。這勢必會引起學生的不滿,許多實用技能性學科在他們眼里索然無味,相當一部分孩子選擇了退學。閱讀林傳甲的《黑龍江教育狀況》,可以了解到當時退學的學生數量過半,甚至有些學校辦學規模較大,卻不過只服務于區區數十個學生,因此議決裁去。B11所以,在小學增加具有實踐性的課程是不可行的,可以將其作為輔助教育,還是以基礎知識教育為主。
對小學教育進行研究,其歸宿在于促進當代教育事業的發展,為當代教育發展提供可借鑒的經驗。第一,以兒童為本位的教育理念仍然可以運行。實施兒童本位教育,先要放下師道尊嚴,以小學生的認知能力、心理特征、發展規律為出發點,積極調整教學內容與方式方法。第二,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要保證教育經費的充足。教育經費是保證高質量教育的前提,民國時期東三省對于小學教育的經費投入就不多,特別是吉林和黑龍江兩省,所以導致其教育發展較慢。第三,在教育發展過程中不能閉門造車,既要汲取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發展經驗,又要立足于我國實際情況,不能機械照搬、一味抄襲,要制定彈性標準。即使是同一省份,也要根據不同市地的經濟與文化發展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模式。
民國時期的東北小學教育,為東北地區經濟繁榮提供了動力源。在這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諸多問題,但我們不能因為其局限性而抹殺了其進步性,也不能無限度地擴大其歷史功績,應該將其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去考查,辯證地看待。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小學教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幼兒教育與中學教育之間的橋梁與樞紐,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小學教育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無數人為之付出不懈努力,要逐漸探索符合所處時代特點的建設道路。
注釋:
①吳洪成.中國小學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208.
②郭建平.奉系教育[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0:115.
③吉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吉林省志·教育志[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24.
④黑龍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黑龍江省志·教育志[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99.
⑤謝嵐,李作恒.黑龍江省教育史資料選編(上編)[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822.
⑥遼寧省教育志編纂委員會.遼寧教育史志資料(第2集)[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0:363.
⑦吉林省檔案館.全宗J101,卷0892.轉引自劉信君.劉信君文集[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236.
⑧吉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吉林省志·教育志[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45.
⑨黑龍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黑龍江省志·教育志[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6:105.
⑩吉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吉林省志·教育志[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62.
B11姜樹卿,單雪麗.黑龍江教育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269.
責任編輯:劉 健